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海涛

作品数:162 被引量:2,111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4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16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2篇经济管理
  • 15篇历史地理
  • 11篇文化科学
  • 8篇建筑科学
  • 7篇社会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4篇政治法律
  • 3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50篇城市
  • 18篇网络
  • 18篇城市群
  • 18篇城镇化
  • 10篇生产网络
  • 10篇经济带
  • 10篇城市网
  • 10篇城市网络
  • 8篇丝绸之路
  • 8篇小城
  • 8篇小城镇
  • 8篇京津
  • 8篇京津冀
  • 7篇地理
  • 7篇新型城镇化
  • 6篇文化
  • 5篇地方生产网络
  • 5篇中小城镇发展
  • 5篇小城镇发展
  • 5篇创新网络

机构

  • 142篇中国科学院
  • 32篇河南大学
  • 29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中山大学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东南大学
  • 3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3篇江苏省城市规...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北京城市学院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吉首大学
  • 2篇南京财经大学

作者

  • 160篇马海涛
  • 22篇方创琳
  • 10篇王振波
  • 7篇刘海猛
  • 6篇苗长虹
  • 5篇罗奎
  • 4篇陈明星
  • 4篇孙威
  • 4篇周春山
  • 4篇李广东
  • 3篇鲍超
  • 3篇李迎成
  • 3篇韦胜
  • 3篇张晓瑞
  • 3篇秦耀辰
  • 3篇冯天伟
  • 2篇陈超
  • 2篇吴康
  • 2篇高军波
  • 2篇黄耿志

传媒

  • 14篇地理学报
  • 12篇地理研究
  • 1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0篇发展研究
  • 8篇经济地理
  • 7篇科学
  • 6篇地理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院...
  • 4篇科技中国
  • 4篇2016第六...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名城
  • 3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人文地理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城市问题

