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异位症
  • 2篇子宫
  • 2篇子宫内膜
  • 2篇子宫内膜异位
  • 2篇子宫内膜异位...
  • 2篇子痫
  • 2篇子痫前期
  • 2篇内膜
  • 2篇内膜异位症
  • 2篇宫内
  • 2篇宫内膜
  • 1篇代谢
  • 1篇低出生体重
  • 1篇断脐
  • 1篇新生儿
  • 1篇血常规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异位内膜

机构

  • 6篇长治医学院附...

作者

  • 6篇申丽丽
  • 3篇郝宇暾
  • 2篇刘俊丽
  • 2篇赵晓蕾
  • 2篇裴利花
  • 1篇王丽冰
  • 1篇宋红霞
  • 1篇薄红霞
  • 1篇孙建林
  • 1篇靳双玲
  • 1篇赵小蕾
  • 1篇刘俊丽
  • 1篇王爱琴
  • 1篇马英
  • 1篇胡晓梅

传媒

  • 2篇长治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外女性健康...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子痫前期高危孕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分析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子痫前期高危孕妇的临床效果,总结应用体会。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风险的孕妇10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围产保健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的子痫前期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等。结果:观察组孕妇子痫前期总发生率为6.00%,而对照组患者子痫前期总发生率为26.00%,对两组孕妇的子痫前期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子痫前期的发生,并可以有效减少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赵晓蕾刘俊丽王爱琴申丽丽
关键词:阿司匹林小剂量子痫前期并发症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起点的研究
2016年
目的:早期识别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高危人群。方法:新生女婴6 000例,根据孕母有无痛经史、早产、剖宫产、足月低体重分为4组。出生后15d内发现外阴部有肿胀、血迹者行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回声增强、宫腔内有积液者为新生儿阴道出血(neonatal uterine bleeding,NUB)阳性;2周未发现者为阴性。结果:孕母有痛经史组的NUB发生率(10.0%)高于无痛经史组(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低体重组NUB发生率(11.0%)高于正常体重组(4.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组NUB发生率(4.0%)低于足月组(7.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NUB发生率(12.0%)高于阴道分娩组(4.0%),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有EMs家族史、LBW的足月新生儿易发生NUB,是青少年EMs的高危人群,可能是EMs发病的起点。
郝宇暾靳双玲申丽丽裴利花赵小蕾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
腹壁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蛋白的表达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腹壁内膜异位症(AWE)患者的子宫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雌激素受体蛋白(ER)和孕激素受体蛋白(PR)的表达。方法56例AWE患者,分为子宫内膜增殖期组(33例)和分泌期组(23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组别患者的子宫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每组均以同期的正常子宫内膜为对照。结果增殖期组:异位内膜(57.6%)与正常内膜ER表达的阳性率(59.4%)均低于在位内膜(84.8%);异位内膜PR表达的阳性率(33.3%)低于在位内膜(60.6%)和正常内膜(59.4%)。分泌期组:异位内膜ER表达的阳性率(56.5%)高于在位内膜(26.1%)和正常内膜(25.0%)。两组比较:分泌期组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的ER、PR表达率均低于增殖期组,分泌期组异位内膜的ER、PR表达率与增殖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WE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在增殖期异常高表达ER;异位内膜在增殖期和分泌期持续高表达ER,低表达PR,且失去周期性变化。
郝宇暾王丽冰孙建林申丽丽宋红霞
关键词:雌激素孕激素类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
晚断脐对母儿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晚断脐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剖宫产女性186例,分为晚断脐组(100例)和早断脐组(86例),检测母体术前、术后血常规,脐血及新生儿出生后48~72 h 血常规、胆红素。结果:晚断脐组新生儿血红蛋白为(195.2±0.9)g/L,早断脐组为(194.6±0.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4.62,P〈0.01);脐血红蛋白及新生儿胆红素无明显差异;2组母体术前、术后血红蛋白之差及白细胞升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晚断脐增加胎盘胎儿循环灌注,不增加新生儿黄疸、产后出血,也不干扰妊娠期炎症反应。
郝宇暾薄红霞申丽丽裴利花赵晓蕾
关键词:血常规
SPOC教学模式在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2年
探讨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形式为主的临床教学方式用于产科临床教学工作中的效果,并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产科参加临床轮转学习的实习医生共100名,对其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纳入的50名实行传统教学,观察组纳入的50名实行SPOC教学。结果:两个组别的教学效果项目即知识掌握度、学习兴趣与状态和知识运用能力均P>0.05;实施后,各项目均呈升高,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所涉及的项目中,经对教学内容检测值、课后查阅文献检测值、课堂兴趣检测值和满意度检测值评估,较对照组居更高水平(P<0.05)。两组别间,经对学生参与率、在线时间测评值、测试分数值和作业完成度检测值分析,观察组呈更高水平(P<0.05)。教学正式施行前,SEGUE、CCTDI-CV评分加以测定,无意义(P>0.05);实施后,各项目均呈升高,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对在产科临床教学工作中开展以SPOC形式为主的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医患沟通技巧,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教学满意度提升。
赵晓蕾刘俊丽申丽丽马英苏娅
子痫前期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及在妊娠结局中的相互关系
2025年
目的探究子痫前期(P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及在妊娠结局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256例PE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n=41)、维生素D不足组(n=87)和维生素D缺乏组(n=128)。比较所有孕妇的一般资料、糖脂代谢水平、妊娠结局差异;随访孕妇至分娩,观察所有孕妇的妊娠结局并进行评估与统计。利用分层交互检验分析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糖脂水平间的关系。采用相加、相乘交互作用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维生素D正常组、不足组、缺乏组的PE孕妇孕期增重依次增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占比依次增加,户外活动及每日日晒时长依次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值介于12.595~192.598之间,P<0.05);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的血糖参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血糖波动频数(NEGE)、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血脂参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载脂蛋白B(ApoB)均高于维生素D水平正常组,维生素D缺乏组的HbA1c、MBG、SDBG、NEGE、FFA、ApoB均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介于2.041~14.967之间,P<0.05);分层交互检验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维生素D与糖脂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稳定存在(P交互<0.05);维生素D正常组、不足组、缺乏组的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95,P<0.001);糖脂代谢异常组的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糖脂代谢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480,P<0.001);相加交互作用模型分析表明,维生素D不足与糖脂代谢异常并存时,PE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是二者均正常的2.206倍,大�
赵晓蕾刘俊丽胡晓梅申丽丽
关键词:子痫前期维生素D糖脂代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