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继征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基因
  • 2篇鼠模型
  • 2篇转基因
  • 2篇转基因小鼠
  • 2篇小鼠
  • 2篇小鼠模型
  • 2篇CD81
  • 1篇蛋白
  • 1篇动蛋白
  • 1篇亚细胞
  • 1篇亚细胞定位
  • 1篇质粒
  • 1篇生物发光
  • 1篇生物发光成像
  • 1篇糖异生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 1篇特异性核酶
  • 1篇体外
  • 1篇体外研究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作者

  • 6篇陈继征
  • 3篇陈新文
  • 2篇王倩
  • 2篇赵洋
  • 2篇陈海荣
  • 2篇张超
  • 2篇高再荣
  • 2篇唐宏
  • 1篇王学军
  • 1篇高雪梅
  • 1篇张雅婧
  • 1篇胡雪
  • 1篇梁嘉前
  • 1篇张晓
  • 1篇张雅静
  • 1篇王云
  • 1篇徐松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靶向VEGF165的特异性核酶报告质粒的构建
目的构建pDC316-Rib-VEGF-fluc-EGFP-tk的三报告基因新型显像系统,反映靶基因VEGF_(165)的表达水平,为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实时动态监测靶向VEGF_(165) RNAi的治疗效果做准备。方法...
张雅静陈继征高再荣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通过FOXO1/PGC-1α途径上调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的转录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稳定表达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CK1)转录水平的影响,并分析HCV CORE调控PCK1转录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阐明HCV感染致2型糖尿病机理的探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反转录病毒表达系统构建稳定表达HCV CORE的Huh7-lunet-core细胞系。采用Real-time PCR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Huh7-lunet-core细胞系中PCK1、FOXO1以及PGC-1α转录水平变化,并结合Western blot分析FOXO1的活性变化。【结果】HCV CORE的稳定表达显著增强PCK1的转录水平,HCV CORE不影响FOXO1的转录和表达水平,但降低FOXO1的磷酸化水平,激活了FOXO1的转录活性,并增强PGC-1α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HCV CORE在Huh7-lunet细胞中的稳定表达激活FOXO1的转录活性,并与PGC-1α协同作用,上调PCK1的转录,从而导致肝糖异生过度发生,对HCV CORE调控PCK1转录的分子机制的揭示可能为HCV感染相关的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陈继征王倩徐松
关键词:HCV糖异生FOXO1PGC-1Α
一种CD81和OCLN双转基因小鼠的构建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D81和OCLN双转基因小鼠及其构建方法和用途,该双转基因小鼠可以用于建立急性和慢性HCV感染小鼠模型。
唐宏陈新文陈继征赵洋张超陈海荣
文献传递
一种CD81和OCLN双转基因小鼠及其构建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D81和OCLN双转基因小鼠及其构建方法和用途,该双转基因小鼠可以用于建立急性和慢性HCV感染小鼠模型。
唐宏陈新文陈继征赵洋张超陈海荣
I型内含子核酶介导靶向CEA双报告基因显像的体外研究
2015年
目的构建靶向CEA的以I型内含子核酶为载体核心介导的生物发光一核素双报告基因显像系统。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靶向CEA的I型内含子核酶及核酶-荧光素酶-胸苷激酶(Rib53-Fluc-tk)报告质粒,采用细胞生物发光等方法检测核酶反式剪接产物的表达;以Iodogen固相氧化法合成131I-氟-碘阿糖呋喃基尿嘧啶(FIAU),行细胞摄取实验。采用两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LSD)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ib53一Fluc—tk测序正确;乳腺癌细胞MCF-7的荧光素酶比值增高,可达O.64±0.10(n=4);MCF-7细胞转染Rib53-Fluc—tk后的反式剪接产物条带大小为520bp,测序结果正确;pCDNA3.1-CEA及Rib53-Fluc-tk共转人胚。肾细胞293T,可探测到生物发光信号。131I—FIAU的标记率为(64.02±4.79)%(n=3),放化纯为(95.96±1.07)%(n=3),标记产物在人血清中24h的稳定性高。293T单独转染Rib53-Fluc-tk,细胞摄取率仅为(0.31±0.01)%(n=4);293T共转染pCDNA3.1-CEA、Rib53-Fluc-tk质粒,细胞摄取率增加至(1.40±0.06)%(n=4),F=1007.29,t=136.34,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I型内含子核酶为核心介导的靶向CEA的双报告基因系统,并对CEAmRNA进行了生物发光以及细胞摄取的检测,为改善传统报告基因显像的特异性奠定了体外实验的基础。
张雅婧陈继征高雪梅胡雪张晓梁嘉前高再荣
关键词:癌胚抗原生物发光成像
AcMNPV肌动蛋白核定位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2012年
当前细胞核内肌动蛋白的功能是一个研究热点,核内存在肌动蛋白并参与细胞核内发生的许多生命活动。杆状病毒是迄今唯一报道的利用核内肌动蛋白进行复制增殖的病原微生物,为核内肌动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系统。有报道显示AcMNPV的ie-1,pe38,ac4,he65,ac102和ac152基因与肌动蛋白单体的核转运有关,然而关于这六个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肌动蛋白入核过程中的功能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首次揭示了这六个基因的亚细胞定位,IE1和AC152是全细胞分布,PE38和AC102也为核质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而AC4和HE65定位于细胞质。但AC102和IE1可以分别介导AC4和HE65入核。同时我们发现当使用外源强启动子OpIE2,在转染ie-1或pe38之后表达ac4和he65可以部分招募肌动蛋白单体入核,而时序性共转染这四个基因则可招募最多肌动蛋白单体入核。对肌动蛋白核定位基因在细胞中的定位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杆状病毒介导肌动蛋白入核的分子机理提供支持。
王倩陈继征王云王学军陈新文
关键词:ACMNPV肌动蛋白核转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