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长源

作品数:17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州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X刀
  • 4篇X刀治疗
  • 4篇CT定位
  • 3篇颅内
  • 3篇CT
  • 3篇病变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外
  • 2篇投照
  • 2篇外科
  • 2篇腺瘤
  • 2篇螺旋CT
  • 2篇放射外科
  • 2篇X线
  • 2篇X线定位
  • 2篇垂体
  • 2篇垂体腺瘤
  • 1篇导管
  • 1篇定位法
  • 1篇定性诊断价值

机构

  • 8篇南京军区福州...
  • 6篇福州总医院

作者

  • 14篇陈长源
  • 4篇王如密
  • 4篇李晓红
  • 3篇李铭山
  • 3篇郑春雨
  • 2篇钟群
  • 2篇王守森
  • 2篇陈苏
  • 2篇龚春贵
  • 2篇高慧勇
  • 2篇窦元元
  • 1篇赖国祥
  • 1篇金军
  • 1篇金军
  • 1篇许阿木
  • 1篇陈学香
  • 1篇于向鸿
  • 1篇柳德灵
  • 1篇张锡增
  • 1篇赖红斌

传媒

  • 6篇福州总医院学...
  • 4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医用放射技术...
  • 1篇中外医用放射...

年份

  • 4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90例硬膜外腔置管后的X线定位分析被引量:7
1992年
在硬膜外麻醉中,常把置管长度和方向也作为调整阻滞范围的一种手段。导管在硬膜外腔内的位置究竟如何?置管长度和方向对其究竟有何影响?我们对此进行了 X 线定位分析。临床资料本组共90例,男65,女25,年龄14~64岁,均为硬膜外麻醉下拟行外科手术的病人。穿刺点选胸段15例,腰段75例。穿刺时左侧卧位71例,右侧卧位19例。均采用直入法,以突破感。
窦元元许阿木于向鸿陈长源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X线定位置管
垂体腺瘤X-刀治疗的应用技术探讨
2000年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X-刀治疗的应用技术,以提高治疗质量.方法:总结并剖析48例垂体腺瘤X-刀治疗中头环安置、CT定位、图像识别和结构勾画、治疗计划制作及治疗后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应用情况.结果:CT2mm层厚扫描对结构的识别和勾画优于4mm层厚者,个别低密度微腺瘤者仍需参考冠/矢状位片;治疗床角度和机架转角的调整甚为重要,关系到剂量递减梯度和治疗体积的质量;靶点越少,越容易避免"热点"效应.结论:应坚持薄层CT扫描和图像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尽各种可能增加腺瘤和视路的分辨率;深入、深入了解照射原理和技术,反复调试治疗计划和校验摆位准确性亦很重要.
王守森王如密陈苏陈长源李晓红高慧勇龚春贵
关键词:X-刀垂体腺瘤薄层CT扫描治疗床靶点
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CT定位的应用技术
2000年
92年6月-99年12月,我院采用FN-X及Fischer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系统(X刀)。在放射外科治疗计划(STP)工作站的支持下.对487例颅内肿瘤及脑血管畸形,用CT定位进行治疗,X刀治疗不开颅,无痛苦。实现了微侵袭的目的。现就CT定位的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陈长源王如密
关键词:CT定位放射外科X刀治疗微侵袭开颅无痛苦
螺旋CT二维重建与三维重建对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价值的比较
2001年
李晓红陈长源
关键词:螺旋CT三维重建孤立性肺结节
X刀治疗22例颅内转移瘤的CT随访观察
1999年
目的为了观察 X 刀治疗颅内转移瘤的疗效,收集我院95年8月至98年6月治疗的颅内转移瘤22例。方法经 CT 随访,时间为术后1至8个月。结果病灶完全消失2例,病灶缩小10例,多病灶者病灶部分消失、部分缩小3例,无明显变化者7例。在再次行 X 刀治疗的5例中,病灶均消失或缩小。结论对颅内转移瘤 X 刀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CT 随访观察能较好显示病灶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钟群陈长源李铭山
关键词:病灶X刀治疗颅内转移瘤随访观察CT术后
89例薄骨定位法的投照体会
2001年
陈长源
关键词:眼外伤眼球内异物
CT定位X刀治疗颅内病变的体会被引量:2
1999年
陈长源王如密李铭山
关键词:颅内病变CT定位X刀立体定向术
87例CT脑立体定向的体会
2002年
陈长源王如密
关键词:颅内血肿
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CT定位的应用技术
2002年
陈长源金军杨险岗
关键词: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CT定位
垂体腺瘤X刀治疗的应用技术探讨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X刀治疗的应用技术。方法 :剖析 48例垂体腺瘤X刀治疗中头环安置、CT定位、图像识别和结构勾画、治疗计划制作及治疗后处理等环节的技术应用情况。结果 :CT 2mm层厚扫描对结构的识别和勾画优于 4mm厚层者 ,个别低密度微腺瘤者仍需参考冠 /矢状位片 ;治疗床角度和机架转角的调整甚为重要 ,关系到剂量递减梯度和治疗体积的质量 ;靶点越少 ,越容易避免“热点”效应。结论 :应坚持薄层CT扫描和图像定位技术 ,尽可能增加腺瘤和视路的分辨率。深入了解照射原理和技术 ,反复调试治疗计划亦很重要。
王守森王如密陈苏陈长源李晓红高慧勇龚春贵张锡增
关键词:垂体腺瘤X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