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伏生 作品数:150 被引量:1,265 H指数:18 供职机构: 广西大学农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施肥水平和方式对红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4年 采用2个红麻品种,即福红992与红优2号;设3种施肥水平,即低肥(FL:N0.10g/kg,P2O5 0.05g/kg和K200.10g/kg)、中肥(FM:N0.15g/kg,P2O5 0.75g/kg和K2O 0.15g/kg)和高肥(FH:N 0.20g/kg,P2O50.10g/kg和K200.20g/kg),以及3种施肥方式,即全部氮和钾肥作基肥(T1),60%氮和钾肥作基肥和40%氮和钾肥作追肥(T2)以及全部氮和钾肥作追肥(T3),通过盆栽试验探讨施肥水平和方式对不同红麻品种干皮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影响。与FL相比,FM处理显著增加红麻干皮产量,红优2号和福红992分别增加16.31%~32.33%和6.51%~17.72%,且FM处理均显著提高茎粗、地上部于质量、皮骨比和根干质量。与T3相比,T1和T2处理显著增加干皮产量,红优2号分别增加21.30%~34.16%和12.65%~29.36%,福红992分别增加19.09%~40.92%和7.45%~32.50%,且T1和T2处理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干质量均提高,T2处理皮厚和主根长提高,而T,处理根冠比和皮骨比均降低,但是T1和T2处理上述各指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对于红优2号和福红992,中肥水平下T1和T2方式均有利于红麻生长和干皮产量的增加。 王道波 李伏生 周瑞阳关键词:红麻 施肥方式 施肥水平 农艺性状 滴灌施肥蔗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与反硝化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5 2020年 对不同滴灌施肥处理下甘蔗不同生育期蔗田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和反硝化酶活性间关系进行了探讨。田间试验设2种滴灌灌水量水平和4种施肥量水平。2种灌水量水平分别为W0.6:180 m3 hm-2和W1.0:300 m3 hm-2。4种施肥量水平F1.0:N 250 kg hm-2,P2O5150 kg hm-2,K2O 200 kg hm-2;F0.9:施肥量是F1.0的90%;F1.1:施肥量是F1.0的110%;F1.2:施肥量是F1.0的120%。测定不同处理甘蔗4个生育期蔗田土壤N2O排放通量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和羟胺还原酶(HyR)活性。结果表明:W0.6F1.2和W1.0F1.2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17.7 t hm-2和124.0 t hm-2。在分蘖期,所有处理土壤NR、NiR和HyR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其中W0.6F1.2和W1.0F1.2处理反硝化酶活性较高。采集土样当天蔗田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NiR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2(r0.01=0.449,n=32),说明蔗田土壤NiR活性显著影响N2O的排放通量。因此,W0.6F1.2处理,即滴灌灌水量为180 m3 hm-2及施肥量为N 300 kg hm-2、P2O5180 kg hm-2和K2O 240 kg hm-2,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对蔗田N2O的减排也有积极意义。 龙鹏宇 农梦玲 白雪 李伏生关键词:甘蔗产量 灌溉施肥 氧化亚氮 水肥时空耦合在烟草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07年 从时间与空间上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年来水肥耦合效应在烟草上的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一些主要成果,并分析了水肥时空耦合效应在烟草上的应用前景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刘永贤 曾祥难 欧清华 李伏生 农梦玲关键词:烟草 水肥耦合 一种移动式微灌施肥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微灌施肥装置,属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搅拌机构、施肥机构和压力调节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电机、电机架、皮带、转轴、带轮<Image file="306137DEST_PATH... 赵国胜 马晨蕾 李伏生文献传递 不同控水时段根区局部灌溉对玉米生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根区局部灌溉(PRI)是一种节水灌溉方法,包括分根区交替灌溉(AI)和固定部分根区灌溉或称部分根区干燥灌溉(PRD),其中PRD技术是在作物生育时期一半根区总不灌水,另一半根区充分灌水,AI技术则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根据生育时期和土壤水分情况交替对根系两侧进行灌水。本文研究在不同施肥条件下,拔节前期至抽雄期不同时段采用PRI对玉米生理指标、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以期为玉米合理灌溉和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方法,设3种灌溉方式为常规灌溉(每次对盆内全部土壤均匀灌水)、分根区交替灌溉(每次交替对盆内1/2区域土壤灌水)和固定部分根区灌溉(每次固定对盆内1/2区域土壤灌水);2种灌水量为正常灌水(70%80%θf,θf为田间持水量)和轻度亏水(60%70%θf);2种施肥处理为100%化肥氮、80%化肥氮+20%有机氮。在拔节期至抽雄期进行12 d、24 d和36 d根区局部控水灌溉处理。分别测定玉米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总干物质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不同灌溉方式、灌水水平和有机无机氮比例处理对拔节中期、拔节末期和抽雄期玉米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灌水量对抽雄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也不显著,表明控水持续时间长短,根区局部灌溉、轻度亏水和有机无机氮配施不会显著影响玉米生理指标。与常规灌溉相比,拔节前期至抽雄期3个控水时段根区局部灌溉对玉米总干物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虽不显著,但是显著降低了玉米耗水量,在正常灌水量和单施化肥氮条件下,拔节末期控水24 d和抽雄期控水36 d,根区局部灌溉可分别提高水分利用率24.4%和16.3%。此外,轻度亏水、有机无机氮肥配施(80%化肥氮+20%有机氮)对玉米� 傅丰贝 陆文娟 李伏生关键词:根区局部灌溉 玉米 生理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因素对根系导水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1年 根系导水率研究在SPAC系统水分传输应用中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土壤水分、盐分、养分、温度、质地和寄生生物等多种土壤因素影响根系导水率研究现状的论述与分析,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今后在研究多种环境因素对根系导水率影响的同时,还应考虑时间(包括天、月、年等不同时间尺度)对根系导水率的影响;为推动根系导水率研究的发展,还需要对现有的测定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方便、快捷、准确地测定根系导水率。 