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克言
- 作品数:12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T灌注成像评估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采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经CT确诊的幕上脑出血患者41例,于发病5h^14d行双层脑CTP检查,按发病到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12h,>12~24h,>24~48h,>48~72h,>72h^2周。采用非去卷积模型斜率法计算血肿中心、血肿周围水肿带、水肿带外(距离水肿边缘1cm)以及远隔皮质区不同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olood flow,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达峰值时间(peak time,PT)及各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以CBF≤20ml.100g-1.min-1为脑灌注损伤。结果所有患者灌注参数图从血肿中心到正常区色差呈阶梯状分布;血肿中心、血肿周围水肿带、水肿带外及远隔皮质区的平均CBF[(2.5±1.9)、(19.8±10.1)、(42.2±9.2)、(54.8±8.8)ml.100g-1.min-1]、rCBV[(2.9±1.7)、(7.1±4.3)、(25.8±5.1)、(37.9±4.5)%]及PT[血肿中心无峰值,(9.0±1.7),(8.0±1.1),(8.0±1.3)s]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15)。②CTP灌注参数图所示的灌注损伤为(11±5)cm2,CT平扫显示的平均血肿范围为(6±3)c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9,P=0.000)。③血肿≥10ml的患者26例,15例CBF≤20ml.100g-1.min-1;血肿<10ml的患者14例,2例CBF≤20ml.100g-1.min-1。水肿带CBF与血肿体积呈直线相关(r=-0.501,P=0.001)。④血肿周围以上各区的CBF在不同时间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⑤脑积水患者的CBF和rCBV明显降低,而PT明显延长。结论CTP能够很好地反映脑出血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肿周边存在与血肿大小有关的缺血性损伤。
- 孙祥荣郭富强陶克言韦永胜余能伟李晓佳黄雨兰董凌琳汪瑾宇
- 关键词:脑出血脑缺血CT灌注成像血液动力学过程
- 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HRCT评价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探讨HRCT对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证实为慢性中耳炎并伴有面神经管破坏患者 18例 ,回顾性分析其HRCT检查的影像及临床资料 ,着重研究其HRCT表现 ,并与临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管骨质破坏 ,破坏部位以面神经管迷路段及鼓室段为主15例 (83.3%) ,破坏原因主要为胆脂瘤性中耳炎 (14例 ) ,占 77.8%。面神经管破坏大部分合并面神经损伤而导致面瘫 (14例 )。HRCT主要表现为面神经管骨质模糊、缺损、破坏。结论 HRCT能准确诊断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 ,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 蒲红白林付凯赵世煜陶克言
- 关键词:慢性中耳炎高分辨率CT继发性
- 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高分辨率CT评价
- 2003年
-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为慢性中耳炎并伴有面神经管破坏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HRCT检查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着重研究其HRCT表现,并与临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管骨质破坏,破坏部位以面神经管迷路段及鼓室段为主15例(83.3%),破坏原因主要为胆脂瘤性中耳炎(14例),占77.8%。面神经管破坏大部分合并面神经损伤而导致面瘫(14例)。HRCT主要表现为面神经管骨质模糊、缺损、破坏。结论:HRCT能准确诊断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 蒲红白林付凯赵世煜陶克言
- 关键词:中耳炎高分辨率CT并发症
- 脑出血患者CT灌注成像的研究
-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CTP)观察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的影响。方法41例幕上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5h-14天同步行头颅CT平扫和CTP检查,分析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与有关因...
