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固定
  • 3篇生物力学
  • 3篇下胫腓
  • 3篇下胫腓联合
  • 3篇下胫腓联合分...
  • 3篇骨折
  • 2篇腓骨
  • 2篇腓骨骨折
  • 2篇脊柱
  • 1篇动脉
  • 1篇血管损伤
  • 1篇腰椎
  • 1篇英文
  • 1篇融合器
  • 1篇软组织
  • 1篇软组织缺损
  • 1篇生物力学特征
  • 1篇生物力学研究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方式

机构

  • 5篇扬州大学医学...
  • 4篇上海大学
  • 4篇扬州大学

作者

  • 8篇蒋百川
  • 6篇冯新民
  • 6篇陶玉平
  • 6篇顾德毅
  • 6篇王静成
  • 6篇虞堂云
  • 4篇王以进
  • 3篇王强
  • 2篇戴松茂
  • 2篇戴善和
  • 2篇董仁章
  • 2篇王强
  • 1篇吴洪海

传媒

  • 3篇江苏临床医学...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骨与关节损伤...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解剖与临床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199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下腰椎骶椎相关结构的测量与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下腰椎骶椎相关结构的解剖特点 ,为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39具中国成人腰骶椎骨标本进行形态学测量及分析。结果 :L3 至L5椎板峡部宽分别为 14 .2 7± 1.6 2mm、16 .6 7± 2 .34mm和 2 0 .5 6± 2 .2 1mm ,下关节突最外侧缘至后正中矢状面距离分别为 16 .72± 2 .31mm、19.88± 2 .82mm和 2 4 .17± 2 .79mm。L3 ~L4、L4~L5和L5~S145°斜径分别为 39.74± 3.2 8mm、39.35± 3.11mm和 36 .36± 2 .76mm ,30°斜径分别为 36 .2 4± 2 .88mm、35 .6 4± 2 .87mm和 32 .5 4± 2 .2 4mm。结论 :解剖测量表明 30°斜径适合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置入 ,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比后路双枚椎间融合器可保留较多的关节突关节和椎板 。
王静成陶玉平吴洪海冯新民虞堂云蒋百川顾德毅王强
关键词:下腰椎脊柱融合
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型骨折
2002年
王静成陶玉平戴松茂冯新民虞堂云蒋百川顾德毅戴善和
关键词:脊柱爆裂型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
钩板固定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合并腓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及应用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ook platefixation ,HPF)的生物力学特性 ,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 6具 ,运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和压敏片技术 ,测量不同内固定术式的远端胫腓骨强度、应变、负重面积、接触应力和足弓承载能力及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新型下胫腓钩板固定器内固定术式无论在胫腓骨强度和刚度、负重面积、接触压力、足弓的变形、移位强度和刚度、承载能力以及踝关节的稳定性方面均优于钢板内固定术式 ,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PF) ,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力学性能 ,又有利于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
王静成陶玉平王以进王强蒋百川冯新民虞堂云顾德毅
关键词: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生物力学
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分离采用新型内固定术式———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ook -platefixation ,HPF)的生物力学特性 ,与螺钉、钢板和带钩固定器三种内固定方式比较 ,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 6具 ,运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和压敏片技术 ,测量不同内固定术式的远端胫腓骨强度、应变、负重面积、接触应力和足弓承载能力及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新型下胫腓钩板固定器内固定术式无论在胫腓骨强度和刚度、负重面积、接触压力、足弓的变形、移位强度和刚度、承载能力以及踝关节的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其它三种内固定术式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PF) ,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力学性能 ,又有利于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 ,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可减少一次手术 ,避免了断钉等并发症 ,且能有效地提高足部承载能力 。
王静成陶玉平王以进王强蒋百川冯新民虞堂云顾德毅
关键词: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手术方式生物力学
应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观察并总结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内固定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Hook—plate fixation,HPF)治疗16例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1年10月~2003年3月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16例,根据应用改良Mazur评价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2~18周,16例中优良15例,可1例,优良率93%。结论 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生物力学性能最佳,也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下段骨折的最好内固定方式之一,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王静成陶玉平王以进王强蒋百川冯新民虞堂云顾德毅
关键词:下胫腓联合分离腓骨骨折
比目鱼肌肌瓣转位治疗小腿软组织缺损和骨髓炎被引量:3
1999年
蒋百川董仁章戴松茂顾德义
关键词:小腿软组织缺损骨髓炎
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征(英文)被引量:1
2006年
背景:以往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采用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及螺钉、骨栓及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术式,但存在固定不牢靠、对合不良等弊端。目的: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内固定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征。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者2001-10/2004-03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的患者23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11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5例。其中双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9例。方法: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2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常规摄X射线片。1周即可进行距小腿关节功能锻炼,2个月左右即可部分负重行走。功能测评根据改良Mazur标准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可,差)。主要观察指标:①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平均随访11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结果: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2~18周;优16例,良5例,可2例。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患者下胫腓间隙无分离,内、外踝与距骨之间的距离对称,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应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并能恢复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功能,其内固定稳定,生物力学性能较好。
王静成陶玉平王强王以进蒋百川冯新民虞堂云顾德毅
关键词:踝损伤内固定器生物力学特征
四肢血管损伤的急诊诊断与治疗(附73例报告)
1999年
目的:提高对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4年间收治的四肢主要动脉损伤73例进行分析。结果:切割、刺伤55例,闭合性损伤18例。急诊明确诊断59例。47例行对端吻合或自体静脉移植,43例成功。漏诊3例,截肢6例。结论:对四肢血管伤应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应用多参数监护仪进行伤肢脉搏波血氧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动脉损伤,能动态监护肢体血供,使用方便,诊断准确。主张及时作探查及血管修复手术治疗。
蒋百川戴善和顾德义董仁章
关键词:四肢动脉创伤血管损伤急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