姚立民 李伏生 申孝军 佟玲关键词:根系导水率 土壤因素 SPAC系统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下双季稻田N_(2)O通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21年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揭示了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对双季稻田氧化亚氮(N_(2)O)通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设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R、“浅湿晒”灌溉TR以及干湿交替灌溉DR)和3种施氮处理(FN1:120 kg hm^(−2):20%基肥、分蘖肥与穗肥各占40%,FN2:120 kg hm^(−2):50%基肥、分蘖肥与穗肥各占25%,FN3:90 kg hm^(−2):50%基肥、分蘖肥与穗肥各占25%),通过定期测定双季稻田N_(2)O通量和土壤酶活性,探讨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对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TR和DR模式稻田N_(2)O排放通量较CR模式分别提高92.82%和175.95%,FN3处理稻田N_(2)O排放通量较FN2处理降低39.7%。与CR模式相比,TR模式的土壤脲酶活性、DR模式的土壤羟胺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升高。双季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脲酶(晚稻田相关系数0.38;早稻田相关系数0.63)、硝酸还原酶(晚稻田相关系数0.33;早稻田相关系数0.61)和羟胺还原酶(晚稻田相关系数0.63;早稻田相关系数0.73)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可见,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显著影响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和双季稻田N_(2)O排放通量,在生产中应通过稻田水氮管理减少N_(2)O排放,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赵国胜 韦至激 李伏生关键词:干湿交替灌溉 氧化亚氮排放 土壤酶活性 CO_2浓度升高、氮与土壤水分对春小麦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效应 被引量:17 2003年 大型人工气候室条件下进行了350μmol/mol和700μmol/mol 2种CO_2浓度,湿润及干旱2种水分处理和0mg/kg_土、50mg/kg_土、100mg/kg_土、150mg/kg_土和200mg/kg_土5种N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高CO_2浓度下春小麦分蘖并未增加,低N时分蘖明显降低,因而高CO_2浓度下春小麦分蘖必须补充足够N素。CO_2浓度增高下播后55d施用N肥,春小麦叶宽、叶面积指数均增加,而不施N肥叶宽、叶面积指数未增加。充足N肥和水分有利于促进春小麦叶片生长,明显提高叶面积和分蘖。CO_2浓度增高,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与N肥施用量有关,中N和高N处理地上部干物质量明显增加,而不施N和低N时则增加不明显。干旱条件且高CO_2浓度下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幅低于湿润条件,因而CO_2浓度升高对N素和水分胁迫无明显补偿作用。且CO_2浓度升高其根干物质量和根冠比未增加,相反湿润条件下不施N处理根干物质量略有降低,而根冠比明显降低。 李伏生 康绍忠 张富仓关键词:春小麦 干物质积累 土壤水分 二氧化碳浓度 氮肥用量 黄土高原 不同灌水模式和施氮处理下稻田N_2O排放通量及其与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关系 被引量:6 2017年 为获得减少稻田N_2O排放的合适灌溉模式和施氮管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处理对生育期内稻田N_2O排放通量和不同时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和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并分析了采样当天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无机氮含量和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关系。试验设3种灌溉方式,即常规灌溉(CI)、"薄浅湿晒"灌溉(TI)和干湿交替灌溉(DI),以及2种施氮处理,即全部施用尿素(RN1)和50%尿素+50%猪粪(RN_2),2种施氮处理氮用量相同。相同施氮处理下,TI模式可以降低稻田N_2O排放;DI和TI模式土壤无机氮含量、硝化细菌数量和亚硝化细菌数量较CI方式高,而CI和TI模式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较DI模式高。相同灌水模式下,RN1处理可显著降低稻田N_2O排放,且RN1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硝化细菌数量、亚硝化细菌数量和反硝化细菌数量较RN_2处理低。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和NH_4^+-N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309,P<0.01),且土壤NH_4^+-N含量与硝化细菌数量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之间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55,P<0.01)。因此,"薄浅湿晒"灌溉和尿素处理可以降低稻田N_2O排放,且稻田N_2O排放通量受到土壤NH_4^+-N含量、反硝化细菌数量和硝化细菌数量的综合影响。 裴自伟 陈意超 李伏生 黄忠华 罗维刚关键词:灌水模式 排放通量 不同磷钾条件下苗期适度水分亏缺对大豆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2006年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钾肥施用时苗期水分亏缺对大豆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钾肥施用相同时,苗期轻度缺水处理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提高效果最佳,且其水分利用效率接近或超过正常灌水处理,而中度和重度缺水则明显降低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当水分亏缺相同时,施用中量磷钾肥有利于豆荚效和籽粒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本试验条件下,苗期轻度缺水(占田间持水量的60%~70%)与施用中量磷钾肥是提高大豆产量的较好组合。 唐梅 李伏生 张富仓 梁继华 王力 陈俊关键词:大豆 钾 干物质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