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如
- 作品数:45 被引量:208H指数:9
- 供职机构: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 芦荟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07年
- 芦荟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具有多样的药理及临床作用。文章根据近10余年的中外文献,介绍了芦荟的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作用并集中阐述了芦荟在皮肤美容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 石宇李德如阎国富
- 关键词:芦荟化学成分皮肤美容
- 开设性病专病门诊工作的几点体会
- 宜秉瑜张可义李德如
- 关键词:性病淋病梅毒淋病奈氏球菌梅毒血清诊断梅毒螺旋体
- 芦荟凝胶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 目的:研究芦荟凝胶(Aloe gel,AG)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HSFb)的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芦荟凝胶作用后,应...
- 石宇李德如阎国富张洁
- 文献传递
- 绿茶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绿茶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活性物质,其中 EGCG 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与药理作用,对防晒、抗氧化、抗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绿茶的药效和美容功能受到了广泛地关注。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对绿茶的药理作用的研...
- 黄静红李德如阎国富
- 文献传递
- 5例受性虐待儿童感染性病分析被引量:25
- 2000年
- 李德如周玲蒲萍左开伦张可义李小刚
- 关键词:性病性虐待儿童病例分析
- 107例化妆品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 2001年-2003年,我机构共接诊化妆品皮肤病227例,其中对107例患者进行化妆品斑贴试验,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
- 邓抒琴张洁李德如
- 文献传递
- 皮下结节型肺吸虫病1例
- 患者张某,男性,12岁,重庆市万州区人,因"右侧胸腹胸部皮下包块2周"。门诊专科情况描述:左侧胸、腹部皮下可触及数个鸽蛋大小包块,质软,皮肤表面无红肿、不伴痒痛,无明显压痛。病理检查提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血管周围及皮下...
- 戚东卫龚娟郝进李德如刁庆春
- 文献传递
- 湿疹患者食物变应原检测及临床应用意义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食物变应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指导食物过敏湿疹患者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方法采用皮肤点刺试验(SPT)检测湿疹患者对13种食物性变应原皮试液的反应,以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注射于前臂屈侧,20~30min后观察结果,筛选出食物变应原阳性患者,将其分成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饮食控制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后21d疗效和3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242例湿疹患者中食物过敏阳性者72例(29.75%),21d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和对照组(88.89%)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76.92%)。结论SPT有助于我们寻找引起湿疹的部分食物变应原,指导调整饮食结构,制订长期、合理的饮食控制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湿疹的复发率。
- 柯丹刁庆春朱小娟李德如
- 关键词:湿疹皮肤点刺试验食物过敏
- 芦荟凝胶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研究芦荟凝胶(aloe gel,AG)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HSFb)的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芦荟凝胶作用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应用碱水解法检测培养液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芦荟凝胶对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细胞周期时项分析结果显示5%、10%浓度芦荟凝胶处理组细胞周期S+G2/M期细胞百分率及增殖指数PI值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的细胞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芦荟组在不同时间段时其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经10%浓度芦荟凝胶处理后的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表达增加(P<0.05)。结论芦荟凝胶能有效促进人皮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合成。
- 石宇李德如闫国富张洁
- 关键词:芦荟凝胶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
- 永生化表皮细胞体外快速扩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探讨获取大量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方法和技术。方法 通过真核表达载体,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转入兔表皮细胞,筛选、挑选阳性克隆在微载体 RCCS内快速扩增永生化表皮细胞。观测RCCS中微载体培养永生化表皮细胞的生长情况和检测细胞代谢率,进行抗人角细胞广谱角蛋白(AE1/AE3 )免疫组化染色,并与常规培养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永生化表皮细胞在微载体 RCCS中生长迅速、细胞代谢率高、倍增时间缩短(P <0 0 1)。在培养第10天,细胞数量可达最初接种的64倍(P <0 0 1)。结论 联合应用微载体和RCCS培养技术,能够在体外快速、大量扩增永生化表皮细胞。
- 饶燕淡明斌李德如方泽强
- 关键词:永生化旋转生物反应器微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