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成

作品数:29 被引量:90H指数:7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口腔
  • 11篇缺损
  • 10篇颌面
  • 10篇口腔颌
  • 10篇口腔颌面
  • 8篇皮瓣
  • 7篇颌面部
  • 7篇面部
  • 7篇口腔颌面部
  • 7篇穿支
  • 6篇动脉
  • 6篇肿瘤
  • 6篇腓动脉
  • 6篇外科
  • 6篇口咽
  • 6篇口咽癌
  • 5篇支皮瓣
  • 5篇颌面部缺损
  • 5篇面部缺损
  • 5篇穿支皮瓣

机构

  • 28篇蚌埠医学院第...
  • 5篇蚌埠医学院第...
  • 3篇蚌埠医学院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徐州市中心医...
  • 1篇蚌埠市第一人...
  • 1篇阜阳市人民医...
  • 1篇安徽省阜阳市...

作者

  • 29篇李建成
  • 11篇杨东昆
  • 8篇张凯
  • 6篇刘亮
  • 5篇宋培军
  • 5篇卢保全
  • 5篇徐锦程
  • 5篇黄全顺
  • 4篇廖圣恺
  • 3篇徐涛
  • 2篇孟箭
  • 2篇阮敏
  • 2篇洪虓
  • 2篇薛浩伟
  • 2篇刘畅
  • 1篇李旭文
  • 1篇王敏
  • 1篇田瑞雪
  • 1篇熊竹友
  • 1篇陈旭兵

传媒

  • 3篇蚌埠医学院学...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癌症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年份

