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东海
- 作品数:20 被引量:414H指数:11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 不同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氮素流失特征被引量:93
- 2002年
-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方式土壤N素的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方式相比 ,其它农作方式均有明显控制土壤N素流失的作用 ,水平草带、水平沟、等高耕种、休闲、等高土埂等农作方式分别减少土壤N素流失量 4 3 .4 6 %、4 6 .5 5 %、71 .36 %、77.0 5 %和 87.92 % ,等高耕种、等高土埂、休闲等农作方式控制土壤N素流失优于水平沟和水平草带农作方式 .坡耕地土壤N素的流失途径主要为径流流失 ,约占土壤N素流失量 81 .9%~ 93 .4 % ,径流流失的N素中又以水溶态N素为主 ,约占径流流失N素的 78%~ 87.6 % .坡耕地土壤N素流失主要集中在 5~ 8月份 ,占全年流失量的 85 %~ 1 0 0 %
- 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
- 关键词:坡耕地红壤
-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被引量:68
- 2001年
- 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措施相比 ,其它农作措施均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 ,休闲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2 .8% ,减少泥沙流失量 85 .0 2 % ;等高土埂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70 .2 0 % ,减少泥沙流失量 95 .0 4 % ;水平草带能减少径流流失 3 2 .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4 5 .88% ;水平沟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5 .6% ,减少泥沙流失量 63 % ;等高农作能减少径流流失 5 6.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87.70 %。等高土埂、等高农作、休闲处理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处理 ;泥沙流失除等高土埂和等高农作以外 ,其它处理均是推移质流失量大于悬移质流失量 ;径流流失和泥沙流失主要集中在 5~ 8月份 ,约占全年流失总量的 80 %以上。影响径流和泥沙流失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降雨侵蚀力、植被覆盖度等因素。
- 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
- 关键词:水土流失农作系统红壤坡耕地推移质悬移质
- 红壤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 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引起江河瘀寒、洪水泛滥、养分流失、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第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已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有关水土流失的报道很多,但...
- 袁东海
- 关键词:红壤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农作措施
- 文献传递
- 基于土壤侵蚀定位土芯元素示踪法和GIS技术红壤小流域坡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被引量:7
- 2003年
- 利用定位土芯稀土元素(Eu)示踪法及中子活化技术,对蒋家塘小流域坡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影响蒋家塘小流域侵蚀土壤肥力因素单因子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用加权法得到每个评价单元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根据其数值的大小,将土壤肥力分为高(>0.45)、中(0.25~0.45)和低(<0.25)3级。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1对蒋家塘小流域坡地土壤侵蚀状况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形部位较高,坡度较大,植被较少或裸露的坡顶及上坡部位,土壤侵蚀量较大,侵蚀程度严重;而在地形部位较缓,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坡段土壤侵蚀量较小,侵蚀较轻。植被覆盖度较小,顺坡种植的坡段,土壤侵蚀量较大,土壤侵蚀严重;而植被覆盖度较大,等高梯田种植的坡段土壤侵蚀量较小,土壤侵蚀较轻;下坡部位土壤往往发生沉积。在整个小流域中,侵蚀程度严重(>100t/hm2·a)的坡地面积比例为15.67%,侵蚀程度中等(10~100t/hm2·a)的坡地比例为22.13%,侵蚀程度较轻(1~10t/hm2·a)坡地比例为5.60%,无侵蚀(<1t/hm2·a)的坡地比例为34.23%。土壤肥力较高的坡地面积比例为22.00%,中等的为34.75%,低下的为20.85%。蒋家塘小流域坡地土壤肥力水平多数处于中下等水平,占总流域面积?
