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若恩

作品数:12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3篇艺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杂感
  • 2篇后殖民
  • 2篇《裘力斯·凯...
  • 1篇道家
  • 1篇帝国
  • 1篇都柏林人
  • 1篇新历
  • 1篇新历史主义
  • 1篇新历史主义解...
  • 1篇学界
  • 1篇译介
  • 1篇译介学
  • 1篇英语
  • 1篇英语小说
  • 1篇园林
  • 1篇知识
  • 1篇知识体系
  • 1篇殖民
  • 1篇殖民主义

机构

  • 11篇复旦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12篇范若恩
  • 1篇江帆
  • 1篇戴剑娥
  • 1篇程寅
  • 1篇黄莺

传媒

  • 2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界
  • 1篇图书馆杂志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外语与翻译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创造性叛逆”到“创作性偏离”——读译埃斯卡皮《文学读解的关键词:创作性偏离》杂感被引量:10
2020年
埃斯卡皮的“创造性叛逆”概念在中国译学界影响深远,近来又成为“译文学”与“译介学”学术论争的一个焦点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创造性叛逆”这一外来概念的翻译与理解再做探讨。埃斯卡皮专门阐释此概念的《文学读解的关键词:创作性偏离》一文,虽被提及,但未为国内熟知。通过解读这一重要文章,可以阐述“创造性叛逆”的深层含义,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探讨译介学和译文学就这一概念的论争。进而发现,“创造性叛逆”作为一个译名并未体现埃斯卡皮原意,它或许可以为“创作性偏离”这一译语所替代。
范若恩
关键词:译介学创造性叛逆
假想的文化守成主义和变形的镜子——论林语堂英语小说被引量:2
2007年
林语堂的英语小说是一种特殊的英语文学。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初衷和作者个人的文化理想以及种种其他因素互相交织,使得小说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为假想的文化守成主义。小说也相应地成为反映中国妇女形象和生活的一面变形的镜子。
江帆范若恩
关键词:英语小说文化守成主义镜子
帝国知识体系中的他者——论《都柏林人》中的阿拉伯及其他被引量:6
2011年
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以爱尔兰如何通过帝国的再现来想象阿拉伯为例,充分揭示了这样一种想象所展现的帝国无处不在的操控;而正是对帝国炮制的东方镜像之虚幻实质的最终顿悟,开启了爱尔兰人的文化寻根和自我重建之旅。
范若恩
关键词:乔伊斯《都柏林人》
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
民众如何在政治运动中被煽动从而成为失去理智的狂热群氓历来是文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心理学中值得深思的现象。正如雪莱充满自我矛盾的“麻木的群氓”一语暗示着群氓这一共名其实掩盖了民众在其狂热面具后多样的心态与存在那样,本研究并...
范若恩
关键词: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文学流变
反思还是反讽?——后殖民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阿凡达》主题变奏被引量:13
2010年
本文首先探讨《阿凡达》对美洲殖民史,特别是对剧本创作同年爆发的墨西哥萨帕塔解放运动的可能指涉及其与电影史的渊源,进而分析其对后殖民与生态主义等文化理论资源的借用和对殖民史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但是,在各色左派思想外衣下和对西方现代文明去神话的过程中,正如其名字所隐喻的,影片隐含的仍然是一个白人拯救者降临的神话和蒙昧与启蒙、落后与进步的二元对立思维,这一隐性的解构书写也为其主题留下深深的反讽色彩。
范若恩戴剑娥
关键词:《阿凡达》后殖民主义生态主义
“操纵”何为——反思国内译学界对操纵理论解读中的盲区被引量:3
2010年
国内译学界对操纵学派理论在局部存在着某种片面化甚至机械化等令人忧虑的误读倾向,它忽略了该理论本身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严肃而深刻的探讨,也导致部分具体研究根据某种既成理论套路对史实加以主观裁剪,忽略甚至扭曲了世界或中国自身文学史与翻译史中诸多关于译者反抗和颠覆操纵的鲜活事例,从而失去进一步探索译作复杂的生成机制的可能。本文以一篇具有一定误读代表性的翻译史研究文章为引,深入文学与翻译史内部,探讨一种机械的误读是怎么产生的;从此延伸开去,本文进而走向操纵学派理论本身,在反观国内可能存在的接受偏差的同时,通过理论文本的精读考察操纵理论的全貌,以期对历史与理论形成一种更深刻的探寻。
范若恩
关键词:翻译误读
从群氓到看客——《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的建构与解构
2008年
本文试图首先以群体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中的群氓场景,系统再现这一经典场景中大众-精英、被煽动-煽动的经典二元对立如何被具体构建的过程;再从鲁迅对《裘力斯·凯撒》的独特批评开始,通过对《裘力斯·凯撒》及其重要来源《古希腊罗马名人传》和其它罗马共和国末期历史考证的往返阅读,并在与其它莎剧对民众的描述的互证中,透视出这一二元对立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如何隐含着自我解构的颠覆力量——大众在狂热中清醒地加入阴谋,利用政客间相互的倾轧,在被政客玩弄时也将政客利用,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属于一切时代的莎士比亚与其对历史给予一个终极解释或单一佐证,不如为后世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反省途径。
范若恩
关键词:解构
“镜花水月”与“天地不能久”:李安的中国宗教精神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重塑被引量:2
2014年
英语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通过对一系列西方宗教和文学经典的互文性借用,既模仿了后者的主题、情节与结构,又继承了其隐含的对具体神灵信仰的质疑和难以超脱的精神迷惘,这也使小说中人虎共存与食人独生两个故事存在难以调和的尖锐对立。李安将自身对中国传统的道家与佛教的信仰作为底色融入他对小说的理解和电影艺术的再创作中;这一中国宗教虚空精神在电影中的无形融入,将主人公对具体神灵的信仰与困惑导向对更高意义的伟大性的感悟,并借此获取心灵的慰藉与救赎。这一顿悟的产生又微妙地调和并重塑着原作中存在根本对立的两个主题,使之在电影的中国意境中得以升华并融为一体。
范若恩黄莺
关键词:《少年PI的奇幻漂流》道家佛教
复仇者的肖像——哈姆莱特犹豫的跨文化研究
《哈姆雷特》所呈现的复杂人性和悲剧之美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大众和人文学者的关注,其中哈姆雷特作为复仇者所带有的深沉的犹豫和忧郁更是数百年来争论不休的永恒话题。人们从时代,阶级背景,心理分析等诸多层面对此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范若恩
关键词:哈姆雷特跨文化
文献传递
“展转幽奇”和康德园林——读萧驰教授《诗与它的山河》杂感
2019年
梁通明先生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近年以中国文学中山水书写和美感变迁为主题,潜心积力者,当首推去岁新加坡国立大学萧驰教授《诗与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长》一书.
范若恩
关键词:杂感园林中国文学美感山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