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丽
- 作品数:50 被引量:193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建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溶解性有机物下渗共迁移行为
- 2024年
- 针对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溶解性有机物(DOM)共存特性,考察下渗柱中径流胶体和DOM的出流浓度,分析进水流速、pH值、离子强度和胶体粒径变化时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DOM的共下渗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径流胶体与DOM结合后,会显著促进对方向下迁移;进水流速越高,径流胶体对DOM的携带迁移越明显,两者的出流浓度越高;进水流速为10 mL·min^(-1)时,径流胶体和DOM的穿透曲线相对峰值浓度分别比5 mL·min^(-1)时提高了3.5%、8.1%;径流胶体-DOM混合溶液在pH值为6时的下渗共迁移速度最快;Na^(+)存在抑制了径流胶体与DOM的下渗共迁移;共存地表径流胶体粒径越小,DOM的下渗出流时间越早、出流峰值浓度越低.
- 杜晓丽荆文会刘殿威刘殿威付霄宇
- 关键词:地表径流胶体溶解性有机物下渗
- 原水输水渠道中粉末活性炭吸附污染物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在原水输水管渠中投加粉末活性炭,对污染原水进行预处理,已经成为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条件下的应急处理技术手段。本文提出了原水输水渠道中粉末活性炭动态沉降条件下,粉末活性炭—污染物耦合数学模型,以水源地硝基苯浓度超标为例(分别超标2、5和10倍),模拟了粉炭对硝基苯的吸附净化效果。得出基本结论为:粉炭吸附污染物的效果既与水流条件(实际水流剪应力或供水水量)有关,也与输水渠道的断面水深有关。在相同的粉炭投加浓度条件下,水流剪应力越低,断面水深越低,污染物吸附平衡浓度就越高。当水源地水质严重超标时(超标5–10倍),应将增加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作为解决方案;而当水源地水质超标不明显时(超标2倍),可在合理调控供水水量和粉炭投加量的条件下,达到供水水质要求。该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突发污染事故条件下城市应急供水,具有借鉴意义。
- 尹海龙张伦元蒋文燕杜晓丽
- 关键词:粉末活性炭硝基苯
- 全堵塞周期内透水砖路面的下渗-产流模型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采用下渗曲线扣损法对不同堵塞程度透水砖路面的场次降雨产流进行模拟,研究适用于全堵塞周期内透水砖的下渗-产流模型。结果表明:4种下渗-产流模型对不同堵塞程度透水砖产流数据拟合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Horton模型、Kostiakov模型、Green-Ampt模型、Philip模型,Horton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全堵塞周期内透水砖路面的场次降雨产流过程;透水砖堵塞程度和降雨重现期均会影响4种模型对下渗产流过程的模拟效果,Horton模型和Kostiakov模型的模拟效果随透水砖堵塞程度增加而提高,Green-Ampt模型和Philip模型的模拟效果则随堵塞程度增加而降低;4种模型对全堵塞周期内透水砖产流过程的模拟效果均随降雨重现期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基于模拟效果,引入堵塞程度和降雨强度修正Horton模型,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堵塞程度透水砖路面的下渗产流模型。
- 杜晓丽杨明哲尹子杰崔瀚武
- 关键词:透水砖降雨强度
- 客水汇入对城区内涝风险的影响及优化方案
- 2024年
- 为评估建成区外客水汇入对山东省某市城区管网排水压力的影响,基于InfoWorks ICM构建一维、二维耦合雨洪模型,在不同模拟条件下分析城区管网排水能力及内涝积水情况,并基于模型结果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建成区外客水汇入是导致该市主城区管网超负荷、节点溢流及内涝积水的主要原因;在2 a、3 a一遇2 h设计降雨下,客水汇入时超过1/2管道超负荷运行,溢流节点分别占1.38%和3.1%;在20 a、30 a一遇24 h设计降雨下,淹水面积占城区研究区域面积的35.9%及38.7%,其中9.60%及9.94%为高风险积水区;综合考虑经济性及有效性,采用建设地表方涵、排洪沟的方式截流地表径流客水的方式以缓解城区管网排水压力。经验证,优化方案能有效削减客水汇入对城区内涝积水的影响,对高风险积水区面积削减最明显。在20 a、30 a一遇24 h设计降雨下,研究区域高风险积水区面积优化后比优化前削减了75%、71%,最大积水深度下降至1 m以下。
- 崔瀚武杜晓丽赵敏徐瑶张文平刘家铭
- 关键词:排水能力
- 径流入渗时土壤胶体释放对重金属截留的影响被引量:6
- 2022年
- 以吉林黑土、北京黄土和河北砂土作为模拟下渗柱土壤介质,考察进水pH值、流速和离子强度等条件变化时土壤胶体释放对重金属截留效果的影响,并揭示其主要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胶体与土壤颗粒间静电斥力是影响土壤胶体释放的主要因素,pH值为7.0时黑土、黄土和砂土胶体释放浓度最高,分别为216.5, 182.4和272.2mg/L;土壤胶体释放浓度与下渗柱截留重金属的量呈显著负相关(r>0.70,P<0.05);进水pH值越低、流速越高,下渗柱中截留的重金属量越低、土壤胶体携带重金属迁移量越多;进水Na+浓度越高,土壤胶体越不易释放,重金属越易被截留在土壤中;与其他2种土壤胶体相比,黑土胶体Zeta电位绝对值较高、稳定性较强、可移动性较高,对重金属的携带迁移能力较强.
