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军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H指数:1
- 供职机构:吉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 娱乐文化视野中的大众审美走向解读被引量:1
- 2010年
- 当下"超女"类娱乐节目充斥荧屏,并一度受到大众的欢迎。娱乐文化走红,一方面大众的日常生活得到了丰富,平民有了亮相的平台:另一方面娱乐文化视野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大众审美走向?特别是对和谐社会中的文化建设又形成了怎样的冲击呢?面对如火如荼的娱乐热潮及热情参与其中的大众,必须做出理性思考。
- 李士军王欣
- 关键词:娱乐文化
- 从“超女”现象看当下中国大众审美走向
- 2009年
-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审美之困”引发了“审美日常化”的改革。使当代美学突破狭隘的框架而深入到生存活动中,带动了“选秀”这一大众化造星的审美走向,而与商业文化的融合更加速了这种平民娱乐的非理性生存。大众审美的文化批判和理性多元化才是未来大众审美的科学走向。
- 李士军
- 关键词:当代美学大众审美文化消费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维度被引量:1
- 2021年
-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也是对中国依据自身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岁月长河洗礼,底蕴深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应运而生。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既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又对当下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 李士军
- 关键词:文化自信民族复兴
- 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诗与哲学之争”刍议
- 2012年
- "诗与哲学之争"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却又历久弥新的话题,诗与哲学的论争中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诗与哲学,无论谁主沉浮,都是指向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当下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古老命题,不论是哲学对诗的压制,抑或是诗对哲学的反抗,都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当下,艺术与审美则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地承担了对身处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进行心灵"审美救赎"的重任。诗歌可以说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实现着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救赎"。
- 李士军
- 关键词:柏拉图诗与哲学之争审美现代性
- 哲学视域下的接受美学理论探源
- 2012年
- 一种理论学说的出现,在其背后往往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接受美学理论自然也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对接受美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两种哲学理论,一个是当代解释学,一个是现象学美学。对接受美学哲学意蕴的探源,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接受美学的精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流派林立的当代西方美学做出深刻剖析。
- 李士军
- 关键词:接受美学哲学意蕴
- 《不止不休》对现实议题的时代映射
- 2023年
- 《不止不休》是由贾樟柯监制、王晶导演的现实题材影片,讲述了一个怀揣着新闻理想的“北漂”青年坚守初心,为少数群体发声的故事。影片本身聚焦于2003年大时代之下的北京,在那个“纸媒为王”的年代,新闻理想是一种极具力量的情感表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影片刻画了代表着职业权威性的记者黄江、代表新青年的“三无青年”韩东,并以乙肝代检等社会真实事件作为切入口,呈现了在现实议题下对时代特征与背景进行的影像记录。
- 李士军
- 关键词:新闻理想现实题材戏剧冲突
- 审美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当代审美文化被引量:1
- 2010年
- 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审美文化是异彩纷呈的,也映射出当代大众审美价值观的蜕变。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当代的大众审美文化可谓喜忧参半。厘清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面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文学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审美救赎",对大众审美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 李士军
-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大众审美文化
- 从“小众”到“大众”:当代审美泛化视域下接受主体的位移被引量:1
- 2021年
- “审美泛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是对当下现实的审美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对人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深远,宣告了传统精英主义艺术审美的终结。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应对,以理性分析的态度去剖析“审美泛化”现象,让文学艺术真正实现在物质文明水平日益提高时代的“审美救赎”功能,以实现“审美生存”与“诗意栖居”为终极目标,共同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 李士军
- 关键词:审美泛化
- 对话与交流: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当下解读
- 2023年
- 伽达默尔解释学是一种关于哲学和文化批判的理论,旨在探讨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文化作品和文化现象。其现实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化作品和现象,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化和社会的本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价值观和信仰,并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 李婷李士军
- 关键词: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 论约翰·杜威的自然主义经验观被引量:6
- 2020年
- 约翰·杜威的经验观不同于近代英国经验论的经验观。他不是把经验理解为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经验,而是在人类历史、文化、生活的意义上把经验理解为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实践力量。在他看来,经验的基础在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作用,经验作为自然的转换力量是人类深入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和结果。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验由于与经验方法的内在统一性使自身获得了增长和丰富。因而,经验就是人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就是人生活的拓展和深入。在这种经验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杜威批判了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和理智主义,认为真正的哲学研究必须回归于生活经验,承担起促进经验生长、丰富人生意义的新的使命。
- 贾媛媛李士军
- 关键词:约翰·杜威经验自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