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莉 作品数:11 被引量:39 H指数:4 供职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静脉注射小剂量IFN-γ对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胶原诱导关节炎小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的最佳方法。方法不同时间点给CIA小鼠静脉注射BMSCs,观察诱导42 d各组小鼠的关节炎临床评分和病理学评分;监测CIA小鼠诱导不同时间点的干扰素-γ(IFN-γ)浓度;进一步观察免疫第28天IFN-γ联合BMSCs对CIA小鼠的疗效。结果 PBS注射组、BMSCs 14 d注射组、BMSCs 21 d注射组、BMSCs 28 d注射组的CIA小鼠关节炎临床评分分别为(9.2±0.5)分、(5.6±0.41)分、(10.2±0.53)分、(7.5±0.40)分(P<0.05);关节破坏病理评分分别为(7.3±0.5)分、(2.9±0.3)分、(10.2±0.6)分、(5.6±0.4)分(P<0.05);故与仅注射PBS相比,第14天和第28天注射BMSCs可显著缓解CIA小鼠的关节炎症,第21天注射BMSCs则加重小鼠的关节炎症。BMSCs 14 d注射组和BMSCs 28 d注射组,血清中IFN-γ的浓度分别为(500.14±34.0)pg/mL和(480.22±36.7) pg/mL;CIA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在免疫第14天和第28天达到最高峰。PBS注射组、BMSCs注射组、BMSCs+IFN-γ28 d注射组、IFN-γ注射组对CIA小鼠关节破坏影响的病理评分分别为(7.8±0.3)分、(5.4±0.3)分、(4.6±0.2)分、(8.0±0.4)分(P<0.05)。结论 IFN-γ联合BMSCs可显著提高BMSCs对CIA的治疗效果。 郭江涛 曹旭晴 马晓莉 郝春芳 吴丽丽 张明珠 余冰 杨亚珊 彭艳艳 赵静恬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效果对比。方法选取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观察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穿刺成功率、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曝光时间、止血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效果更为安全有效,在脑血管造影的入路选择中推荐优先选择。 杨云振 马晓莉 夏建学 刘带林 白雅林关键词:经桡动脉途径 经股动脉途径 全脑血管造影术 维生素D受体及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9年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维生素D受体(VDR)是一种亲核蛋白,属于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受体超家族,它高度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维生素D可通过与靶细胞中的VDR结合在一起产生复合物,以调节构成基因的部分DNA序列,决定基因的表达水平。VDR存在基因多态性,和很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文梳理了VDR及VDR基因多态性与癌症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期望为临床和科研积累一定的数据资料。 马晓莉 杨云振 汪静 王燕 郑冬菊关键词: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肿瘤 部分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CA125-和AFP在胃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C12部分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胃癌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应用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90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部分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探寻出评价胃癌化疗疗效的有效性指标。结果:在临床疗效评价为CR,PR的患者化疗后CA199,CA242,CEA,CA125,AFP等水平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疗效为SD的患者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PD的患者化疗后肿瘤标志物检测值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C12部分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与临床客观疗效评价的符合率分别为CA199 47.7%,CA242 43.3%,CEA38.8%,CA125 23.3%AFP 16.6%,C12部分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与临床客观疗效的符合率为68.8%,高于单项检测的符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12多肿瘤标志物部分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化疗疗效的评价指标。 王燕 苏丽 苏刚 马晓莉 尤戈 张丽敏关键词:胃癌 化疗疗效 SIRT1调控TIMP1在促进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肿瘤样侵蚀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SIRT1如何通过阻止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Sp1)与TIMP1启动子(pTIMP1)结合来抑制TIMP1,促进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成纤维细胞肿瘤样侵袭的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ICH)测量RA或膝关节损伤患者的滑膜组织中SIRT1和TIMP1水平,免疫印迹实验研究RA滑膜成纤维细胞中乙酰组蛋白H3(AcH3)和乙酰组蛋白H4(AcH4)表达,荧光素酶报道基因系统来确认Sp1对TIMP1转录的调节;大鼠关节组织行H&E染色后,观察其滑膜增殖、炎细胞浸润和软骨破坏。结果 SIRT1能够抑制RA滑膜成纤维细胞中TIMP1的表达。RA滑膜成纤维细胞中AcH3和AcH4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SIRT1的下调显著增加了结合AcH3(或AcH4)的TIMP1启动子的复制(P<0.05)。SIRT1的组蛋白去乙酰化减弱Sp1转录因子和TIMP1启动子间的亲和力,进而抑制RA滑膜成纤维细胞中TIMP1启动子的转录。SIRT1的清除显著缓解了CIA大鼠的软骨侵蚀。结论 RA滑膜中升高的SIRT1阻碍Sp1与TIMP1启动子的结合,进而抑制TIMP1表达,为治疗RA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彭艳艳 吴丽丽 曹旭晴 马晓莉 郝春芳 张明珠 杨亚珊 赵静恬 郭江涛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滑膜成纤维细胞 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TNF-α、IL-6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分析初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淋巴细胞亚群占比及相关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与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住院的30例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和3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进行测定,应用化学发光法对外周血TNF-α、IL-6检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DAS28评分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发RA患者外周血淋巴亚群中CD4^(+)/CD8^(+)、CD4^(+)T细胞占比明显偏高(P<0.05),NK、总B细胞占比明显偏低(P<0.05),而总T、T+B+NK、CD3+CD8^(+)T细胞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NF-α、IL-6、ESR、CRP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偏高(P<0.05)。