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卉 作品数:24 被引量:125 H指数:7 供职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理学 机械工程 更多>>
生物硫铁生成菌的选育及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2年 为开发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采用亨盖特(Hungate)厌氧技术分离出一株产生物硫铁复合材料的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命名为SRB2,并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特性、培养工艺和废水处理研究.菌体杆状稍有弯曲,革兰氏阴性菌,最佳碳源为乳酸钠.pH范围5.0~9.0,最适pH 7.0,最适温度为35℃,培养3 d生物硫铁量和硫化物含量能达最大值,分别为2.85 g L-1、358.048 mg L-1.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乳酸钠9.0 g L-1+组合氮源1.5 g L-1+硫酸亚铁10.0 g L-1时生物硫铁产量最高.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与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desulfuricans strain 734同源性为99%.采用生物硫铁处理重金属Cu2+、Pb2+、Cd2+废水,结果表明生物硫铁能快速处理含Cu2+、Pb2+、Cd2+废水,2 min去除率达99.8%以上.因此,生物硫铁在各类重金属废水处理与重金属废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罗丽卉 谢翼飞 刘庆华 谭周亮 李旭东关键词:硫酸盐还原菌 重金属废水处理 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水稻镉吸收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8 2021年 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但存在增加稻米镉(Cd)含量的风险。为探索合理的秸秆资源利用方式,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土壤为对象,设置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配施4个石灰施用水平(600、1200、1800、2400 kg·hm^(-2))等6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量石灰对水稻Cd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稻米Cd含量提高了18.1%,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有效态Cd含量分别提高了28.5%~95.7%、7.7%~18.9%,且DOC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秸秆还田相比,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可通过有效提高土壤pH(0.15~0.85个单位)、降低土壤DOC(6.6%~29.3%)和有效态Cd含量(11.4%~38.6%)等来降低稻米Cd含量(11.2%~44.9%),且稻米Cd含量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直至平稳水平,其中以秸秆还田配施石灰1800 kg·hm^(-2)和2400 kg·hm^(-2)处理表现最佳(P<0.05),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0.2 mg·kg^(-1)的标准限值。此外,秸秆还田配施石灰水稻产量增加3.3%~6.2%(P>0.05)。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石灰的最佳用量为1800 kg·hm^(-2),既能兼顾水稻产量,又能保障稻谷、土壤生态安全。 杨定清 李霞 周娅 罗丽卉 谢永红 王棚 李旭毅关键词:秸秆还田 石灰 水稻 CD 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处理含铜废水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Hungate分离出一株产生物硫铁复合材料(生物硫铁)的硫酸盐还原菌SRB2,考察了投加量、pH值、温度、搅拌速度对生物硫铁处理含铜废水的影响,并分别从化学置换、胞外聚合物(EPS)吸附等途径研究了生物硫铁去除Cu2+的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硫铁投加量越大、温度越高对铜的去除效果最好,在pH4.0、35℃、0.6661g生物硫铁、搅拌速度100r/min时,2min即可使Cu2+去除率达到99.9%以上.化学置换途径在生物硫铁去除Cu2+时占主导地位,10min去除率达90.9%,EPS吸附途径在生物硫铁去除Cu2+过程中不占优势,24h去除率为38%. 罗丽卉 谢翼飞 李旭东关键词:含铜废水 一种提高谷物中有机硒检出限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谷物中有机硒检出限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谷物粉碎,然后溶解于Tris‑HCl溶液中,再向其中加入蛋白酶XIV振荡酶解,最后离心收集上清液,过滤膜,得检测液;将检测液经液相色谱分离后在ICP‑MS... 周娅 李霞 罗丽卉 王棚文献传递 稻米重金属镉含量预警方法研究 被引量:5 2016年 中国是水稻生产量最大的国家,近年来稻米中的重金属特别是镉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也因此控制稻米中的镉超标是政府在农业生产方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笔者研究了3种大田土壤条件下种植的4个水稻品种在灌浆结实期间稻米重金属镉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开花后16天(第1次)采样与开花后36天(第6次)采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开花后20天(第2次)采样和其它5次(分别为开花后16、24、28、32、36天)采样结果无显著差异。在开花后20天进行稻米镉含量检测结果,与谷粒成熟期的结果一致,可将采样时间提前20天,对稻米安全管理起到预警作用。 杨定清 严俊 雷绍荣 陈能场 周娅 谢永红 罗丽卉 王棚关键词:稻米 灌浆期 成熟期 镉 预警 大田水分管理对控制稻米镉含量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30 2016年 旨在为降低稻米镉含量的大田水分管理最佳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分别在四川三界镇、濛阳镇和军屯镇采用农户常规管理(CK)、关键期水分管理(模式1)和全生育期淹水(模式2)3种水分管理措施对稻米镉含量控制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试验地3种处理间水稻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与CK相比,模式1和模式2处理水稻产量均有所降低,其中模式2条件下水稻产量降低达显著水平(P<0.05);与CK相比,模式1和模式2条件下稻米镉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土壤p H和碳酸钙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水稻关键期淹水技术是一种既节约用水,保证水稻产量同时又能有效降低稻米镉含量的农艺措施。 杨定清 雷绍荣 李霞 周娅 罗丽卉 李旭毅关键词:水分管理 稻米 镉 秸秆还田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22年 为研究成都平原油菜-水稻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用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碳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于2017—2020年开展连续3 a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秸秆不还田对照(CK)、常规化肥(NPK)、常规化肥+1/2量秸秆(SR1)、常规化肥+全量秸秆(SR2)、常规化肥+2倍秸秆(SR3)5个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循环酶活性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试验前,秸秆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与C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以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显著提升了5.05%~8.55%,18.40%~36.80%,35.76%~66.93%,27.20%~52.10%,且均表现为秸秆用量越大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越高。另一方面,与CK和NPK处理相比,3个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提升;其中SR2处理下的土壤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值最高,比SR1处理分别显著高出16.25%,8.49%,14.69%,SR3处理下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比SR1处理显著高出25.10%。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SOC、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碳循环酶活性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在成都平原稻-油轮作体系下,实行全量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循环相关酶活性、促进土壤质量正向提升的最佳选择。 李霞 罗丽卉 周娅 杨定清 王棚 李森关键词:秸秆还田 土壤活性有机碳 酶活性 影响水稻吸收镉的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10 2016年 采用大田调查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影响水稻吸收重金属镉的相关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稻米Cd与土壤pH、有效Fe、Mn、Zn以及全Ca、Mg、Mn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与土壤pH达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72;与土壤有机质、有效Cd、全Cd之间则呈正相关关系,且与土壤有机质、有效Cd达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9、0.631。 杨定清 李霞 周娅 罗丽卉 李旭毅 张东关键词:环境因子 镉 水稻 不同改良剂对水稻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酸性稻田土壤上施用石灰和调理剂等两种改良剂及其不同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两种改良剂及其不同施用量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p H值,降低稻米Cd含量,提高水稻产量;当石灰施用量为1 125 kg/hm^2时,改良效果最佳。 周娅 李霞 杨定清 罗丽卉 谢永红 雷绍荣关键词:改良剂 水稻 镉 便携式户外土壤pH速测箱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户外土壤pH速测箱。便携式户外土壤pH速测箱,包括箱体,在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研磨器、容器、称量器、带量勺的搅拌棒、便携式酸度计和量筒。本实用新型采用简单的设备替代需要实验室才能完成的工作,可以不改变... 杨定清 雷绍荣 邓强 周娅 谢永红 罗丽卉 王棚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