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手术
  • 5篇弱视
  • 4篇术后
  • 4篇综合征
  • 4篇立体视
  • 4篇儿童
  • 3篇屈光
  • 3篇斜视
  • 3篇疗效
  • 2篇硬性透气性
  • 2篇硬性透气性角...
  • 2篇增视
  • 2篇增视能
  • 2篇手术治疗
  • 2篇屈光参差
  • 2篇屈光参差性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疗效分析
  • 2篇接触镜

机构

  • 14篇厦门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潘美华
  • 11篇任小军
  • 9篇庄建福
  • 5篇邱芳芳
  • 4篇叶梅
  • 4篇谢仁艺
  • 2篇修阳晖
  • 2篇赵虹
  • 1篇赵堪兴
  • 1篇阎丽
  • 1篇何欢
  • 1篇杨梅
  • 1篇王海燕
  • 1篇林晓滨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眼科...
  • 4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正位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影响远期效果的因素。方法选择基本型间歇性外斜患者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4~26岁,随访时间1~2年。观察患者年龄、术前三棱镜度数、视功能状态、手术方式、集合近点及术后早期的眼位等因素对术后远期正位率的影响。结果正位41例,欠矫26例,过矫9例。其中患者年龄、术前远立体视、术前集合近点及术后近期眼位对术后远期正位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前斜视度数和手术方式的术后远期正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术前良好的视功能、正常的集合近点及术后早期的眼位正位,均有利于保持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的正位率。
任小军潘美华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正位率
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评价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增视能)治疗弱视的效果。方法分别用增视能系统和传统的治疗方法(CAM治疗仪联合红光闪烁仪)对三种常见类型的弱视(中心注视)进行治疗,对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弱视的程度、患者的年龄、治疗效果、治愈的时间。增视能系统治疗组179例(230只眼),传统方法治疗组139例(182只眼)。结果(1)增视能系统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81.74%,其中基本治愈58.26%,有进步33.48%,无效8.26%。6个月总有效率为95.65%,其中基本治愈81.3%,有进步14.35%,无效4.35%。(2)传统方法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62.3%,其中基本治愈52.7%,有进步35.14%,无效12.16%。6个月总有效率为78%,其中基本治愈70.72%,有进步15.32%,无效3.38%。结论(1)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弱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对7~8岁年龄组、屈光参差性以及重度弱视儿童,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在6个月时,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方法治疗组。
潘美华任小军庄建福阎丽
关键词:弱视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对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的眼表评价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评价共同性水平斜视人群的眼表健康状况,并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征集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采用新一代的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患者双眼首次非侵入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f)、平均非侵入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ave)及泪河高度(TMH),采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斜视类型、眼别、性别对检测指标的影响,及各测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研究征集了年龄在8-58岁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118例(236只眼),检测结果为,TMH(O.16±0.05)mm、NI-BUT-f(9.70±6.13)s、NI-BUT-ave(11.85±5.94)s,它们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NI-BUT-f明显短于NI-BUT-ave(P=0.00);除外男性的泪河高度值比女性略低(P=0.02),斜视类型、眼别及性别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相比年长者,25岁及以下者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P=0.00)。结论儿童及青少年的眼表健康情况令人堪忧,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高度重视。
杨梅潘美华谢仁艺何欢王海燕林晓滨
关键词:斜视泪膜破裂时间眼表
A-V综合征术后立体视的变化
2012年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4-8岁A.V综合征患者83例,矫正视力在0.6-1.0之间,双眼视力平衡。其中V征48例(外斜V征35例,内斜V征13例),平均年龄(5.3±0.8)岁;A征35例(外斜A征26例,内斜A征9例),平均年龄(5.5±1.1)岁。术后随访时间12-18周。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图本分别判断是否存在远、近立体视觉。数据采用×:检验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获得完全眼正位。V征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存在远立体视者分别为5例(10%)和13例(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6,P=0.036);存在近立体视者分别为8例(17%)和17例(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1,P=0.036)。A征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存在远立体视者分别为4例(11%)和8例(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近立体视者术前和术后分别为5例(14%)和11例(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征组与V征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立体视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V型斜视破坏立体视明显,手术矫正眼位有助于双眼单视的恢复。
任小军潘美华
关键词:A-V综合征深度知觉外科手术
先天性特发性水平眼球震颤伴斜视21例手术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分析先天性特发性水平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伴斜视病例21例,既往无眼外伤史和眼部手术史,男15例,女6例,年龄8~25岁。手术方法采用Parks法联合斜视矫正术。结果21例患者术后原在位双眼同时视视力均提高2行或2行以上;18例患者头位面转角完全矫正,3例存在15。以内的面转角,其中2例欠矫,1例过矫。19例眼位正位,1例欠矫,1例过矫。结论对于伴有头位和斜视先天性水平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可以有效地提高视力,改善头位,同时矫正斜视。