- 郭富强孙祥荣陶克言吴文斌曾宪容周波代红源余能伟
- 文献传递
- 脑出血患者CT灌注成像的影像学特点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患者CT灌注成像(CTP)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27例患者于发病后5h~2周行CTP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上矢状窦的时间密度曲线稳定,能够反映ICH后颅内的总体灌注情况。灌注缺损面积介于血肿与水肿加血肿面积之间;这种现象在基底节区前后侧比左右侧明显,且在某一方向更为显著;血肿周围灌注降低呈阶梯样改变,靠近血肿区达到缺血损伤的程度。ICH并发脑积水患者的灌注明显降低。脑血管畸形继发的出血可见血管影像。结论CTP可以反映ICH患者颅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血肿周围存在缺血性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血肿压迫和出血时的机械损伤等有关。CTP能够反映脑积水和颅内高压继发的低灌注。亦可能在鉴别出血的原因和出血方式上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 孙祥荣郭富强陶克言王多姿
- 关键词:脑出血CT灌注成像脑缺血损伤脑积水脑血管畸形
- P0-035脑出血患者CT灌注成像的影像学特点
- 郭富强孙祥荣陶克言王多姿陈赪孙皓
- 脑出血患者CT灌注成像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CTP)观察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的影响。方法对41例幕上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5h-14d同步行头颅CT平扫和CTP检查,观察时间、血肿体积、水肿范围、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同步平均动脉压(MBP)对脑出血患者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和这种血液动力学变化与脑出血患者SSS相关性。结果(1)血肿周围水肿带内、水肿带外(距离水肿边缘1cm内)、同侧皮层区间不同病理区域脑血流量(分别为CBF1、CBF2、CBF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CBF1、CBF2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334,P=0.035),与CBF3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7,P=0.870;r=0.142,P=0.383)。另外水肿带内CBF1和脑血容量(CBV1)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803,P=0.000),但与达峰时间(PT1)无相关关系(r=-0.52,P=0.752)。(2)CBF1的下降程度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范围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501,P=0.001;r=-0.589,P=0.000),与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MBP无相关关系(r=0.141,P=0.386;r=0.014,P=0.930)。(3)血肿周围灌注损伤范围(参数图灌注缺损范围-血肿范围,此范围内的CBF〈20mL/100g·min)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范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449,P=0.003;r=0.645,P=0.000),与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MBP无相关关系(r=-0.047,P=0.769;r=0.141,P=0.378)。(4)脑出血患者同步的SSS与血肿体积、血肿部位、CBF的下降程度、CBV的下降程度呈相关关系(r=-0.418,P=0.007;r=0.542,P=0.000;r=0.376,P=0.017;r=0.312,P=0.051),与血肿最大平面的灌注缺损范围、水肿范围无相关关系(r=-0.283,P=0.073;r=-0.163,P=0.308)。结论(1)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带内、外及同侧皮层血流�
- 孙祥荣郭富强陶克言吴文斌曾宪容周波代红源余能伟
- 关键词:脑出血CT灌注成像血液动力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对比观察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比较双能量减影法与时间减影法CT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即A球管采用80kV,B球管采用140kV,一次性扫描采集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数据后处理:①用平扫+80kV增强数据行传统去骨数字减影(时间减影法);②用80kV及140kV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行直接去骨减影(双能量减影法)。保存减影后数据,完成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将MIP及VR图像质量分为4级,比较两种处理方法的图像质量和患者所接受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或介入证实。结果①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所有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内主干及主要分支,Willis环显示清楚;两种方法总体质量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24例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4例血管畸形病例均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的形态和范围,动静脉畸形较好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③时间减影法CTA患者受到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6.60±0.50)mSv,双能量CTA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2.40±0.50)mSv。结论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CT血管成像均能清晰显示正常颅内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双能量减影法患者受到的放射剂量更低。对扫描中不配合患者,双能量减影法去骨效果更好。
- 蒲红白林赵原黄红云陶克言
- 关键词:双能量CT血管造影术
- CT在髋臼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分析髋臼骨折 CT及三维重建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50例髋臼骨折均摄 X线平片及 CT横断扫描,其中 45例采用 SSD(表现遮盖法 )或 MPR(多平面重建 )技术作三维重建。分析 50例髋臼骨折的横断及三维重建 CT表现,根据 Letournel分型将其分类,重点探讨三维重建的应用价值。结果: 50例髋臼骨折中,①简单骨折 22例,其中前壁骨折 5例,前柱骨折 3例,后壁骨折 6例,后柱骨折 4例,横行骨折 4例, X线平片仅显示 19例骨折。②复杂骨折 28例,其中双柱骨折 9例, T型骨折 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 6例,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 4例,横行伴后壁骨折 5例。 CT横断扫描共显示关节腔内骨折碎片 54块, X线平片仅显示关节腔内骨折碎片 32块,并清楚显示软组织损伤情况。三维重建图像多角度、立体显示骨折及移位情况。 50例髋臼骨折中, 38例行手术治疗, 12例保守治疗。手术中所见与 CT扫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髋臼骨折 CT扫描能准确对骨折分型,三维重建可弥补横断影像的不足,有助于骨折的立体定位,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 蒲红白林付凯赵世煜陶克言
- 关键词:髋臼骨折CT
-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17例,鳞癌15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VEGF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 6 91,P <0 0 1) ,VEGF和MVD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 >0 0 5 ) ,与肿瘤的大小、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CT征象均有关(P <0 0 5 )而与毛刺征无关(P >0 0 5 )。结论周围型肺癌的部分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密切相关,当肿瘤直径>3cm、或出现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征象,提示肿瘤可能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 彭泽华蒲红董丹丹白林陶克言黄红云张晓军付凯赵世煜
- 关键词:肺肿瘤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