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芳

作品数:13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小麦
  • 6篇锈菌
  • 6篇基因
  • 5篇性基因
  • 5篇锈病
  • 4篇叶锈菌
  • 4篇生态区
  • 4篇不同生态
  • 4篇不同生态区
  • 3篇毒性基因
  • 3篇叶锈病
  • 3篇育种
  • 3篇致病类型
  • 3篇小麦品种
  • 3篇小麦叶
  • 3篇小麦叶锈
  • 2篇育种材料
  • 2篇生态
  • 2篇条锈病
  • 2篇条锈菌

机构

  • 13篇山西省农业科...
  • 4篇太原市农业局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3篇原宗英
  • 13篇李艳芳
  • 9篇武英鹏
  • 4篇曾卫芳
  • 1篇陈万权
  • 1篇汪宜萱
  • 1篇任海宝
  • 1篇杜恩强
  • 1篇刘敏英
  • 1篇石保明

传媒

  • 3篇华北农学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植物保护21...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9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西省小麦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毒性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研究分析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9、V24和V38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5.8%、11.3%和0·0%,其对应抗性基因可视为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在所发现的43个致病类型(毒性基因组合)中THT、TRK、TRT、THK和PHT出现频率居前5位,分别为17.8%、14.4%、11.0%、8.2%和7.5%,为山西省目前小麦叶锈病的优势致病类型。
原宗英武英鹏李艳芳曾卫芳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毒性基因
山西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抗锈鉴定
1991~1997年,先后以8个条锈生理小种(包括致病类型)、2个叶锈生理小种以及山西省主要流行小种的条锈混合菌和叶锈混合菌,对1020份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进行了苗期,成株期条、叶锈人工接种鉴定,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了信息和...
原宗英李艳芳武林祥武英鹏
关键词:育种材料
小麦叶锈病抗性基因在山西的有效性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采自山西省各地的小麦叶锈菌菌株分别接种在含有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上,测定其毒性频率,根据已知抗病基因对叶锈菌群体的抗性程度,对其进行抗性效能的评价。结果表明:抗性基因Lr9、Lr19、Lr24、Lr38的毒性频率较低,分别为23.08%、16.03%、12.82%和1.92%,为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在发现的诸多毒性类型中,THT、THK、PHT、TRT的出现频率居前四位,分别为19.23%、8.97%、7.05%、5.77%,为山西省目前小麦叶锈菌群体中的优势毒性类型。
原宗英武英鹏李艳芳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抗性基因有效性
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被引量:4
1999年
1994~1997年间,利用25个抗叶锈病小麦单基因系(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山西省10个地(市)31个县(市)的334个小麦叶锈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9的出现频率较低(2637%),其对应的抗性基因Lr19为目前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其次,毒性基因V15,V20,V25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15%,7625%,7808%,对应的抗性基因Lr15,Lr20,Lr25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除此以外,其余21个毒性基因的出现频率均高于8174%,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无效基因,在小麦抗锈育种上没有重要利用价值。
原宗英李艳芳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抗性基因毒性基因叶锈菌
山西省不同生态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监测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对山西省不同生态区6 1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基因频率测定结果表明,Pm2、Pm4a、Pm4b、Pm13、Pm2 0、PmXBD、Pm2 +6、Pm4 +8、Pm2 +Mli、Pm4b +Mli和Pm5 +6为山西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可供转育利用;Pm6、Pm2 1、Pm2 +Ta和Pm1+2 +9有一定利用价值;而Pm1、Pm3a、Pm3d、Pm3f、Pm17和Pm19则利用价值较小;Pm3b、Pm3c、Pm3e、Pm5、Pm7和Pm8单独使用无利用价值。并对各毒性基因在不同生态区出现频率进行排序。
武英鹏原宗英李艳芳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生态区性基因毒性监测
山西省小麦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
2003年
对1998~2001年采自山西省10个县(市)的119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监测的结果表明:目前山西省小麦条锈菌的优势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为条中17号小种、Hybrid46致病类群(包括条中30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小种等)以及水源11致病类群。建议小麦抗病育种应以以上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为主要对象。
原宗英李艳芳武英鹏曾卫芳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致病类型抗病育种
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危害综合技术
十多年来,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主动与育种部门及省各级种子站、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等单位协作攻关,从病原菌微观研究入手,澄清当前当地小麦条锈病菌的组成类群及不同阶段的优势小种,并进一步研究对生产威胁较大的优势小种的致病性,...
李艳芳原宗英石保明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
两种液肥对小麦条锈病的防病效果被引量:1
2002年
在温室条件下 ,应用喷就发、万民乐两种液肥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对小麦品种铭贤 16 9进行浸种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 :①两种液肥浸种均有延缓小麦条锈病病情发展的作用 ,高浓度较低浓度效果好 ,喷就发较万民乐效果好。②喷就发 4 0 0倍、6 0 0倍、80 0倍液浸种后 ,可降低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 ,万民乐 4 0 0倍、6 0 0倍液有类似作用。③喷就发 4 0 0倍、6 0 0倍、80 0倍、10 0 0倍液于接菌后喷施可降低发病叶片严重度 ,万民乐 4 0 0倍、80 0倍、10 0 0倍液有类似作用。④喷就发 4 0 0倍、6 0 0倍、80 0倍、10 0 0倍液叶面喷施对条锈病有预防作用 ,万民乐 4 0 0倍、6 0
武英鹏原宗英李艳芳
关键词:防病效果液肥小麦条锈病农业防治
山西省小麦品种与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1993年
199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用1989年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中部晚熟冬麦区、北部春麦区的13个县(市)的不同生态区采集的181个叶锈菌菌株与山西省的33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及亲本材料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具有不同的毒性.例如丰抗13在各生态区表现的抗、感反应不一致,即使在表现抗病的地区,其抗性也不一致.
汪宜萱刘敏英李艳芳原宗英杜恩强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生态区
山西省不同生态区小麦叶锈菌毒性研究被引量:4
2001年
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 (或单基因系 )作鉴别寄主 ,监测来自山西省 3个不同小麦生态区 11个县 (市 )的 92份叶锈标样。在发现的 2 7个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组合 )中 ,TRK ,TRT ,PHT ,THT出现频率分别为 19 6% ,9 8% ,6 5 % ,6 5 % ,为优势致病类型。对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表明 ,毒性基因V19,V2 4 ,V38的出现频率较低 ,分别为5 4 % ,16 5 %和 0 。
原宗英武英鹏李艳芳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近等基因系毒性基因致病类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