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
- 作品数:6 被引量:93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阻滞对穴位肥大细胞功能和针刺镇痛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医学家发明了针刺镇痛的新方法,目前已经被临床接受。长期以来学者们对针刺镇痛作用机理进行不断探索。研究表明,无论中枢还是外周机制,神经在针刺镇痛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外周神经是针刺有效信号的重要传入途径...
- 黄红
- 关键词:神经阻滞手针肥大细胞针刺镇痛
- 文献传递
- 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差异性分析被引量:42
- 2008年
-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位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的差异性,分析这两种临床常用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胶原酶手针组、胶原酶电针组、色甘酸钠手针组和色甘酸钠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在AA大鼠模型上,胶原酶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Ⅰ型胶原酶20μl(5 mg/ml)破坏局部组织胶原纤维,色甘酸钠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色甘酸钠20μl(0.02 g/ml)对局部肥大细胞进行功能屏蔽,并予以手针或电针。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痛阈变化率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镇痛效果和穴位激活的观察指标,比较穴区组织中胶原纤维对手针或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Ⅰ型胶原酶或色甘酸钠"足三里"预处理后手针镇痛效果明显被削弱(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未受影响(P>0.05);两种预处理方法下,手针或电针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手针的针刺穴位始动信号可能是由胶原纤维参与介导的,并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的功能,将有效信息经外周传入到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可能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的。
- 余晓佳詹睿黄红丁光宏
-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针刺镇痛胶原纤维
- 穴位神经阻滞对肥大细胞功能和手针及电针镇痛的不同影响与机制研究被引量:27
- 2009年
-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性反应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穴位注射预处理。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模型组(M)、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L)、电针组(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ZEA)、手针组(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ZMA)。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NL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A组和DL+ZEA组的痛阈明显低于C组及EA组(P<0.01),而与M组及NL组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XL+ZEA组痛阈明显高于M组和NL组(P<0.01),而与E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L+EA、D/XL+ZEA组与EA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结论: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神经阻滞对针刺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
- 黄红詹睿余晓佳张迪李为民丁光宏
- 关键词:佐剂型关节炎神经阻滞手针电针肥大细胞脱颗粒
- 穴区肥大细胞功能与针刺缓解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疼痛效应的关系被引量:39
- 2007年
-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 林俊黄红丁光宏张迪
- 关键词:肥大细胞针刺镇痛
- 中国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及策略研究
- 目的:根据我国青少年的认知发育水平和性发育特点,修订适合我国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和生殖健康问卷(AKHQ)”;了解上海、三明及北海三沿海城市高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评价高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
- 黄红
- 关键词:青少年同伴教育
- 穴区肥大细胞功能与针刺镇痛效应的关系
- 目的: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4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电针(EA)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 adjuvant arthritis)大鼠模型上, 采用辐射...
- 丁光宏林俊黄红张迪
- 关键词:肥大细胞AA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