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存兵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镰形臂尾轮虫和尾突臂尾轮虫的生活史特征比较被引量:8
- 2008年
-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cells.ml-1的斜生栅藻为食物,在18℃、23℃、28℃和33℃的温度梯度下比较了镰形臂尾轮虫和尾突尾轮虫的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18℃和23℃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和平均寿命均显著长于镰形臂尾轮虫,产卵量也显著大于镰形臂尾轮虫;28℃下,2种轮虫的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33℃下,镰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历时以及平均寿命均显著长于尾突臂尾轮虫,产卵量显著大于尾突臂尾轮虫.18℃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显著大于镰形臂尾轮虫;23℃和28℃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命期望显著长于镰形臂尾轮虫,而其他种群增长参数间均无显著差异;33℃下,镰形臂尾轮虫的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极显著大于尾突臂尾轮虫.2种轮虫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产卵量、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尾突臂尾轮虫更能适应较低的环境温度,而镰形臂尾轮虫则相反.
- 陶李祥席贻龙胡存兵
- 关键词:温度
- 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比较被引量:9
- 2008年
-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在18、23、28℃和33℃下,对分类存疑种类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轮虫的生殖前期和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和生命期望均逐渐显著地缩短,而种群内禀增长率却极显著地增大。红臂尾轮虫在28℃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与23℃和33℃间均无显著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在28℃和33℃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也无显著的差异。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在其他3个温度间都无显著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28℃下最大。18、23℃和28℃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前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著短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3℃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著长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前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各温度下,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极显著地高于壶状臂尾轮虫,但两种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无显著的差异。红臂尾轮虫偏向于r-对策者,体现在其较低的生命期望、较高的繁殖率和种群增长率;而壶状臂尾轮虫则显示出较高的生命期望、较低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率,偏向于k-对策者。
- 胡存兵席贻龙陶李祥
- 关键词:壶状臂尾轮虫温度生活史特征
- 轮虫同域性物种形成:来自萼花臂尾轮虫克隆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和生殖隔离的证据被引量:11
- 2008年
- 对采自芜湖市三个不同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17个克隆的线粒体COⅠ基因和rDNAITS1序列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不同克隆间COⅠ基因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14.0%,平均为5.1%;ITS1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7.4%,平均为2.2%。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NJ树、MP树、ML树和贝叶斯树)均支持将17个克隆划分为三个姐妹种,各姐妹种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7.2%-14.0%。基于ITS1序列构建的同样四种分子系统树也支持将17个克隆划分为三个姐妹种,但其中的克隆HE5在姐妹种中的归属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所得出的结果不同,各姐妹种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1.9%-7.4%。混交雌体和雄体间的交配实验结果表明,轮虫各姐妹种间存在着明显的生殖隔离,克隆HE5在姐妹种中的归属应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所得出的结果一致;ITS1序列进化速率较低,不宜用于轮虫姐妹种的准确甄别。COⅠ基因进化钟计算结果显示,三个姐妹种间,克隆LE9所属的姐妹种早在8百万年前便分化形成出来,HE1、HE2、HE4-7所属的姐妹种于5百万年前分化产生。
- 李化炳席贻龙程新峰项贤领胡存兵陶李祥
-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姐妹种生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