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成年肝移植患者,除外肝肾联合移植、肾移植术后、二次肝移植、终末期肾病依赖透析患者、术前诊断AKI的患者。将所有入组的患者依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标准分为急性肾损伤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纳入分析的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肝病分型,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术前化学检验指标:肌酐、白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冷/热缺血时间、液体平衡。术后资料: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和28 d病死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出两组间有差别的变量,再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在纳入的279例肝移植术后患者中,成年人(年龄≥18岁)124例,急性肾损伤68例,发生率为54.8%,在发生急性肾损伤患者中,根据KDIGO分期,Ⅰ期患者45例,所占比例为66.2%;Ⅱ期患者9例,所占比例为13.2%,Ⅲ期患者14例,所占比例为20.6%。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成年人肝移植术后发生AKI的独立高危因素包括术中低血压时间比值比(odd ratio,OR)=1.020、术中失血量(OR=1.036)和术中液体正平衡(OR=1.015),ROC曲线中其界值分别为27.5 min、32.5 m L/kg、31.2 m L/kg,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2(P=0.002,95%CI:0.567~0.757)、0.637(P=0.009,95%CI:0.540~0.734)和0.624(P=0.017,95%CI:0.526~0.723)。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AKI发生率为54.8%,危险因素为术中低血压
目的了解肝移植术后患儿万古霉素剂量、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情况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肝移植术后接受静脉万古霉素治疗的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万古霉素剂量、血清谷浓度、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转归。结果共98例患儿接受静脉万古霉素治疗,并至少采集1份处于稳态的TDM血样,其中男53例(54.1%),中位年龄9个月(5个月~14岁)。万古霉素治疗的首日剂量中位数50(30~60)mg/(kg·d),疗程中位时间14(3~54)d。仅有27.5%(27/98)的患儿初始谷浓度达目标浓度(10~20 mg/L),调整治疗后仍有26例(26.5%)患儿未达标。6例(6.1%)患儿发生万古霉素所致肾毒性,2例出现皮肤红疹。治疗有效者51.7%(15/29),有效组与无效组万古霉素初始谷浓度分别为(5.92±3.82)mg/L、(10.43±5.3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肝移植术后患儿静脉应用万古霉素达标率低,需要个性化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