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德录
- 作品数:61 被引量:159H指数:7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连云港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的演变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 2000年
-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QT离散度 (QTd)的演变及其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 34例AMI后患者不同时期和伴室性心律失常时的QTd ,并与健康对照组 (90名 )相比。结果 AMI后患者的QTd在急性期 (72± 18ms)明显大于亚急性期 (5 8± 17ms,P <0 .0 1) ,亚急性期大于陈旧期 (49± 2 1ms,P <0 .0 1)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36± 10ms,P <0 .0 1)。陈旧期内心功能Ⅰ级、Ⅱ级者的QTd(36± 14ms,41± 15m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Ⅲ~Ⅳ级者的QTd(6 6± 2 0ms)明显延长 (P <0 .0 1)。 9例AMI伴室速 /室颤 (VT/VF)者的QTd(91± 18ms)显著长于急性期不伴VT/VF者 (70± 14ms,P <0 .0 1)。结论 AMI后 0~ 3天QTd显著延长 ,随梗塞愈合渐趋正常 。
- 尹德录刘志华蒋文平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
- 青少年男性营养不良伴缓慢性心律失常1例
- 2016年
-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以心室率减慢(〈60bpm)为主要特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性心律、心室自主心律、传导阻滞等.营养不良患者可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最为多见,其中约8-29%的患者可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室率〈40bpm).
- 江成功杨凯宋和鉴尹德录刘芳
- 关键词:营养不良缓慢性心律失常迷走神经张力
- 下调血管生成素样蛋白7表达对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RNA干扰血管生成素样蛋白7(Angptl7)基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VSMC,分为常规F12K培养基培养(对照)和1μg/mL AngII培养24 h。VSMC用AngⅡ(1μg/mL)处理24 h后,采用siRNA-Angptl7和阴性对照siRNA-NC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下转染VSMC。RT-qPCR检测mRNA表达水平;Griess反应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相关蛋白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SMC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比较,1μg/mL AngⅡ处理可促进VSMC中Angptl7 mRNA(0.97±0.06比3.05±0.21)和蛋白表达(1.01±0.12比1.61±0.14),亦可促进VSMC中IL-1β[(45.21±8.10)比(126.17±11.77)pg/mL]、IL-6[(50.50±7.51)比(108.50±9.51)pg/mL]和TNF-α的表达[(60.77±9.58)比(185.67±17.3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和转染siRNA-NC相比,转染siRNA-Angptl7下调Angptl7蛋白表达(0.99±0.12,0.98±0.12比0.44±0.14,P<0.01)。与AngⅡ干预组相比,siRNA-Angptl7降低AngⅡ介导的VSMC炎症反应相关蛋白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核因子κB(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iNOS和COX-2表达及NO含量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siRNA-NC相比,siRNA-Angptl7组AngⅡ诱导的VSMC炎症反应相关蛋白TNF-α(0.99±0.13比0.51±0.12)、IL-6(1.00±0.12比0.38±0.05)和IL-1β的表达(0.99±0.14比0.48±0.11),NF-κB(1.00±0.10比0.42±0.08)、iNOS(1.02±0.12比0.42±0.10)和COX-2表达(1.00±0.11比0.52±0.12)均降低,NO含量[(54.78±2.76)比(18.08±3.61)μmol/L]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AngⅡ可通过Angptl7促进VSMC炎症反应,下调Angptl7蛋白表达可以抑制VSMC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iNO
- 李公豪赵艳丽彭中兴尹德录赵云峰
-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因子小干扰RNA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的益心舒胶囊化学成分分析与鉴定
- 2023年
-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对中药复方益心舒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方法自2021年9―12月,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2.1 mm×100 mm,1.8µm)分析益心舒胶囊50%甲醇提取物;流动相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运用MassLynxV4.1软件,根据化合物保留时间、准分子离子峰、二级碎片等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和相关文献资料,对益心舒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益心舒胶囊中检测并鉴定出86个化合物,其中皂苷35个、酚酸16个、二萜20个、木脂素9个及其他类别成分6个。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快速阐明益心舒胶囊的化学成分。益心舒胶囊物质基础的阐明为其质量控制、有效成分确定和治疗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 张欢尹德录路翔宇苏炳新
