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燕辉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市公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老年下肺叶病变合并胸腔积液的影像学诊断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下肺叶病变合并胸腔积液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全身螺旋CT扫描方法从肺底到肺尖进行横断面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肺窗窗宽1 000 Hu。窗位-700~800 Hu,小病灶局部加扫高分辨率,层厚3 mm、重建间距3 mm、螺距1.0。全部患者均做增强扫描,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流速2.5 ml/s,总量80 ml,扫描延迟时间为25s。结果恶性病变胸腔积液量多为中量积液41.57%与大量积液25.00%,多为双侧积液41.67%及包裹性积液8.33%。良性病变胸腔积液量多为少量积液16.67%,且多为单侧积液13.89%,无包裹性积液;恶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结节状胸膜增厚占52.78%,纵隔侧增厚为30.57%,基底部增厚16.67%;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基底部增厚13.89%和脏层胸膜13.89%受累,包裹性胸水占8.33%;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主要部位均为右下肺基底段为分别为恶性52.78%、47.22%,良性11.11%、16.67%。结论老年人下肺叶病变所致胸腔积液的常见疾病为肺癌、肺结核和肺炎。CT诊断主要根据胸膜增厚及形态和病变、胸水量的多少等特征来确诊。
- 齐燕辉褚爱华
- 关键词:老年胸腔积液影像诊断
- CT在诊断腹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
- 2013年
- 目的探讨CT运用于腹部淋巴瘤诊断的现状及前景。方法通过分析CT技术诊断的原理,CT在腹部淋巴瘤的分期、治疗、疗效评估及复发中起到的作用等,观察其应用的前景。结果 CT技术形象直观,可确定腹部淋巴瘤的临床分期,降低患者治疗风险,有效评估疗效,并且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结论 CT虽然在目前存在辐射等问题,但在诊断腹部淋巴瘤方面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 齐燕辉
- 关键词:淋巴瘤CT诊断
- 纵隔内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临床讨论
- 2006年
- 齐燕辉鲁刚
- 关键词:纵隔肿瘤胸腺瘤
- 鼻窦和鼻腔腺样囊性癌的CT诊断与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06年
- 齐燕辉
- 关键词:鼻窦鼻腔
- 肋骨隐匿性骨折的螺旋CT诊断价值
- 2023年
- 要目的:分析在肋骨隐匿性骨折中应用螺旋CT后实际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一2021年1月接收的72例疑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普通X线检查后未得到明显诊断结果,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分析图像显示结果。结果:螺旋CT扫描69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肋骨骨折106处,其中21处肋软骨骨折,85处肋骨骨折。螺旋CT满意度明显高于X线满意度,(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诊断应用于肋骨隐匿性骨折中能够做出准确诊断,为临床医生提供精确的判断依据,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 齐燕辉
- 关键词:螺旋CT
- 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在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中的临床意义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在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S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20年2月天津市公安医院收治的64例SPN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判断金标准,评价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效能,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另分析良、恶性SPN患者的CT征象和不同时间点动态增强CT值。结果: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恶性SPN患者30例、良性SPN患者34例;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出恶性SPN患者29例、良性SPN患者35例;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0.00%(27/30)、94.12%(32/34)、92.19%(59/60);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843,P<0.001)。良性SPN患者圆形/类圆形占比5.88%、支气管充气征占比11.76%、血管集束征占比0%、毛刺占比26.47%、深分叶占比2.94%、胸膜凹陷征占比5.88%、空泡征占比14.71%,低于恶性SPN患者的63.33%、83.33%、86.67%、86.67%、100%、86.67%、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61、32.943、49.628、23.305、60.114、42.264、22.460,P<0.05);在0 s、30 s、90 s、180 s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下,良性SPN患者CT值分别为(27.23±5.10)HU、(35.68±6.79)HU、(24.28±5.01)HU、(39.20±6.71)HU,均低于恶性SPN患者的(34.45±6.41)HU、(63.12±7.43)HU、(71.84±8.56)HU、(68.94±7.66)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3、15.436、27.511、16.559,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能够明晰良、恶性SPN患者的CT征象和不同时间点动态增强CT值,可为鉴别诊断良、恶性SPN提供有利证据。
- 齐燕辉
- 关键词:肺部孤立性结节动态增强成像
- 肠系膜损伤CT诊断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在外科急腹症临床治疗实践中,肠系膜损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临床上通常以CT作为诊断首选方案。目前,有关肠系膜损伤的CT诊断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主要从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CT诊断方法以及CT诊断价值等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
- 齐燕辉
- 关键词:肠系膜损伤CT
- 螺旋CT检查对急性胸腹部创伤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对螺旋CT检查在急性胸腹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67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临床均采用X线检查和螺旋CT检查方式,对患者胸腹部急性创伤情况进行检查诊断,并以患者的手术确诊结果为标准,对螺旋CT与X线检查在患者病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67例患者经确诊显示有15例为肝脏损伤、31例为肋骨骨折、12例为肺挫伤、8例为肾脏损伤、7例为出现胰腺损伤、11例为锁骨骨折、13例为脾脏损伤、7例为胸腔积液、5例出现肩胛骨骨折、4例为发生纵隔气肿、7例出现肺不张、9例为气胸、5例出现肠系膜损伤。对螺旋CT与X线检查在患者急性胸腹部创伤情况诊断中的应用结果对比显示,二者在患者的锁骨骨折以及肩胛骨骨折、胸腔积液、纵隔气肿、气胸、肠系膜损伤、肺不张等创伤情况诊断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肋骨骨折与肝脏损伤、胰腺损伤、肺挫伤、肾脏损伤等创伤情况诊断,螺旋CT检查的诊断结果准确性高于X线(P<0.05)。结论采用螺旋CT检查进行急性胸腹部创伤诊断,其准确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齐燕辉
- 关键词:胸腹部创伤
- 胃肠道间质瘤的MD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
- 2011年
-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表现与病理特征,探讨CT征象与GISTs病理恶性潜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质瘤MD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 41例GISTs中发生于胃部22例(53.7%),小肠7例(17.1%),十二指肠5例(12.2%),直结肠及肠系膜间质瘤各3例(7.3%),食管间质瘤仅1例,肝转移3例。恶性潜能极低者8例(22.0%),低度恶性潜能者12例(29.3%),中度恶性潜能者11例(26.8%),高度恶性潜能者10例(24.4%)。MDCT表现为向腔内、外或跨壁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增强扫描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GISTs的恶性程度与患者年龄、肿瘤的生长方式、边缘形态、有无溃疡及坏死、肿瘤密度无相关性(P>0.05),而肿瘤大小、瘤周脂肪间隙、强化方式、瘤周及瘤内有无血管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MDCT是GISTs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密切结合CT的影像学特征可较好的评判肿瘤的恶性分级。
- 齐燕辉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冠状动脉CTA技术用于冠心病诊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该疾病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临床治疗难度系数较高,所以早期对冠心病进行诊断并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点,所以提高冠心病临床诊断水平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对于冠心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为影像学检查方法,CT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医疗水平的进步,CT设备和诊疗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临床诊断质量明显提高。CT血管造影(CTA)技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本文对冠状动脉CTA技术对冠心病诊断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分析,现总结如下。
- 齐燕辉
-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