年份

  • 4篇2025
  • 21篇2024
  • 17篇2023
  • 9篇2022
  • 8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12篇2018
  • 15篇2017
  • 12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10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5
1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的空间格局及关系类型被引量:20
2014年
城市化与就业是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充分认识城市化与就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指导中国城市化与就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梳理中国城市人口与就业统计口径变更的基础上,选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利用莫兰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探讨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尺度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的空间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间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绝对增长均表现为大城市主导,相对增长则表现出向中心城市周边扩散的趋势;②莫兰指数揭示出中国2000-2010年间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空间分布呈现出极化趋势,且两者空间分布格局类似;③通过对地理加权模型回归系数划分得到各区域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的关系类型,全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趋势,城市化滞后区域主要有青海、甘肃中东部及四川盆地中部,重庆、新疆以及部分省会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城市化超前。据此提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差异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罗奎方创琳马海涛
关键词:城市化非农就业
西方“地方生产网络”相关研究综述被引量:4
2009年
生产网络是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对全球经济的透彻解析所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概念已受到普遍关注,而作为地方经济分析工具的地方生产网络概念却明显受到忽视。本文参阅西方地方生产网络相关研究成果,对地方生产网络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从构成与形态、内部关系、影响因素、外部连接、学习与创新、升级和演化等方面进行了评述,认为地方生产网络将会在分析地方经济内部结构、外部关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马海涛周春山
关键词:地方生产网络
人才跨国流动的动力与影响研究评述被引量:27
2019年
全球化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人才竞争逐渐升级,高端人才的跨国流动愈加频繁。结合人才跨国流动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形势,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人才跨国流动的模式及其动力和影响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认为:①人才跨国流动是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存在不同的阶段和类型,人才流失、人才流入、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四种形式可以很好地理解人才跨国流动的过程和阶段特征;②每一种人才跨国流动形式都存在推力和/或拉力,不能将人才流出和流入归结为国家和个人单方面的原因,国家力量和个人动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才跨国流动;③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人才跨国流动带来的影响,既有促进创新联系的有利影响,也有带来社会冲突的不利影响,应强化有利影响,回避不利影响;④人才跨国流动应成为新时期我国人才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服务于国家海外人才引进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马海涛张芳芳
关键词:跨国流动海外高层次人才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研究述评与展望被引量:1
2024年
城市创新网络研究是城市网络研究和创新网络研究的交叉领域,近年来针对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研究迅速增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具有多尺度多类型的基本特征,主要涉及省域、区域、国家、跨尺度等空间尺度,以及城市间的科技合作、技术转移、人才流动、总部分支、创新引力、多指标组合等联系类型。②针对组织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拓扑结构与空间结构,其中拓扑结构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并由单核心结构逐步向多核心结构转变;空间结构主要呈现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为顶点的菱形结构,但不同类型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特征仍存在一定差异。③针对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多维邻近、网络位置与社会经济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微观创新主体自身的作用重视不够。④外部效应是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发挥价值的重要途径,但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存在“重实证、轻理论”“重个案、轻比较”“重宏观、轻微观”“重结构、轻效应”“重基础、轻应用”等问题,不利于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甚至更广义上的城市网络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要求,针对现有研究面临的“五重五轻”问题,文章从基础理论、维度比较与耦合、微观机制、外部效应与绩效评价、实践应用等5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迎成孙康马海涛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人文社会交流合作重点与路径被引量:4
2016年
人文交流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社会根基和优先突破口,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系统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人文社会交流合作的基本特征,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哈人文社会交流合作友谊区的角度出发,从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会展、艺术等方面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推进人文社会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与路径,包括以科技合作为先导,务实推进科技交流合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科技文化中心的分中心;以文化合作为纽带,成立政府间中哈文化艺术合作委员会,建设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以医疗卫生服务为特色,着力推进医疗保健服务合作,建设中哈国际医疗保健服务中心;以教育培训为引领,继续开展教育培训交流合作,建设中哈国际教育培训中心;以会展合作为平台,继续加强会展博览交流合作,建设中哈国际会展中心。进一步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开展人文社会交流合作的保障措施及对策,建议强化中哈多层次人文交流合作机制,畅通人文社会交流合作的民心通道;制定中哈人文社会交流合作专项规划,充分调动多种资本参与人文社会交流合作;制定有利于中哈人文社会交流合作的科技创新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城市间人文交流合作联盟,规范友好城市联络制度。
方创琳鲍超马海涛罗奎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思考被引量:2
2024年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詹成付,2024)。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精辟论述,不仅蕴含了科学的认识论,还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马海涛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先进生产力
回流劳动力的就业转换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七省的调查被引量:6
2023年
基于一项七个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转换和职业流向特征,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回流者的就业转换呈现“两低一高”的特征,即低行业匹配度、低职业匹配度和高失业率,且在东、中、西部省份呈现相应的梯度递减(递增)特点。(2)就业转换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一、第三产业,非农职业转向个体经营户和农业活动的特征明显。(3)职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垂直流向特征,且以向下流动为主。(4)行业匹配和职业流向受多元因素的影响,初中学历的回流者具有更高的行业匹配度,低学历者职业向下流动的风险更高;主动回流、家庭经济的支持对行业匹配和职业流动具有积极的影响;务工时长和务工距离对职业向上流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回流地非农产业发展对行业匹配有积极的影响,且对中部省份回流者的职业向下流动具有阻抗效应。研究结果反映了回流地对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不高,但专用性人力资本积累使中西部省份的回流者在制造业就业市场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研究对于引导劳动力回流,助力回流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钱宏胜朱宇林李月马海涛
链接与动力:核心节点助推国家创新网络演进被引量:13
2012年
构建国家创新网络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有效路径,而核心节点的营造对国家创新网络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过程链",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的三维菱形分析框架,以目前国家创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之一"中国技术交易所"为案例,剖析核心节点在国家创新网络演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中国技术交易所的"五种链接"和"五大动力"助推国家创新网络结构的完善和效力的提升。
马海涛方创琳吴康
关键词:链接
全球化背景下中亚地区六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与动力分析
2023年
基于多源数据和实地调研,本文从人口、用地、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深入分析中亚地区六大城市自国家独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并基于内外动力视角探讨了六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六大城市在国家独立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进入21世纪前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之后表现为人口的快速集聚,目前均已成为国家经济中心,对国家经济具有极高的贡献度,但社会发展水平是主要短板;②六大城市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产业和空间各有特色,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塔什干具有较大的人口规模,比什凯克和杜尚别集中了全国较多的城镇人口,阿斯塔纳和塔什干后期建设步伐加快;③六大城市发展受到了内力和外力的共同影响,政府、市场和科技等内部动力共同驱动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对外贸易、对外交通和对外政策等外部动力共同促进了六大城市的全球化进程,但六大城市的营商环境亟须优化。研究认为,对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而言,推动内力和外力的联动是实现国家快速发展的关键,而首都必然要承担起内外联动的重要使命。
马海涛蔡丽燕杨锦坤王胜男欧阳海文胡佳慧杨胜男
关键词: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内外创新合作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2025年
创新产出是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且日益受到创新合作的推动。经典的“蜂鸣—管道”模型区分了本地和外部合作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但针对二者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基于2010—2019年中国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和专利合作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城市内外创新合作对创新产出的驱动作用,并分析其作用在不同时期和城市类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的创新产出与创新合作水平均取得了较大进步,整体经历了从依赖于“蜂鸣”(城市内合作)的内生式创新增长模式向侧重于“管道”(跨城市合作)的外向式创新合作模式的显著转变。“蜂鸣—管道”对城市创新的推动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不同地域环境、发展阶段、等级层次的城市中表现出差异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认为“蜂鸣”的培育为城市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创新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原动力,“管道”的成型进一步为城市知识基础的更新和创新复杂性的提升注入了新血液,两者在路径依赖式的演化过程中巩固形成城市内外联系的稳定结构,在协同共振的相互作用下促进了彼此的繁荣。本文将“蜂鸣—管道”理论应用至城市尺度,并揭示了城市内外创新联系作用关系的演化机理,有助于深化对城市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解,并指导城市创新合作的空间实践。
胡夏青马海涛
关键词:城市网络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