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玲
- 作品数:25 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角膜塑形镜配戴矫治低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低、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引起各组治疗效果差异的影响因素。方法青少年近视患者68例(136只眼),平均年龄(10.2±2.6)岁,按照等效球镜度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1.00^-3.00)D:70只眼;中度近视组(-3.25^-6.00)D:51只眼;高度近视组(-6.25^-8.50)D:15只眼。观察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3组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前房深度、眼轴、中央及旁中央3 mm和5 mm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结果戴镜1年后,3组等效球镜度均有降低,各组内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基线等效球镜度数的增高,戴镜1年后等效球镜度数降低越明显;3组眼轴组内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度近视眼轴增长值明显高于中、高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06);三组角膜前表面中央及旁中央3 mm和5 mm Kf、Ks均明显变平坦(均P<0.05),且越往周边曲率变化越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高度组较低度近视组,角膜前表面各区域曲率变化更明显(均P<0.05)。角膜后表面中央及旁中央3 mm和5 mm的Kf、Ks值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发展中效果明确,且对中高度近视控制效果明显,角膜塑形镜主要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减少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能有效延缓近视的发展及眼轴的增长。
- 曹朋李惠玲周学军
-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近视眼轴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动脉(PCA)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AMD患者47例(63眼),其中干性AMD41眼,湿性AMD22眼。另外选择正常人群30例(60眼)作为对照。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CRA)、(PCA)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并对其频谱血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均降低,除湿性AMD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DV)下降,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升高,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AMD病情加重,各血流参数也相应变化,PCA较CRA更明显。结论:超声检测AMD患者的CRA和PCA血流,可直接反映脉络膜和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变化,当眼部发生缺血时导致CRA和PCA血流参数相应的改变;CDFI检查为AMD的发病机制研究、病情分析和预后评估可提供客观的检测手段。
- 李惠玲于荣国吴荣秀
-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成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血流动力学
- 角膜厚度与近视眼LASIK术后眼内压的关系
- 2006年
- 李惠玲
- 关键词:近视角膜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1
- 2011年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是常发于中老年人的急性视神经病变,以突然发生的视力下降,特征性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尚少见其与腔隙性脑梗死关系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对2007年3月-201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AION患者53例(65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李惠玲张蔚高莉周学军于荣国
- 关键词:脑梗死高血压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临床分析
- 2003年
- 李惠玲杨鹤超于荣国
- 关键词: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手术治疗发病机制
- 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20例被引量:22
- 2006年
- 张蔚李波杨鹤超李惠玲王伟毅
- 关键词:复方樟柳碱外伤动眼神经麻痹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筛查被引量:5
- 2011年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研究显示,威胁视力的DR发生率高达10%。国际上对DR筛查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用何种筛查方法最有效尚未达成一致性意见。眼底7个标准视野立体彩色眼底照片(SSSCFP)被认为是“金标准”,此技术虽有很高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但因分级过多且工作量大,要求高,不适宜在大规模筛查DR中使用。
- 李惠玲吴荣秀高莉王彤
- 关键词:摄影术检眼镜检查
- Q值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分析
- 李惠玲杨鹤超周学军张蔚于荣国
- 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E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非球面因子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及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自愿接受LASE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32例(64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超声角膜测厚,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K值、Q值。结果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1.16,术后6个月为1.18。安全性指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15,有效性指数(术后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12。术后早期等效球镜呈过矫状态,术后3个月开始回退为(0.35±0.27)D,术后6个月为(0.25±0.16)D。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Q值分别为-0.18±0.11、0.43±0.19、0.17±0.08、-0.16±0.07。术后1个月、3个月Q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8,P<0.01;t=2.257,P<0.05),术后6个月Q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05)。术后6个月角膜形态基本接近术前角膜非球面形态。术后患者视觉质量提高,尤其夜间视力好,无光晕、眩光等。结论 Q值调整的LASEK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少的角膜切削可以减轻术后角膜创面愈合反应程度、减少haze的发生、更好地保持角膜的非球面性,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 李惠玲杨鹤超周学军于荣国张蔚
-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近视散光视觉质量
- 后交通动脉瘤致急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
- 2005年
- 李惠玲
-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