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幼生 作品数:60 被引量:157 H指数:7 供职机构: 海南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FISH检测c-MYC/IgH基因重排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c-MYC/IgH基因重排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10例,应用EBER原位杂交检测EBV感染情况,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c-MYC/IgH基因重排,PCR检测IgH/IgK或TCRγ基因重排,分析FISH技术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结果:10例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中仅1例EBV感染,所有病例均未检测到c-MYC/IgH基因重排,部分病例检测到c-MYC/IgH或TCRγ基因单克隆性重排。结论:通过FISH检测c-MYC/IgH基因重排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尚需进一步探讨。 王明华 蒙秋萍 罗志飞 陈星言 解娜 张弦 黄幼生 翁阳关键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p21调控胃癌POLD1基因的初步机制探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p21调控胃癌POLD1基因表达的初步机制,以探索基于降低胃癌POLD1基因表达并阻断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分子靶点。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ytoscape、String分析p21与POLD1基因的相互关系;干扰胃癌细胞中p21基因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OLD1基因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K2、CDK4、p53、PCNA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p21与POLD1基因编码的蛋白p125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21通过CDK2、PCNA与POLD1直接关联,并与CDK4等细胞周期因子间接相关。干扰胃癌细胞中p21的表达后,POLD1、CDK2、CDK4表达上调,而p53表达下调。免疫共沉淀实验未检测到p21与p125直接相互作用。结论p21能负调控胃癌中POLD1基因的表达,这种调控作用与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K2、CDK4、p53、PCNA等密切相关。 阮细玲 黄幼生 翁阳 杨丞 陈孟柚 胡嘉影 徐恒关键词:胃肿瘤 P21 细胞周期 舌GLI1基因改变的间叶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GLI1基因改变的间叶性肿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间叶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为世界卫生组织头颈部肿瘤分类(第5版)中新增的肿瘤类型。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左舌部的GLI1基因改变的间叶性肿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复习。 解娜 解娜 黄幼生 翁阳关键词:舌肿瘤 GLI1 间叶性肿瘤 病理组织学 小型化免疫偶联物Fab-ADM抗肿瘤机制的初步探讨 2012年 目的:探讨小型化的免疫偶联物Fab-ADM的抗肿瘤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肝癌细胞H22及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及ADM、Fab-ADM治疗,治疗结束后取肿瘤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并通过CD34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计数肿瘤微血管。结果:在2种动物模型中,Fab-ADM治疗组小鼠瘤体内可见肿瘤细胞的大片状坏死,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ADM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b-ADM偶联物较游离ADM具有更强的肿瘤抑制作用,其可显著抑制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增加,继而引起肿瘤细胞的大面积坏死。 李灵 黄风迎 黄幼生 郭峻莉 黄用豪 王华关键词:微血管密度 抗肿瘤机制 CD15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008年 CD151是最早发现与肿瘤转移呈正相关的四跨膜蛋白,是四跨膜网络形成最为关键的分子之一。迄今已在胃癌、前列腺癌、肺癌的研究中均发现其过表达与肿瘤的转移与复发有关,但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鲜见报道。我们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癌旁与正常肝脏组织中CD151蛋白及mRNA的表达睛况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学因素间的关系,对CD15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柯爱武 王志军 李甲初 黄幼生 胡美玉 武金才 柏斗胜 刘康达关键词:肝细胞 CD151 二烯丙基二硫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G_1期的阻滞作用 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二硫(DADS)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G1期的阻滞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析DADS对体外培养的HT-2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法显示,60、120μmol.L-1DADS作用HT-29细胞24 h后,生长抑制率分别达23.1%、45.6%。细胞计数法表明,常规培养HT-29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22.58 h,60μmol.L-1DADS作用HT-29细胞后,其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延长到31.20 h。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60μmol.L-1DADS阻滞HT-29细胞在G1期,与对照组相比,可使G1期细胞增加约2倍,而120μmol.L-1DADS显著地将细胞阻滞在G2/M期。免疫细胞化学分析表明在G1期阻滞同时有p21W af1蛋白表达上调,Cyc lin E、C-myc蛋白表达下降。结论低剂量DADS对HT-29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可能与G1期阻滞有关,DADS对HT-29细胞G1期阻滞的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p21W af1、Cyc lin E、C-myc表达相关。 黄幼生 苏琦 周秀田 苏坚 廖前进 解娜 葛玲关键词:二烯丙基二硫 结肠癌 HT-29细胞 细胞周期 E蛋白 73例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的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100、actin(平)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73例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中潜在、低度、中度及高度危险病例数分别为6例、34例、21例及12例;诊断胃肠道间质瘤60例,平滑肌源性肿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3例。侵袭行为危险程度与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的发生部位相关(P<0·05)。结论对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进行分类诊断时,最好联合使用多项免疫组化指标。 谈顺 吴文川 罗志飞 黄幼生 丁莉利关键词:胃肠道 梭形细胞肿瘤 间质瘤 胃癌组织microRNA表达谱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Exiqon miRNA芯片检测3对胃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iRNA差异表达情况,随机选取10个上调或下调差异表达的miRNA应用qPCR技术验证;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靶向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芯片结果显示,在3对胃癌组织中有111个miRNA出现差异表达(差异倍数>2,P<0.05),其中上调表达95个,下调表达16个。进一步行qPCR验证的10个miRNA的表达情况与miRNA芯片结果一致(P=0.040)。聚类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pathway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miRNA涉及胃癌的凋亡、周期转换、分化、侵袭、转移及各种肿瘤通路的激活等。结论胃癌组织中miRNA存在异常表达,可能涉及胃癌的发生、发展。 黄幼生 解娜 张艺馨 罗志飞 薛逢贵关键词:MIRNA 生物信息学 MIRNA芯片 E-钙黏连蛋白/连接素复合体表达与胃癌的发生、进展、转移和预后关系的研究 翁阳 陈明净 罗志飞 黄幼生 杨丞 丁莉利 对所收集的标本按WHO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及采用溶脂法检测淋巴结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研究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E-钙黏连蛋白、CD44V6和β-catenin的表达,以期了解...关键词:关键词:胃癌 淋巴结转移 二烯丙基三硫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与钙稳态失衡相关 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三硫(DATS)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钙稳态失衡与该作用的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MGC803细胞,采用MTT法,Tunnel法及流式细胞光度术分析经DATS处理后,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的改变。结果DATS处理后,培养的MGC803细胞增殖抑制。4、8、12、16、24mg·L-1的DATS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0.231±0.037,0.305±0.036,0.455±0.029,0.607±0.058,0.751±0.019。Tunnel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表达阴性,DATS处理组细胞呈阳性表达。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DATS呈浓度依赖性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凋亡,16mg·L-1组凋亡率达0.242。细胞内游离钙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上升,16mg·L-1组荧光强度为对照组的4倍多。用细胞内游离钙特异性阻断剂BAPTAAM预处理细胞后,细胞内游离钙水平不再上升,且能抑制DATS诱导的凋亡。结论DATS能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凋亡,DATS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凋亡的作用与钙稳态失衡相关。 肖晓岚 向姝霖 苏琦 梁晓秋 黄幼生 唐国华关键词:二烯丙基三硫 胃肿瘤 MGC-803细胞 凋亡 游离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