  • 5篇2023
  • 9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08
  • 3篇2000
  • 1篇199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口咽癌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讨影响口咽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因素,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所医院1020例口咽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排除和纳入标准筛选出828例患者,建立个人资料信息库,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城乡、婚姻、烟酒史等一般信息以及治疗方式及方法、HPV感染情况、病理分级、TNM分期、临床分期、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治疗及病理学检查情况;通过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多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图。结果 828例口咽癌患者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5%、62.4%和5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烟酒史、HPV感染、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以及治疗方式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不同年龄段、饮酒史、HPV感染是影响口咽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口咽癌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建议皖北地区居民定期口咽癌筛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最优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
卓凤郭蕴李建成王续纪崔文静杨东昆胡恺陈默
关键词:口咽癌生存率预后
鼻唇沟复合组织瓣修复全下唇缺损
2008年
目的:总结鼻唇沟复合组织瓣修复全下唇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全下唇组织缺损患者利用双侧鼻唇沟复合组织瓣或辅以上唇转移瓣整复。结果:21例患者采用鼻唇沟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组织瓣全部成活,随访8个月~3年以上,无术后并发症及肿瘤的复发,唇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双侧鼻唇沟复合组织瓣是全下唇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
徐锦程卢保全黄全顺李建成张凯廖圣恺徐涛
关键词:复合组织瓣下唇
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咽癌术后缺损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咽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6月—2019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6例口咽癌患者进行分析和随访,18例患者采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缺损(实验组),18例采用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移植皮瓣成活率、伤口Ⅰ期愈合率及平均住院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术后1、3年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生存曲线间差异;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吹气法计算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吞咽、腭咽闭合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1例皮瓣坏死,成活率均为94.4%;两组患者术区伤口Ⅰ期愈合率均为94.4%;实验组和对照组供区伤口愈合率分别为100.0%和94.4%;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9 d和17.2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1、3年总体生存率为91.2%、66.5%;实验组和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4.1%、69.3%和88.2%、6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和P16-患者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0.0%和85.7%、6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吞咽及腭咽闭合功能恢复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恒定,可根据组织缺损空间制备成单叶、多叶、嵌合等皮瓣,且供区隐蔽可直接拉拢缝合,同时该皮瓣可塑性较强,因此可作为修复口咽癌术后缺损的常用皮瓣。
崔文静卓凤王续纪李建成胡恺陈默杨东昆郭蕴
关键词:口咽肿瘤腓动脉穿支皮瓣前臂皮瓣
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64例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64例单侧唇裂患者,对传统Millard法进行改良将传统的鼻小柱的定点移至近患侧鼻小柱根部,移动的范围根据鼻小柱畸形程度及鼻孔大小进行调整;不再设计鼻底及鼻翼基部切口,改为充分游离患侧的口轮匝肌,使其与健侧游离的口轮匝肌进行对位缝合。结果:本组患者均行改良Millard法进行修复后,经过1~12个月的随访,上唇、人中嵴解剖形态自然,两侧唇峰基本对称。结论:通过与传统Millard术式修复患者比较,外观有较大改善。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宋培军李建成张莉李旭文王怀谷熊竹友蒋邦红
关键词:改良MILLARD法单侧唇裂
经颧牙槽嵴入路撕脱上颌神经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颧牙槽嵴及上颌骨颞下面入路进入翼腭窝微创撕脱上颌神经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选择原发性上颌神经痛患者23例,病程6个月~32年,中位病程11年,其中伴有眼支的2例,伴有下颌支的12例,三支均疼痛者1例;术中借...
徐锦程陈世文卢保全黄全顺张凯李建成夏飞
关键词:上颌神经痛撕脱
2015-2020年皖北地区口腔癌发病与死亡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2015-2020年皖北地区口腔癌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收集2015-2020年皖北地区口腔癌新发病例、死亡病例,计算口腔癌的发病率、死亡率、0~74岁累积率、35~64岁截缩率等指标,标准化率采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标准人口构成和Segi′s标准人口构成作为标准。结果:2015-2020年皖北地区共收集新发口腔癌病例2602例,口腔癌死亡病例867例。口腔癌发病率、中国标准化发病率、世界标准化发病率、0~74岁累积发病率、35~64岁截缩发病率分别为9.37/10万、9.65/10万、7.66/10万、0.94%、12.13/10万。其中城市居民口腔癌发病率为6.21/10万,中国标准化发病率为6.06/10万,农村居民口腔癌发病率12.42/10万,中国标准化发病率13.76/10万,农村居民口腔癌发病高于城市;男性口腔癌发病率11.52/10万,中国标准化发病率为11.82/10万,女性口腔癌发病率为7.19/10万,中国标准化发病率为7.43/10万,男性口腔癌发病率高于女性。2015-2020年皖北地区口腔癌死亡率为3.12/10万,中国标准化死亡率为3.20/10万,世界标准化死亡率2.54/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0.32%,截缩死亡率为3.81/10万。2015-2020年皖北地区OC总发病率6年间呈上升趋势,总死亡率相对较为稳定,OC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升高而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结论:口腔癌是威胁皖北地区居民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积极开展口腔健康宣教,加强发病因素预防,可有效降低口腔癌发病率,也是皖北地区口腔癌防控的重要措施。
李建成陈传俊薛浩伟陈旭兵阮敏孟箭
关键词:口腔癌发病率死亡率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2022年
穿支皮瓣对于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的缺损无论是外形还是功能方面均较其他类型皮瓣拥有更多优点。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目前是除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又一应用于口腔颌面组织缺损修复的常用皮瓣。本文就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崔文静郭蕴李建成宋培军
关键词:穿支皮瓣腓动脉
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索“立德树人”视角下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招募蚌埠医学院2018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6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应用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进行教学效果测评。结果教学实施后,95%学生认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意识,所有学生认为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及专业认同度、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治病救人的责任担当、职业道德与素养、医学人文关怀理念以及医患沟通技巧。教学实施后,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三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实施前(P<0.05);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七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实施前(P<0.05)。结论“立德树人”视角下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培养卓越而有灵魂的社会主义创新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廖圣恺洪虓杨东昆陈永锋刘畅徐涛高廷益李建成张凯张顺花
关键词:立德树人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个性化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个性化设计的前臂皮瓣在颌面部缺损修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及面部组织缺损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41-70岁,平均54岁。根据每个患者肿瘤切除后缺损的形状、大小,设计出不同形状的前臂皮瓣进行修复,术后观察移植前臂皮瓣成活情况、患者的面部外形恢复情况及语言、进食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本组患者面颈部及前臂处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移植前臂皮瓣均成活。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者语言、进食、咀嚼等功能均基本正常,面部外形基本对称,患者对自己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根据颌面部的软组织缺损采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前臂皮瓣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及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可以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刘亮张凯李建成刘畅
关键词:颌面部缺损前臂皮瓣显微外科技术
数字化设计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H型缺损5例,L型缺损10例,LCL型缺损9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CT,采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孙悦郭蕴李建成刘亮杨东昆陈默胡恺
关键词:下颌骨缺损游离腓骨瓣有限元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