- 袁东海王兆骞郭新波吴曙雯
- 关键词:土壤侵蚀红壤坡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 粘土矿物及其性质对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1997年
- 研究了粘土矿物对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水范围内(30~1500kPa),土壤持水量与高岭石、14过渡矿物相对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水云母、无定形铁铝的相对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 袁东海陈明亮
- 关键词:粘土矿物持水性能土壤
- 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分析被引量:13
- 2003年
-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气象和水文资料以及多年旱涝状况的分析,得出了该地区基本的气候特点。该地区气候可划分为东、中、西3部分,西部气候湿润而稳定,旱涝灾害较少;中部气候干燥而稳定,旱灾多于涝灾;东部气候变化复杂,分析认为东部气候类型是整个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基本气候类型,中、西部气候是在该基本气候类型基础上受山地和水域等周围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 杨书运马成泽袁东海
- 关键词: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分析降水干燥度气候特点农业生产
- 几种不同类型粘盘黄褐土水分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
- 1999年
- 研究了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4种粘盘黄褐土6个土壤的水分特性,结果表明,死黄土、马肝土持水量最高,其次为黄白土,白土持水量最低,土壤的持水量与其粘粒关系密切。马肝土、黄白土的土壤水分有效性较高,供水性能较好,抗旱性能较强;死黄土、白土的土壤水分有效性较低,供水性能较差,抗旱性能较弱。土壤的有效水含量及供水性能与土壤有机质、结构状况关系密切。
- 袁东海李道林何方杨书运马成泽
- 关键词:土壤持水性土壤水分管理
- 红壤水分扩散率和入渗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4
- 1994年
- 研究了鄂东南5种母质发育的红壤水分扩散率和入渗性能,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扩散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表土层的土壤水分扩散率高于心土层和底土层;在低含水量的情况下,表土层的土壤水分扩散率低于心土层和底土层,影响土壤水分扩散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容重。供试土壤水分稳定入渗速率均是表土层大于心土层和底土层,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表土层以石英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稳定入渗速率较大。,n=17),这是由于混状土柱的土壤水分扩散率主要受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容重小,总孔隙度大,土壤水分扩散率大。
- 袁东海陈明亮
- 关键词:红壤水分扩散率入渗速率
-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99
- 2003年
- 从红壤小流域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磷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 3,由于其水土流失量最低 ,氮、磷流失量最小。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 ,由于水土流失量最大 ,磷的流失量最大 ,但其有效磷、水溶性磷及氮素流失量低于不注重水土资源保持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注重水土保持措施的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由于采用了水土保持综合农林措施 ,有效地减轻了水土流失 ,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的土壤氮、磷流失量明显小于试验区 1土壤氮、磷流失量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中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土壤养分流失。2 0 0 0年不同试验区土壤氮、磷的流失主要集中于 5、6及 8月份 ,其流失量占全年氮、磷流失量的 90 %以上 ,这与当地的降雨季节性分配特征有关。土壤氮、磷的坡面流失方式为推移质流失和径流流失 ,磷的流失形态主要为泥砂结合态 ,约占总磷流失量的70 %以上。除试验区 3以外 ,其它试验区泥沙结合态氮素的流失量大于水溶态氮素流失量。
- 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
- 关键词:红壤小流域氮磷流失特征
-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40
- 2002年
- 研究了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的试验区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径流、泥沙及有机碳流失主要集中在 5月、6月及 8月份 ,其间径流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68.8%~ 73 .1 %,泥沙流失量和有机碳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90 %以上。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无保护性措施、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粗放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 >保护性经营利用试验区 2 >保护性经营利用试验区 4>恢复保护性植被试验区 3 ;流失的泥沙主要为推移质 ,有机碳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粗放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 >保护性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2 >保护性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4>无保护措施、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 3 ,径流流失的有机碳和推移质流失的有机碳基本接近。从保护资源角度来看 ,恢复保护性植被试验区 3的利用方式控制水土流失和有机碳的效果最好。从农林利用角度来看 ,以有保护性经营利用综合性措施 (等高梯田、植被篱笆、农林间作等措施 )的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利用方式 ,既有利于水土保持 。
- 袁东海王兆骞郭新波陈欣张如良
- 关键词:红壤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