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桂凤

作品数:18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徐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1篇哲学
  • 4篇马克思哲学
  • 3篇庄子
  • 3篇二重性
  • 3篇感性
  • 3篇感性直观
  • 3篇本体论
  • 2篇异化
  • 2篇哲学活动
  • 2篇现象学
  • 2篇明证性
  • 2篇感性活动
  • 2篇存在论
  • 1篇修养论
  • 1篇哲学观
  • 1篇哲学理解
  • 1篇哲学危机
  • 1篇知识论
  • 1篇中国马克思主...
  • 1篇中介

机构

  • 14篇徐州师范大学
  • 3篇吉林大学
  • 3篇空军后勤学院

作者

  • 17篇于桂凤
  • 2篇郭明记
  • 1篇梅平
  • 1篇冯建华

传媒

  • 2篇哈尔滨学院学...
  • 2篇兰州学刊
  • 2篇长白学刊
  • 2篇社科纵横
  • 1篇哲学动态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理论界
  • 1篇管子学刊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理论探索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哲学自身的内在矛盾
2007年
哲学的内在矛盾是哲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哲学的矛盾由表及里地展现为哲学理解的矛盾、哲学之知的矛盾和哲学活动的矛盾。哲学理解的矛盾表现为各种哲学观的冲突,哲学之知的矛盾表现为本体与境界、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直觉与逻辑、绝对和相对等诸多的对立,而哲学活动的矛盾实即人的基本生存矛盾,表现为心理与文化的矛盾。中国当代哲学理解的矛盾透露出哲学之知的矛盾是哲学活动的矛盾的理论表达,哲学活动的矛盾则是哲学之知的矛盾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哲学之知应该表达哲学活动的内在矛盾,揭示人的生存矛盾,并为人的生存矛盾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于桂凤
关键词:哲学理解哲学活动
从庄子之“道”看哲学本体观念的二重性被引量:1
2008年
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观念具有本体和境界的二重性特征,这一特征在庄子之"道"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道"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观念,一方面反映了哲学的超越意识、寻根意识及其明证性诉求,构成一切哲学冲突的逻辑前提;另一方面又更为深刻地表达了人的矛盾本性,并深深根植于人的生存矛盾中。
于桂凤
关键词:二重性生存论
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感性直观的三重缺陷
2012年
揭露、批判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理论缺陷是马克思哲学无法回避的思想任务,也是马克思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前提。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感性直观主要有以下三大缺陷:感性直观的非中介性遮蔽了自然的属人性质;感性直观的纯客体性原则带来了人的主体性迷失;感性直观的非历史观点导致了历史唯心主义。感性直观的这些理论缺陷主要根源于费尔巴哈对实践的"不了解"及由此带来的实践"空场"。
于桂凤
关键词:感性直观客体性
哲学活动:哲学之为“学”的本体基础
2002年
任何哲学研究都有其操作的本文。合理的哲学操作本文构成哲学之为“学”的本体基础, 即知识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形上基础。哲学活动是哲学之为“学”即哲学之知的本 体基础,哲学之为“学”是哲学活动的逻辑表达。哲学活动实即人的生存活动。因此,哲学 之为“学”必须关注人的生存活动,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存活动,哲学才是可能的、合理的、 可理解的,因而才是有生命力的。
于桂凤郭明记
关键词:哲学活动
论庄子哲学思维方式的矛盾
2004年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 ,确立本体观念是哲学的最高目标。“道”是庄子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本体意义的二重性透露出庄子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矛盾———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矛盾。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与出路、人类自身的超越本性与人类当下的生存问题表明
于桂凤梅平
关键词:本体论思维方式
重建哲学的生活之根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批判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西方传统哲学史为理论背景,立足于现代哲学的理论立场,先后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哲学理论基础的革命、人的重新理解、形而上学批判范式的变革等四个方面,分析了...
于桂凤
关键词:感性直观感性活动存在论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感性:解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突破口被引量:1
2007年
马克思哲学曾经遭遇和正在经历的种种误解表明不先行澄清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但是要厘清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非易事,必须首先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感性在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其各自哲学革命的秘密所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革命首先就体现为对其感性论的批判与超越上,而且这种批判与超越指向的是整个传统哲学。因此,感性应是解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理想突破口。
于桂凤
关键词:感性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对象性原则
2007年
主体性是近代哲学的本质规定之一,主体性问题则是近代哲学的基础性问题,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极致的发展。费尔巴哈依据对象性原则所进行的主体性批判虽然给主体性哲学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这种批判最终还是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进行的,所以并没有摆脱主体性哲学的内在困境。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不但为主体性批判的完成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主体性哲学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阈。
于桂凤
关键词:主体性批判
“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1)”综述被引量:3
2012年
2011年11月18—20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徐州师范大学、《江海学刊》联合主办,徐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创新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1)”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主题为“路径与形态:中国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90年”,参会学者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于桂凤冯建华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
前提的明证性与现象学方法——挽救哲学危机的现象学方案
2008年
胡塞尔认为,以往的哲学研究在前提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使今天的哲学陷入重重危机。前提的明证性与方法的合理性是哲学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前提的明证性是哲学成为严格科学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方法则是通向这一明证性前提的唯一道路。因此,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哲学建基于明证性的前提之上是哲学走出危机的理想途径。围绕着如何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实现哲学前提的明证性诉求,胡塞尔展开了其意义深远的现象学运作,开辟出了一条挽救哲学危机的现象学之路。
于桂凤
关键词:明证性哲学危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