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玉
- 作品数:60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论对话思维在学术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为例
- 2019年
- 对话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生成范式,在巴赫金那里得到了系统建构和出色运用。在巴赫金看来,对话是理论创新的前提,“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1]卷五,114 那么这种对话的实质是什么呢?
- 韩清玉李海妹
- 关键词:学术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关系史方法论
- 语-图关系视域中的“意”“象”“境”关联初探——以隋唐五代艺术批评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象""意""境"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也是当下语言-图像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在隋唐五代的艺术批评中,对创作主体层面的"意"格外重视,将其看作审美意象创构的内在根本动因。这一点在诗学与画论中基本是一致的。皎然提出"因意成语"与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命题相呼应;"意"与"笔"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呈现出的"形"与"神"的关系。绘画理论中重"意"的观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发展的文学化趋势。王昌龄把意象作为诗歌创作的核心,只是没有止步于"象",而是通过"象"抵达"境"。其审美对象出现了由"象"到"境"的游移,理论批评的视角也多有"象"与"境"关系的探讨,如"境生于象外"等。绘画观念中的"景"的范畴,突破了"应物象形"的摹写传统。艺术即在于以有限之象、可观之景表现和传达无限之象、可思可想之景,这种藉以实有表现虚无,乃是意境之根本意义。通过对隋唐五代艺术批评观念的语-图视角的观照,一方面可以把握这一时期文学与绘画在美学层面上的密切关联,革新对诸如"意境"等重要命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当下建构文学图像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 韩清玉
- 关键词:意境
- 论歌德对宗白华艺术人生观的影响
- 2020年
- 宗白华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其美学思想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又汲取了西方美学思想的精髓,特别是歌德堪称典范的人生历程和经典的作品对宗白华艺术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歌德的人格及生活经历给了宗白华重要的启示,歌德的伟大作品《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及一些抒情诗让宗白华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精神,促进了他对人生至美境界的憧憬。歌德所表现出的人生与艺术彼此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与宗白华追求的人生观非常契合,受其影响,宗白华将艺术与人生完美地结合,这成为宗白华美学的独特价值。
- 李晓华韩清玉
- 关键词:宗白华人格文艺观
- “天人合一”还是泛神论?——朱光潜“物我同一”观念探源
- 2023年
- 朱光潜“物我同一”观念中的物与我是二分的,其中的“物”并非纯然的实体,而是只保留审美属性的“物”。所以“物我同一”并非来自中国“天人合一”观念,而是直接继承了受耶拿派浪漫主义影响的华兹华斯“人神感通”的诗学观念。斯宾诺莎哲学与路德新教结合,为本就有泛神论传统的德国社会带来了心灵直接体悟神性的信仰方式;神内在于自然的泛神论思想不仅提高了自然的地位,也强调了人的主观情感的自由。后康德唯心主义者费希特、谢林的哲学为浪漫主义者带来象征理念,这影响了“移情说”的开山人物费肖尔对理念和形式的认识,后者提出了“生气贯注”的象征创造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移情说”的体系化,朱光潜的“物我同一”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的。对朱光潜“物我同一”观念来源的辨析,可以更新对现代美学话语的固有理解。
- 韩清玉
- 关键词:物我同一天人合一泛神论浪漫主义
- 在思想启蒙与文学自律之间——对周作人文学观的一种考察被引量:2
- 2011年
-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一方面带有思想启蒙色彩,另一方面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在启蒙问题上,他抓住启蒙的切入点———"个人"立论,与文学性质的个人化契合。周作人把文学作为个人情感的表现,尊重艺术本性。在思想启蒙与文学自律这一基本问题上,周作人的文艺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为全面理解其文学观提供了一种参照;对于当下倡导文学的人文精神和坚守文学性等问题具有启发性。
- 韩清玉
- 关键词:思想启蒙文学自律
- 强制阐释与本体批评范式——对新批评文本中心论的反思被引量:2
- 2018年
- 文本中心是包括英美新批评在内的西方形式文论的基调,它以文学性为逻辑起点,以文学语言的细读为基本操作方法,创设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批评话语。但是,文本批评不等于文学批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看似"永恒"的真理却成为"强制阐释"症候群中对语言学过度依赖的"场外征用"。文本中心论所导致的唯文本阐释倾向,在割裂作者与文本的先在联系中丧失了意义阐释维度的丰富性。在呼应强制阐释论基础上重建另一种"本体阐释",除了还原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而外,还应包含反抗理论霸权的价值诉求。
- 韩清玉苏昕
- 关键词:文学世界
- 作为方法的马克思主义--论T.J.克拉克艺术批评的方法论意义
- 当下中国文艺批评的理论建构形态,马克思主义无疑占据主流话语位置;而与之不符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却在当代艺术批评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失语"症候.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当代批评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批评阐释力挖掘不足.相形...
- 韩清玉
- 关键词:艺术批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
- 论宗白华美学思想与方东树“气”论的互文关系
- 2022年
- 宗白华美学的关键词,包括气韵生动、节奏、空灵与充实、形式与内容等,可以与方东树“气”论中的“生气”“气韵”“章法”等概念形成互文关系。方东树认为诗文应与自然万物一样生气贯注,否则便成为“腐败臭恶”的死文,宗白华也主张艺术要表现出精神和生命的流动;方东树以画论中的“气韵”论诗,追求“形色之外”的韵味,宗白华的“生动之气”亦是空灵无迹的,认为虚灵是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作为古文家的方东树强调“道”的同时也注重文章的艺术性,即主张气与章法的结合,推崇汉魏诗歌的“迴曲顿挫”的节奏感,艺术的形式问题在宗白华那里也占有重要地位,而“节奏”除了基本的形式层面以外,更是贯穿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对二者互文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宗白华文艺美学建构与桐城派文论的逻辑关联,也为建构当代美学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 韩清玉黄长明
- 关键词:气韵生动节奏
- 西方文论人学资源的张力呈现及意义
- 2014年
- 西方文论中人学资源的多重悖立和冲突呈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对立,以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在人文价值上的趋同性;作为诗学观念的主客体倾向以及由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革命所带有的人类中心主义情结,推进到生态美学所暗含的人学精神;以生活美学为基础的文艺大众化问题所具有批判和鼓吹的双重维度及对当代文化批评的启示。对这些问题的整合阐发是建构当代文论形态的基础工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提供了更有实践意义的可能性。
- 韩清玉赵凯
-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艺术自由与人的自由——马尔库塞艺术自律思想研究
- 艺术自律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而艺术自律观念的生成又是建基在社会现实批判和探究艺术内部规律的基础之上。马尔库塞用艺术的自由来印证人的自由,并把艺术自律与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自律的理论前提下探讨美学的超验性和“异...
- 韩清玉
- 关键词:艺术美学美学思想马尔库塞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