任小军赵堪兴潘美华庄建福
关键词:眼球震颤先天性斜视手术
增视能对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初步评价并分析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屈光不正性及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的疗效。方法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虚拟网络训练软件(增视能)对47例立体视功能异常的弱视治愈患儿进行立体视训练,年龄5—8岁,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2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矫正视力≥0.8,训练时间3个月。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Lang型和L型立体检查图以及同视机检测其训练前后近立体视、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和远立体视锐度。结果屈光不正组训练前近立体视60″3例,占10.34%;远立体视锐度60″2例,占6.89%;交叉视差达100″4例占13.79%;非交叉视差达100″2例占6.89%。训练后近立体视达60″15例,占51.72%;远立体视锐度达60″11例,占30.03%;交叉视差达100″17例,占58.62%;非交叉视差达100″9例,占24.14%。屈光参差组训练前近立体视60″1例,占5.26%;交叉视差达100″1例占5.26%;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锐度均无正常者。训练后近立体视达60″9例,占47.37%;远立体视锐度达60″7例,占36.84%;交叉视差达100″10例,占52.63%;非交叉视差达100″6例,占31.58%。治疗前后两组立体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增视能软件能有效改善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觉;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儿的效果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儿。
任小军潘美华庄建福叶梅谢仁艺
关键词:弱视虚拟现实软件立体视弱视
4~10岁A—V综合征术后立体视重建影响因素观察
2012年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术后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4.10岁A—V综合征住院患者共97例,其中V征71例,外斜V征48例,内斜V征23例,平均年龄6.3岁;A征26例,外斜A征21例,内斜A征5例,平均年龄5.9岁,随访时间8—16周,平均10.7周。术前、术后采用同视机和Tnmils和分别测定远,近立体视。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病程、术后眼位和水平斜视类型。结果97例患者中,术后正前方及下方均正位的患者共88例,术后分别有27例(30.68%)和35例(39.77%)获得了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比例高于术后欠矫或过矫组。发病年龄组间比较,术后立体视获得比率〈3岁组低于≥3岁组(P〈0.05);病程≤2年患者的术后获得立体视的比例明显高于病程〉3年的患者(P〈0.05);外斜V或A征组术后的立体视获得比例要高于内斜V或A征组,组间近立体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远视力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型斜视术后立体视的重建与发病年龄和病程相关,因此早期发现,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有助于双眼单视的恢复。
任小军潘美华修阳晖谢仁艺
关键词:立体视手术
A-V综合征术后立体视重建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术后立体视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 A-V综合征住院患者共97例,V征71例,其中外斜V征48例,内斜V征23例,平均年龄6.3岁;A征26例,其中外斜A征21例,内斜A征5例,平均年龄5.9岁,随访8~16周,平均10.7周。术前、术后采用同视机和Titmus分别测定正下方的远、近立体视。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病程、术后眼位和水平斜视类型。结果 97例患者中,术后正前方及下方均正位的患者共88例,术后分别有27例(30.68%)和35例(39.77%)获得了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术后远、近立体视获得比率≤3岁发病组(12.00%、20.00%)低于>3岁发病组(55.26%、65.79%,均为P<0.05);病程≤2a患者的术后获得远、近立体视的比例分别为48.48%、69.70%,明显高于病程>2a的患者(20.00%、21.82%,均为P<0.05);外斜A或V征组术后的远、近立体视获得比例分别为34.43%、18.03%,要高于内斜A或V征组(22.22%、44.44%),组间近立体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综合征术后立体视的重建与发病年龄和病程相关,因此,早期发现、正确地诊断与治疗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任小军潘美华
关键词:A-V综合征立体视手术
RGP在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es,RGP)在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20眼)9~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作为RGP组,以28例(28眼)条件相似的儿童为框架眼镜组。两组均辅以正规弱视综合治疗,观察6个月,对RGP组首次配戴RGP前后的矫正视力及两组1、3、6个月后的视力变化、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观察RGP组的不良反应。结果RGP组首次配戴RGP时RGP矫正视力4.61±0.25,框架眼镜矫正视力4.41±0.23,差异有显著性(t=7.968,P<0.01);经弱视治疗后1、3、6月后,RGP组视力改善明显好于框架眼镜组,RGP组有效率分别为75%、80%、85%,框架眼镜组有效率分别为7.14%、21.43%、28.56%,两组同期疗效比较均具显著性差异(P<0.01,χ2检验)。在随访期间,未发现角膜上皮损伤或角膜感染等并发症。结论RGP在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治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与框架眼镜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为弱视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矫治手段。
邱芳芳叶梅庄建福潘美华赵虹
关键词:弱视屈光参差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13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3例因DRS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单眼受累12例,双眼受累1例。Ⅰ型内斜视9例(双眼1例);Ⅱ型外斜视3例;Ⅲ型1例。其中2例外斜视患者合并内转眼急速上射和(或)下射现象。行单眼或双眼水平肌后徙术后代偿头位、眼球后退及睑裂变小体征均得到改善,术后斜视度数≤10△者11例(85%)。行患眼外直肌后徙术,可使内转眼上射和下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水平肌大量后徙可以使原在位的斜视得到矫正,代偿头位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患眼内转的时候,眼球后退、睑裂变小明显减轻,上射和下射的现象减轻或消失。术前牵拉试验及术中彻底消除牵制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庄建福潘美华邱芳芳任小军
关键词: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手术治疗眼外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