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娣 作品数:13 被引量:48 H指数:4 供职机构: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56例临床分析 2006年 高娣 缪华关键词:新生儿消化道出血 新生儿危重症 常见病因 合并症 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HIM)的疗效。方法将46例 HIE 合并心肌损害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23例,常规吸氧、三对症、三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 FDP250mg/(kg·d)用微量输液泵连续静脉滴注4~6h,疗程均为7~10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功酶混合型(CPK-MB)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23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血清LDH、CPK-MB 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新生儿 HIE 合并心肌损害疗效肯定,且未见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娣 扬凡 缪华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心肌损害 果糖二磷酸钠 新生儿 先天性食管闭锁误诊5例分析 2006年 高娣 扬梅先关键词:误诊 仙桃市3~12岁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调查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仙桃市3~12岁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为更好地开展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3-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仙桃市城镇和乡村托幼机构及小学各4所,对抽中托幼机构和小学的所有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对14 495名仙桃市3~12岁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其中男童8 840人,女童5 655人,分别占61.0%、39.0%,城镇儿童8 113名,农村儿童6 382人,分别占56.0%、44.0%。身高和体重发育均以中等为主,分别为61.68%和80.00%。随着年龄的增大,身高、体重上等的比例逐渐增大。超重/肥胖儿童共990例,发生率为6.83%。消瘦儿童共2 463例,发生率为16.99%。不同年龄儿童超重/肥胖、消瘦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城区儿童消瘦发生率高于乡镇儿童(P<0.05)。结论仙桃市3~12岁儿童生长发育整体水平偏低,超重/肥胖、消瘦发生率较高,应结合该市情况加强儿童饮食和锻炼指导,促进儿童健康。 杨凡 李建木 顾永珍 陈浩明 缪华 刘晓蓉 冯玲玲 高娣关键词:发育 儿童 超重 肥胖 二磷酸果糖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0例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二磷酸果糖(FDP)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5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二磷酸果糖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二磷酸果糖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杨凡 高娣 胡秀芬关键词:二磷酸果糖 丹参注射液 病毒性心肌炎 非典型川崎病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6年住院的43例川崎病患儿,并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典型川崎病组(25例)和非典型川崎病组(1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的损害情况。结果典型川崎病组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脱皮均达80%~90%;非典型川崎病组最常见为皮疹,其次为唇红皲裂及手足硬肿脱皮,球结膜充血相对少见,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主要症状中具备4项有9例(50%),3项有6例(30%);冠状动脉损害7例,其中其型川崎病组5例,非典型川崎病组2例。结论非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有不完全相同的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高娣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川崎病 非典型川崎病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56例临床分析 2007年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病,也是新生儿危重症的合并症。本文通过对1995—2005年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56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分析,了解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总结防治的规律。 高娣 缪华关键词:消化道出血 新生儿 溃疡 应激性 窒息 过敏性紫癜肾炎4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06年 高娣 扬梅先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肾炎 病例报告 肾脏 过敏性紫癜肾炎49例临床诊治体会 2006年 杨梅先 高娣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肾炎 诊治体会 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实质 全身性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60例 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咽 结合膜热疗效。方法 :将 12 0例咽 结合膜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0例 ,给予更昔洛韦 10mg·kg 1 ·d 1 ,静脉滴注 ,qd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 10mg·kg 1 静脉滴注 ,qd。比较两组发热天数及结合膜炎治愈天数 ,同时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平均发热天数为 ( 2 .2 0± 0 .42 )d ,明显少于对照组 ( 4 .87±0 .3 8)d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结合膜炎持续时间 ,治疗组为 ( 3 .45± 0 .76)d ,明显少于对照组 ( 5 .74± 0 .82 )d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仅少数患者表现轻度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咽 结合膜热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利巴韦林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孙莉 徐之良 高娣关键词:更昔洛韦 咽-结合膜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