- 杜晓丽刘殿威刘殿威
- 关键词:下渗土壤胶体重金属截留
- 颗粒态铁锰复合氧化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17年
- 以聚乙烯醇(PVA)为黏合剂,将FeSO_4和KMnO_4以摩尔比5∶1复合制备了颗粒态铁锰复合氧化物,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对溶液中磷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颗粒态铁锰复合氧化物表面粗糙、孔隙结构发达,含有丰富的表面基团;颗粒态铁锰复合氧化物对水中的磷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对磷的吸附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大,400min时可达吸附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该吸附动力学过程;Langmuir方程可较好地拟合不同温度时的等温吸附数据,且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吸附量越大;离子强度变化及NO_3~–,SiO_3^(2–),SO_4^(2–)和CO_3^(2–)等共存离子存在对颗粒态铁锰复合氧化物的吸附除磷过程影响不大;pH可显著影响颗粒态铁锰复合氧化物对磷的去除效果,pH≤5时磷的去除率较高且基本保持不变,pH>5时去除率随pH升高而降低。
- 韩强杜晓丽崔申申胡婉蓉
- 关键词:颗粒物料反应动力学除磷
- 强化复氧人工湿地对有机磷去除效果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内部引入穿孔导管强化人工湿地复氧效果,并将其与传统湿地系统对有机磷(OP)去除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生物存在可显著提高湿地系统对有机酸盐转化无机磷酸盐的能力,并可通过同化作用去除一部分TP。引入穿孔导管后,人工湿地基质内部通气状况得到改善,基质附着微生物量增加,人工湿地对TP的去除率提高,OP向无机磷(IP)转化的时间缩短;装置对TP的去除率从5.2%提高至9.11%,运行9 h时OP去除率高达97.32%,比传统人工湿地提高约9%;人工湿地设计深度32 cm时便可将进水中OP全部转化为IP,设计深度比传统人工湿地减少10 cm以上;沿竖向深度的不同基质层均具有较高的OP去除强度,OP去除强度平均高达38.43 mg/(kg·d)。
- 杜晓丽高参李志霏
- 关键词:人工湿地有机磷
- 北京市道路雨水径流溶解性有机物化学组分特性被引量:9
- 2020年
- 为探究北京市道路雨水径流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化学特性,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红外光谱技术,对北京市不同交通密度道路雨水径流溶解性有机物的化学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道路雨水径流DOM以疏水性组分为主,且主要为疏水中性组分.道路雨水径流DOM亲水性组分主要由类芳香蛋白物质组成,疏水性组分除含大量类芳香蛋白物质外,还含有大量类富里酸物质.道路雨水径流DOM疏水性组分的芳香化程度较高、腐殖化程度较低,亲水性组分与之相反.道路雨水径流DOM酸性组分中含异构化的羧基和苯环等官能团,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中多含醚键、酯基、酚类和醇类等官能团.交通密度对道路雨水径流DOM化学组分的物质组成、特性等无明显影响,仅影响各化学组分中的物质含量;交通密度越大,各化学组分中物质的含量越多和芳香化程度越高,腐殖化程度越低.
- 陈梦瑶杜晓丽杜晓丽朱英杰梁卉吴凡
- 关键词:化学组分
- 城市地表径流胶体对重金属下渗迁移行为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为了解城市地表径流胶体对重金属在下渗设施中迁移行为的影响,提取道路雨水径流中的胶体,采用下渗柱试验研究了存在径流胶体时Cu^2+、Pb^2+和Cd^2+的下渗迁移出流质量浓度变化,分析进水流速、pH值、Na^+浓度、重金属离子共存和胶体粒径对胶体携带重金属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胶体能够促进重金属离子的下渗迁移;进水流速越高,径流胶体对重金属离子的携带迁移作用越明显;弱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径流胶体对重金属离子的携带迁移;雨水径流中存在Na^+或多种重金属离子共存时,胶体携带重金属离子的下渗迁移过程会受到抑制,且离子浓度越大,其受抑制作用越明显;胶体粒径会显著影响径流胶体对重金属离子的携带迁移能力,胶体粒径越小,越容易携带重金属离子下渗迁移。
- 杜晓丽梁卉闫鑫瑞崔申申尹子杰陈梦瑶
- 关键词:地表径流胶体重金属下渗迁移
- 河流溶解性有机物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河流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可与重金属结合,影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等,进而制约重金属的有效治理。通过分析河流中溶解性有机物与重金属结合作用途径,详述结合作用对重金属离子溶解度、重金属形态和生物有效性、重金属迁移转化行为及多介质吸附竞争影响,总结溶解性有机物与重金属结合作用的研究方法;认为利用分析方法和仪器研究相结合深入考察河流溶解性有机物的结构,才有可能准确模拟和阐述重金属离子的水环境行为,为河流重金属污染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案。
- 杜晓丽杜晓辉郑磊
-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复合污染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