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帮文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艺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电影
  • 2篇华语
  • 2篇华语电影
  • 1篇电影业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认同
  • 1篇青春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精神
  • 1篇逻辑
  • 1篇媒体
  • 1篇媒体传播
  • 1篇基本逻辑
  • 1篇合法化
  • 1篇概念史
  • 1篇《青红》

机构

  • 4篇暨南大学

作者

  • 4篇韩帮文
  • 1篇傅莹

传媒

  • 1篇作家
  • 1篇文艺研究
  • 1篇粤海风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华语电影”命名的通约性被引量:14
2011年
"华语电影"不仅在产业操作与媒体传播层面,而且在学术探讨与理论建设层面,都已经成为一种显在的事实,一种渐趋主导性的国族电影指称符号。新概念的命名,从出现到获得电影业界和媒体的一定程度的认同,尽管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展示出这一命名的通约性与生命力,虽然学界对"华语电影"概念的认知尚存分歧。本文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华语电影命名的基本逻辑,试图厘清"华语电影"概念史,从而说明"华语电影"命名的合法化问题。
傅莹韩帮文
关键词:华语电影媒体传播概念史基本逻辑电影业合法化
在“青春”与“红旗”之间
2008年
2005年上映的《青红》是王小帅电影艺术风格的转型之作,一方面继续着他一贯的青春主题表达路线,一方面又创制了新的思想诉求,即对历史时空与现实境况的考量与反省。这种新的策略选择,彰显了包括王小帅在内的中国电影人的艰难突破,预示了中国电影格局的重组与转型。
韩帮文
关键词:《青红》青春
论华语电影的命名逻辑
不仅在产业操作与媒体传播层面,而且在学术探讨与理论建设层面,“华语电影”都已经成为一种显在的事实,一种新颖的文化观念,一种渐趋主导性的国族电影指称符号。从出现到风行,华语电影这个概念尽管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越来越展示其命...
韩帮文
关键词:华语电影华语身份认同
文献传递
区域经验与国家叙述:三水“红头巾”文化精神的书写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全球格局中位置的变化,以西方现代性规范为导向的现代启蒙主义叙述已难以完成全球化处境下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表述,而区域经验及文化的凸显更使得以往的中国叙述亟须进一步修正与完善。作为20世纪20年代自觉而主动下南洋打工的中国女性,三水"红头巾"增补了20世纪早期中国女性的生存经验及样态,为中国叙述超越"传统——现代"的启蒙主义模式提供了素材。以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区域经验,既是超越主流话语权力及知识权力叙述、确立区域文化精神的切入点;同时,区域的经验,也是建构区域文化并使之成为参与国家叙述的重要路径。
韩帮文
关键词:文化精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