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江
-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理学电气工程更多>>
- Fe/Co比对FeCoBSiNb系大块非晶合金晶化行为的影响
- 2011年
- 采用Kissinger、Ozawa和MKN法研究Fe/Co比例变化对(FexCo1-x)72B19.2Si4.8Nb4系大块非晶合金晶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x在0.3~0.7之间变化时,所制备的直径为2mm的(FexCo1-x)72B19.2Si4.8Nb4系合金棒为完全非晶结构;玻璃转变温度Tg、晶化温度Tx及晶化峰值温度Tp随加热速率的增大均向高温区移动;用Kissinger法、Ozawa法和MKN法测定的非晶合金激活能结果非常接近,其中Kissinger法和MKN法测得的结果稍大,且都呈现出Ex>Ep>Eg的规律性;随着Fe含量的增加,晶化激活能Ex先增大后减小,而阶段晶化激活能Eo最大值呈下降趋势。
- 陶平均杨元政董振江任燕萍
- 关键词:晶化激活能晶化行为
- 元素Tb对(Fe,Co)-B-Si-Nb块体非晶形成及磁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用铜模吸铸工艺制备了[(Fe0.5Co0.5)0.72B0.192Si0.048Nb0.04]100-xTbx和[(FeyCo1-y)0.72B0.192Si0.048Nb0.04]98Tb2块体非晶合金,并用XRD、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和分析了微量稀土元素Tb和不同Fe与Co比例对(Fe,Co)-B-Si-Nb体系玻璃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及软磁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添加2 at%的Tb,提高了合金的非晶热稳定性和形成能力,制得的非晶合金棒的直径从2 mm增加到3 mm,但饱和磁化强度下降;[(FeyCo1-y)0.72B0.192Si0.048Nb0.04]98Tb2合金随Fe与Co比例从5∶5增加至7∶3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呈下降趋势,但均能形成直径为2 mm的非晶棒,而其热稳定性和饱和磁化强度随铁含量的增大而提高。
- 温敦古杨元政赖江凌董振江陶平均谢致薇陈先朝
- 关键词:块体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磁性能
- 稀土Dy与Tb对FeSiBNb体系非晶形成能力与磁性能影响
- 传统薄带Fe-基非晶合金与纳米/非晶合金具有优异的软磁性能,已在电力、电子等工业得到了广泛应用.自1995年日本A.Inoue等用铜模铸造方法成功开发出FeAlGaPCB块体非晶合金以来,Fe-基软磁块体非晶合金的研究主...
- 杨元政温敦古赖江凌董振江谢致薇白晓军
- 关键词:铁基非晶合金软磁材料软磁性能磁性能铜模铸造
- 文献传递
- FeCoBSiNb(Y)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及磁性能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采用铜模真空吸铸法、X射线衍射仪(XRD)、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稀土元素Y及Fe/Co比例变化对Fe-CoBSiNb(Y)系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及磁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4%(原子分数)的Y有利于(Fe0.5Co0.5)72B19.2Si4.8Nb4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提高;随着Fe/Co比例的增加,(FexCo1-x)72B19.2Si4.8Nb4和[(Fe1-xCox)0.72B0.192Si0.048Nb0.04]96Y4合金系的过冷液相区(ΔTx)减小,玻璃形成能力下降,但饱和磁化强度均逐渐增大;添加稀土元素Y后,[(Fe1-xCox)0.72B0.192Si0.048Nb0.04]96Y4非晶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 陶平均杨元政董振江白晓军陈先朝谢至薇
- 关键词:玻璃形成能力稀土元素Y磁性能
- 微量稀土对FeCoNiBSiNb系块体非晶合金形成能力及磁性能的影响研究
- 本文采用铜模吸铸工艺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的FeCoNiBSiNb和添加微量稀土元素的FeCoNiBSiNbRe(Re=Dy,Tb,Y)系块体非晶合金,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
- 董振江
- 关键词:块体非晶热稳定性磁性能
- 文献传递
- 微量稀土Dy及Fe/Co比例对FeCoBSiNb块体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和磁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采用铜模吸铸工艺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的[(Fe_xCo_(1-x))_(0.72)B_(0.192)Si_(0.048)Nb_(0.04)]_(100-y)Dy_y(x=0.5,0.6,0.7,0.8,0.9;y= 0,1,2,3)块体非晶合金,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热稳定性和软磁性能;分析了稀土元素Dy以及不同Fe/Co比例对FeCoBSiNb系合金玻璃形成能力(GFA)、热稳定性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at%的Dy后,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提高,可制备出φ3mm的[(Fe_(0.5)Co_(0.5))_(0.72)B_(0.192)Si_(0.048)Nb_(0.04)]_(98)Dy_2非晶合金棒,但合金饱和磁化强度(M_s)下降;[(Fe_xCo_(1-x))_(0.72)B_(0.192)Si_(0.04)8Nb_(0.04)]_(98)Dy_2非晶合金随Fe/Co比例从5∶5增加至8∶2时,均能形成φ2 mm的非晶棒,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呈下降趋势,而其饱和磁化强度随铁含量的增大而提高。
