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康复
  • 2篇生活质量
  • 2篇活质量
  • 2篇残疾人
  • 1篇动功
  • 1篇运动功能恢复
  • 1篇早期康复
  • 1篇早期康复训练
  • 1篇肢体
  • 1篇日常生活能力
  • 1篇上骨折
  • 1篇上肢
  • 1篇上肢骨
  • 1篇上肢骨折
  • 1篇社区康复
  • 1篇生物标记
  • 1篇体重
  • 1篇农村
  • 1篇肘关节
  • 1篇肘关节功能

机构

  • 6篇北京市房山区...

作者

  • 6篇李丽娟
  • 5篇别明波
  • 5篇杨梅
  • 2篇刘敏
  • 2篇刘学梅
  • 2篇刘敏
  • 2篇邓晓峰
  • 1篇张宗欣
  • 1篇马爱华
  • 1篇邓小锋
  • 1篇曹灿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肺康复技术对成人尘肺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别明波1邓晓峰刘敏刘学梅李丽娟王垚杨梅崔晓满马爱华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抽样调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占全国的22.7%,占首位,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主,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5年其在全球的病死率将上升到第三位,是影响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
关键词:
关键词:尘肺病康复治疗方法
环境改造对农村肢体重残人员的生活状况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肢体重度残疾是影响人们生活状况的重要残疾之一,它不仅影响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并且对残疾人家庭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环境改造是除身体因素外能影响患者是否真正独立,回归家庭,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1-2],本组2013年5月—2015年5月观察了环境改造对农村180名肢体重残人员的生活状况影响,报道如下。
别明波邓晓峰刘敏李丽娟杨梅
关键词:环境改造体重农村回归家庭残疾人
“去机构化”运动和社区融合理念对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模式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去机构运动”(Delnstitutionalization)和社区融合观念,对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成为社区康复的理论基础,对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
别明波李丽娟杨梅刘敏刘永红
关键词:残疾人社区康复生活质量
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被引量:19
2008年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儿童上肢骨折,多见于3—12岁儿童,占全部骨折的50%—70%。骨折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后,常残留肘关节功能障碍,进而影响上肢功能,影响生存质量及发育。正确的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肘关节功能,使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够减少骨科并发症。
别明波刘敏邓小锋曹灿李丽娟杨梅
关键词: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肱骨髁上骨折早期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上肢骨折
渐进性抗阻训练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标记物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观察渐进性抗阻训练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标记物的影响,同时观察对患者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将30例PMO患者分为渐进性抗阻训练组(15例)以及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即碳酸钙D3+骨化三醇胶丸+阿伦膦酸钠(抗骨吸收药物)。而渐进性抗阻训练组患者还接受了渐进性抗阻训练。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记物和疼痛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骨代谢标记物水平以及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及左股骨近端骨密度均有所增加,但训练组变化要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的骨代谢标记物均有所降低。其中,两组患者的骨形成标记物未见差异,但训练组的骨吸收标记物水平要低于对照组(P<0.05);(4)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下降,但训练组评分同样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渐进性抗阻训练能抑制PMO患者的骨吸收过程,提升患者骨密度,并且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李丽娟别明波张宗欣王汤大帅
关键词:抗阻训练骨质疏松绝经后生物标记骨密度
躯干控制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对两组患儿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对照组30例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30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可行的躯干控制训练。2个月后对两组患儿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30例患儿治疗前的步行10 m所需时间和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与治疗后对比发现患儿运动功能不明显,实验组30例患儿治疗后的步行10 m所需时间和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对脑瘫患儿给予积极的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别明波刘学梅李丽娟杨梅
关键词:小儿脑瘫运动功能恢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