基于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CRP(3),把初发RA患者中此项评分≤5.1者归入低中度疾病活动组,将>5.1者归入高疾病活动组,得出高疾病活动组外周血淋巴亚群CD4^(+)T细胞、CD4^(+)/CD8^(+)以及TNF-α、IL-6、ESR、CRP表达均明显高于低中疾病活动组(P<0.05),而NK细胞明显低于低中疾病活动组(P<0.05),高疾病活动组TNF-α、IL-6、ESR、CRP明显高于低中疾病活动组(P<0.05)。结论初发R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值升高、CD4^(+)/CD8^(+)比值失衡及TNF-α、IL-6等表达增加,B细胞及NK细胞占比失衡均参与了RA发病。 马晓莉 吴丽丽 郭东更 郝春芳 张明珠 杨亚珊 陈坤婷 张英强 徐天宇 殷喆 郭江涛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 TNF-Α IL-6 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初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学(Genomics)特征。方法收集住院的30例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晨起粪便,收集每份粪便样品的细菌总DNA,PCR扩增,应用ION TORRENT高通量测序平台对16S rDNA基因的V2、V3、V4、V6、V7、V8、V9可变区开展测序,得出2组试验对象的菌群生物信息数据,再基于文献智库信息,对数据进行组间OTU分析、Alpha菌群多样性分析以及LEfSe差异分析。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在OTU菌群丰度上,初发RA组呈显著降低。借助Shannon指数等完成稀释曲线,同时分析数据复杂度,结果表明,所测的数据量完整,能够反映样本中各微生物的多样性信息。菌群多样性比较得出:2组多样性指数分析中Chao1指数、Simpson指数、Goods_coverage指数、Observe_species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Shannon指数较初发RA组偏小。菌群结构和菌群差异分析得出:2组在门水平和科水平及属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RA患者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厚壁菌科(Clostridiales Family XIII Incertae Sedis)丰度较健康对照组增加(P<0.05);初发RA患者组木假单胞菌属(Paraprevotella)、Tyzzerella属、类杆菌属(Coprobacter)相对丰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初发RA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多样性明显低于健康人,部分菌群存在明显差异,今后调节肠道正常菌群将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开辟新路径。 马晓莉 郝春芳 郭东更 吴丽丽 张明珠 杨亚珊 陈坤婷 张英强 徐天宇 殷喆 郭江涛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淋巴细胞亚群 TNF-Α IL-6 实现利器盒旋转收入治疗车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现利器盒旋转收入治疗车的装置,包括工作台、固定支架、升降拉手、转动轴,所述的固定支架放置于工作台的两侧,所述的升降拉手横向安装在工作台的前侧,所述的转动轴的两端穿过两侧的固定支架,两侧的固定支架分别与... 史娜 姚辉 刘媛媛 陈曦 张明珠 马凤莲 马晓莉 杨亚姗 严晓旭 谢静 李艳菊 杨慧 吴丽丽 郝春芳 陈旭双微导管栓塞治疗急诊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20例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栓塞这一治疗技术在急诊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收治的20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行双微导管栓塞治疗,同时选取20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近期(2周内)与远期(0.5~2年)随访,以判断其疗效的价值。结果所有患者行双微导管栓塞治疗后,完全栓塞的宽颈动脉瘤为75%、次全栓塞为10%、不全栓塞为15%;术后2周内患者死亡为5%、重度残疾为5%。在术后0.5~2年对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并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80%(16/20)、3~4分15%(3/20)、1~2分5%(1/20)。对照组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后,完全栓塞的宽颈动脉瘤为60%(12/20)、次全栓塞为15%(3/20)、不全栓塞为25%(5/20)。结论与支架辅助栓塞相比,双微导管栓塞这一治疗技术在急诊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中疗效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该技术值得在临床中得以推广。 杨云振 马晓莉 夏建学 张吉云 马海军关键词:颈动脉瘤 栓塞 淋巴细胞亚群、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检测淋巴细胞亚群、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CRP)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SLE患者淋巴细胞亚群、PCT及CRP水平,将其分为感染组(40例)和非感染组(40例)。对比分析2组之间淋巴细胞亚群、PCT及CRP水平。比较淋巴细胞亚群、PCT、CR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SLE合并感染的敏感度及特异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SLE合并感染组较非感染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总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下降、总骨髓依赖性(B)淋巴细胞上升、T辅助/调节淋巴细胞下降、T抑制/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上升、总自然杀伤细胞(NK)淋巴细胞下降、T淋巴细胞辅助(H)/抑制(S)比值下降(P<0.05)。淋巴细胞总数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合并感染组较非感染组PCT、CRP升高(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淋巴细胞亚群中T抑制/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D3+/CD8+)在对角段上,曲线下面积(AUC)为0.657(P<0.05)。PCT、CRP的AUC分别为0.710、0.589(P<0.05),淋巴细胞亚群、PCT、CRP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明显高于单独检测。结论淋巴细胞亚群在SLE合并感染患者中显著异常,PCT、CRP在SLE合并感染患者中水平升高,这对鉴别SLE病情活动与感染有一定价值。淋巴细胞亚群、PCT、CRP联合检测对SLE合并感染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马晓莉 马凤莲 马增瑞 郝春芳 吴丽丽 郭江涛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系统性红斑狼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