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慧珍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通讯员
  • 2篇传播学
  • 1篇延安时期
  • 1篇阅读教学
  • 1篇早期散文
  • 1篇战时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散文
  • 1篇散文集
  • 1篇诗性
  • 1篇时报
  • 1篇视界
  • 1篇视阈
  • 1篇诵诗
  • 1篇群众
  • 1篇群众办报
  • 1篇现代传媒
  • 1篇媒体
  • 1篇媒体公信力
  • 1篇救国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刘慧珍
  • 1篇赵振祥

传媒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编辑之友
  • 1篇新闻爱好者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品位·经典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对工农通讯员制度的传播学解读——以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视界被引量:1
2012年
在人民群众中发展工农通讯员,是中共对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群众办报"的根本保证。从依靠工农通讯员进行宣传到鼓励工农通讯员参与办报,把人民群众提高到既是"受众"又是"传者"的高度,体现了中共宣传理念的转变。
刘慧珍
关键词: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传播学
论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的诗性呈现
2019年
《画梦录》是何其芳早期的散文集,兼诗人和散文家于一身的何其芳在其早期散文作品中,为寻求创作抒情散文的新方向,以诗性为尺度开展文学实践,注重人格审美,表达本真的"自我",书写"真善美"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何其芳追求"诗韵"情趣,有意识地将意象和情绪进行"诗化",并实现了诗文互通,把散文的诗化境界上升到极致。
刘慧珍
关键词:《画梦录》早期散文诗性
传播学视阈下的抗战朗诵诗被引量:1
2012年
抗战朗诵诗是抗战时期大众化诗歌运动中最具特色的诗歌形式。它的出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现代多重话语和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传媒不仅为抗战朗诵诗提供了发表的平台,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朗诵诗的观念、语言、流派、体裁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形成。可以说,现代传媒不仅对抗战朗诵诗有抚育之功,而且对其创作还有开拓、型塑之功。
刘慧珍
关键词:抗战时期朗诵诗现代传媒
《救国时报》媒体公信力的构建被引量:1
2012年
《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创办的,面向海内外发行的一份中文报纸。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构建出强大的媒体公信力。本文试图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探析《救国时报》媒体公信力的构建及其成因。
刘慧珍
关键词:《救国时报》媒体公信力中国共产党
“群众办报”的重要保证——根据地时期工农通讯员制度的历史发展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办报,在人民群众中大力发展、培养工农通讯员。这支不在编的新闻队伍真实反映人民的心声、诉求,有力配合传达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赵振祥刘慧珍
关键词:群众办报
文献传递
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学生“期待视野”的若干策略被引量:1
2008年
"期待视野"是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的、由其全部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总和所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它形成了读者的内在审美尺度,潜在地支配着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唤醒学生原有的期待视野,更应引导学生超越自我,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期待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水平。
刘慧珍
关键词:阅读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