-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益心舒胶囊化学成分
- 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血清C型利钠肽、胱抑素C、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清C型利钠肽(CNP)、胱抑素C、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1例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5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3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3例(AMI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35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PAPP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PAP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AP组、UAP组、AMI组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PAP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UAP组、AMI组均高于SAP组,AMI组高于UAP组(P<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水平与血浆ET-1(r=0.592)和血清CNP(r=0.602)、胱抑素C(r=0.593)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PAPPA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
- 赵新华陈宇尹德录
- 关键词:内皮素-1利钠肽胱抑素C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 心电图异常的不同年龄段的年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特点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讨探不同年龄组的年青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76名年龄小于45岁患者。按其年龄分为三组,即<30岁组(A组)14例,30~39岁组(B组)62例和>40岁组(C组)100例。回顾性分析其冠状动脉病情况。结果:(1)A组冠脉内急性血栓形成的概率显著增高,与其他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A组两支血管病变的概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A组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C组三支病变的概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患者,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虽然是年轻的心肌梗死患者,但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均有所不同。
- 杨曌尹德录孙承波李公豪李明珠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
- 单相动作电位技术在心房电生理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 尹德录宋和鉴顾建明周艺王莹
- 维拉帕米治疗丛集性头痛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0年
-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剧烈的原发性头痛,具有周期性发作及昼夜节律的特点,急性期治疗措施包括高流量吸氧、曲坦类药物,同时行预防性治疗控制复发。维拉帕米是预防的首选药物,具体机制不明确,可能与作用于下丘脑及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影响炎症肽类及NO等的释放有关。本文作者旨在综述维拉帕米用于预防丛集性头痛的可能作用机制。
- 彭中兴王耀晨赵艳丽李公豪尹德录汤成春赵云峰
- 关键词:维拉帕米丛集性头痛
- 走过心绞痛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走过心绞痛(walk-through angina)是心绞痛的一种特殊类型,于1966年MacAlpin等^[1]提出,表现为患者行走时出现心绞痛,但继续行走,心绞痛症状不仅不加重反而消失。目前,国内对走过心绞痛报道较少,尚未引起相应关注,本研究探讨了12例走过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提高认识,减少误诊。
- 伏开全尹德录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
- 正常心室肌复极离散度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研究正常心室肌复极离散度 ,提供正常参考值 ,并探讨维持正常心室肌电稳定的机制。方法 对 19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在左、右心室内膜多点单相动作电位 (MAP)标测 ,测量各标测点窦性心律时的激动时间 (AT)、动作电位时程 (APD90 )、复极时间 (RT)、S1S1刺激时的APD(APDS1)、有效不应期 (ERP)、ERP/APDS1及各指标的离散度。结果 平均AT和APD90 明显负相关 ,相关系数在左、右室分别为 - 0 .91和 - 0 .94 ,窦律时的ATd、APDd、RTd分别为 ( 2 8± 8)ms、( 4 0± 12 )ms、( 2 7± 6)ms,均无性别差异 (P >0 .0 5 ) ,RTd明显小于APDd(P <0 .0 1)。其中 10例接受程序刺激 ,S1S1刺激 ( 5 0 0ms)时的APDS1d为 ( 3 4± 10 )ms与窦律时的APDd( 3 8± 9)ms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ERPd为 ( 3 1± 14 )ms,ERP/APDS1为 0 .89± 0 .0 8,ERP/APDS1d为 0 .10± 0 .0 7。结论 单相动作电位标测可较直接反映心室复极过程 ,正常心室肌存在复极离散度 ,同时也保持一定的电生理稳定性。
- 尹德录刘志华宋建平惠杰王育林刘明蒋文平
- 关键词:动作电位电生理学复极离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