- 董振江杨元政赖江凌谢致薇陈先朝
- 关键词:稀土元素块体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磁性能
- Ni/Co比例及微量Dy对FeCoNiBSiNb块体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和磁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水冷铜模吸铸工艺制备了一系列的(Fe0.5Co1-xNix)72B19.2Si4.8Nb4(x=0,0.05,0.1,0.15,0.2,0.25,0.3,0.4)块体非晶合金,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热分析仪(DTA)、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了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热稳定性和软磁性能。探讨了不同Ni/Co比例及添加稀土元素Dy对FeCoNiBSiNb系合金玻璃形成能力(GFA)、热稳定性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x=0.05,0.1,0.15,0.2时可制备出直径2mm的非晶合金棒,但不能获得3mm非晶合金棒,x=0.25,0.3,0.4均不能获得直径2mm的非晶合金棒,且随Ni/Co比例的增大,即随Ni含量的增加,热稳定性先增加,后逐渐减小,过冷液相区ΔTx逐渐减小,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呈下降趋势,非晶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Ms)下降。添加1at%Dy后,提高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可制备出直径3mm的[(Fe0.5Co0.4Ni0.1)72B19.2Si4.8Nb4]99Dy1非晶合金棒,但合金的Ms下降。
- 陈先朝董振江张琦杨元政
- 关键词:铁基块体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软磁性能
- 大块非晶合金Zr_(64.80)Cu_(14.85)Ni_(10.35)Al_(10)的室温超塑性被引量:2
- 2007年
- 通常大块非晶合金在室温单轴载荷作用下表现出极其有限的塑性变形能力,其塑性变形量一般不超过2%.通过合理的合金成分设计,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了直径为2mm的Zr64.80Cu14.85Ni10.35Al10非晶棒,用X射线衍射和示差扫描量热仪研究了该非晶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并用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其室温下的塑性变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该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和晶化温度分别为646和750K,其显微硬度为594.7Hv.压缩试验中,在工程应变和工程应力分别达到9.05%和1732MPa,即真应变和真应力达到9.42%和1576MPa时,非晶棒开始发生屈服;屈服后,随着载荷增大及应变量的增加,非晶试样被压成圆饼状,在工程应变量大于70%,即真应变量超过120%时,尚未发生断裂,表现出室温超塑性.通过合理的合金成分设计,成功制得具有室温超塑性的新型大块非晶合金.
- 陶平均杨元政白晓军谢致薇陈先朝董振江文建国
- 关键词:大块非晶合金单轴压缩超塑性
- Cu_(48)Zr_(45)Al_7块体非晶合金的晶化行为及热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采用水冷铜模吸铸工艺制备出了片状Cu48Zr45Al7块体非晶合金。X射线衍射(XRD)表明,样品为完全非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连续加热测得该片状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参数值,均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其玻璃转变和晶化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动力学效应。运用Kissinger法计算出其玻璃转变温度激活能(Eg)、晶化温度激活能(Ex)和峰值温度激活能(Ep)分别为424.7kJ·mol-1,326.3kJ·mol-1和297.lkJ·mol-1。从热力学模型角度出发,对该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出其混合焓ΔHchem=-25.55kJ·mol-1和归一化错配熵Sσ/kB=0.78。结果表明,该块体非晶合金具有较强的非晶形成能力(AFA)和良好的热稳定性。
- 文建国陈先朝杨元政陶平均董振江
- 关键词:非晶合金晶化激活能
- 块体非晶合金Cu_(58)Zr_(20)Ti_(20)Mo_2的形成与力学性能被引量:12
- 2007年
- 用铜模吸铸法获得直径3 mm的Cu58Zr20Ti20Mo2块体非晶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压缩实验及扫描电镜等研究其结构、热稳定性、压缩性能及断口形貌。Mo的引入有利于非晶的形成,该非晶合金表现为两级晶化行为,玻璃转变温度为422.6℃,晶化起始温度为453.4℃;其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呈近似线性关系,不存在塑性变形阶段,为脆性断裂,断裂强度为1 720 MPa,变形量为3.4%,断口形貌为清晰的脉状河流花纹;含少量晶态相的Cu57Zr20Ti20Mo3非晶合金仍为脆性断裂,断裂强度为1 546 MPa,变形量为3.3%,断口形貌呈混乱的脉状河流花纹,且有类似液滴的小球形貌。
- 杨元政董振江仇在宏陈小祝谢致薇白晓军
- 关键词:应力-应变曲线断口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