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龙
- 作品数:46 被引量:219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联合检测降钙素原与高敏C反应蛋白在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诊断和预测价值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外周血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106例,动态测定血PCT及hs-CRP变化,75例确诊为SAP的患者,根据PSI评分分为重症SAP组和轻症SAP组,并与非SAP组、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重症SAP组、轻症SAP组血清PCT及hs-CRP浓度明显高于非SAP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CT:(6.3±3.2)vs(0.5±0.1)μg/L,(5.6±1.3)vs(0.5±0.1)μg/L;hs-CRP:(28.5±7.2)vs(4.6±1.3)mg/L,(10.6±2.3)vs(4.6±1.3)mg/L,均为P<0.05),且重症SAP组血清PCT及hs-CRP浓度和持续时间明显高于轻症SAP组(P<0.05)。第5,7d血清PCT水平与PSI评分呈正相关,第3,5,7d血清hs-CRP水平与PSI评分呈正相关。以血清PCT(3.5μg/L)、hs-CRP(8.1mg/L)为界,诊断SAP的灵敏度分别为94%,91%,特异度分别为90%,7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CT和hs-CRP可作为SAP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指标。
- 江秀龙陈兴泳赵振华张旭
- 关键词:肺炎卒中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浆白介素-6、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的关系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白介素-6(IL-6)、脂蛋白(a)[Lp(a)]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性质。检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IL-6、Lp(a)、和Fib水平。结果44例(73.3%)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斑块,16例(26.7%)无斑块;其中易损斑块27例(45%),非易损斑块17例(28.3%)。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易损斑块组的IL-6、Lp(a)水平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及正常对照组。IL-6与Lp(a)、Fib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血浆IL-6、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并发的脑梗死有关;血浆高Fib水平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 江秀龙
- 关键词:脑梗死白介素-6纤维蛋白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7
- 2008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不同时期hs-CRP含量和30例健康对照组人员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1)脑梗死患者第1、第3、第7、第21天hs-CRP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第3、第7天hs-CRP含量较第21天hs-CRP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梗死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变化有助于判断病灶大小、评估预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干预处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张旭江秀龙雷惠新
- 关键词: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预后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变化及临床意义
-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探讨IL-6、TNFα、S-100b在急性脑梗死病理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发病24小时以...
- 江秀龙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标志物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24 h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条件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 6、TNF-α、S-100b浓度。病例组进行动态监测,并同时记录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72h的脑CT扫描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发病当天就明显增高,IL-6、TNF-α发病后第1d即达高峰,S-100蛋白第3d达高峰。其后浓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血清IL-6、TNF-α、S-100b的峰值浓度和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呈正相关。发病后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6、TNF-α和S-100b蛋白高峰水平高于无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和S-100b蛋白水平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相关。血清水平值能够反映脑缺血后病理损伤的程度和脑梗死体积大小,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的标志物。
- 江秀龙季晓林张旭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进展性脑卒中白细胞介素-6S-100B蛋白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重症脑梗死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发病24h内、符合入选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有18例发展成重症脑梗死),以同期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B蛋白浓度,同时对患者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所有患者依据发病后48~72h的脑CT或MRI扫描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寻找预测重症脑梗死发生相应的S100g蛋白最佳临界值。结果重症脑梗死患者24h血清S100B蛋白值明显高于非重症患者(P〈0.05)。发病24hS100B蛋白测定值〉1.1μg/I,为最佳临界值,预测重症脑梗死的敏感度为94%,特异度为8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可作勾预测重症脑梗死发生的参考指标。
- 江秀龙张旭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重症脑梗死S100B蛋白
- 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效果,以指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整。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予阿司匹林1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联合治疗7 d后,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同时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 mg抗血小板治疗7d,对比两组TEG参数(R值、K值、angle角、MA值)。结果急性脑梗死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4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5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仅1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例对阿司匹林无反应,5例低下,6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5例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为6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20例;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4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38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两组患者R值、K值、α角、MA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双联抗血小板中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凝的影响较单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别。
- 江秀龙张旭赵振华雷惠新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4
- 2014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感染组33例和非感染组89例,比较2组感染时间、部位、病原菌及病死率。结果感染组平均感染发生在住院后(3.7±1.6)d,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63.6%),上呼吸道感染6例(18.2%),泌尿系统感染7例(21.2%)。感染组年龄、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其中意识障碍和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独立的预测危险因素(P<0.05,P<0.01)。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死亡23例,占18.9%,其中感染组死亡18例。剔除死亡因素后,感染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多于非感染组[(17.8±4.1)d vs(12.5±5.3)d,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充分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陈兴泳汪银洲张旭雷惠新江秀龙
- 关键词:脑梗死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 脑梗死再发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与初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有针对性干预脑梗死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方便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住院患者中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在5年后随访成功的607例患者。对2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脑动脉狭窄程度、高血压病、糖尿病、嗜烟、房颤、高胆固醇血症是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9、1.914、1.673、1.577、2.317、1.495,P<0.05)。结论脑动脉狭窄、高血压病、糖尿病、嗜烟、房颤、高胆固醇血症促进再发性脑梗死发生,其中房颤促进脑梗死再发的风险最高。
- 陈宏汪银洲张旭汪效松江秀龙镇澜林莉
- 关键词:再发性脑梗死房颤脑动脉狭窄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IL-6、TNF-α、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0
- 2007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b蛋白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IL-6、TNF-α、S-100b蛋白水平变化,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SSS)评分判断是否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另纳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19例(38.0%)于7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其发病后第1d、3d、7d、14d外周血IL-6、TNF-α、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第14d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当天IL-6、TNF-α水平与入院时体温、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52、0.61,P均<0.01),S-100b蛋白峰浓度与IL-6、TNF-α峰浓度呈正相关(r=0.52、0.61,P均<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蛋白增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 江秀龙张旭雷惠新程琼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S-100B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