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国栋

作品数:11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5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4篇切除
  • 4篇椎体
  • 4篇颈椎
  • 3篇生物力学
  • 3篇生物力学研究
  • 3篇手术
  • 3篇前路
  • 3篇全切
  • 3篇全切除
  • 3篇椎体次全切
  • 3篇椎体次全切除
  • 3篇颈椎前路
  • 3篇次全切除
  • 2篇异体
  • 2篇手术治疗
  • 2篇前路减压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切除
  • 2篇颈椎前路减压

机构

  • 6篇解放军第15...
  • 5篇解放军第15...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袁国栋
  • 9篇刘世敬
  • 4篇赵卫东
  • 4篇钟世镇
  • 3篇余正红
  • 3篇张景僚
  • 2篇宋涛
  • 2篇庞桂山
  • 2篇郝宝龙
  • 1篇梁栋柱
  • 1篇张自然
  • 1篇宋涛
  • 1篇赵爱萍
  • 1篇袁伟宏
  • 1篇徐琦
  • 1篇郑四化

传媒

  • 4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骨与关节损伤...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0
  • 1篇199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种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方式对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不同减压、植骨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前路3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固定(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固定(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固定(ACCF),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后、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出中性区(NZ)、运动范围(ROM),并进一步计算出其稳定潜能指数(SPI);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正常状态下,三组标本所测得的ROM、NZ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三种不同方式减压后,SPIROM三组间无差异,但ACCF组三种状态下SPINZ和ACDF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骨块植入后,ACCF组屈伸运动时的SPINZ和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不同状态下SPIROM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钢板固定后,ACCF组屈伸运动时的SPIROM和ACDF及ACHDF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3节段病变三种减压、植骨、固定方式术后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在恢复稳定性方面优于ACCF。
刘世敬张景僚袁国栋赵卫东钟世镇
关键词: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颈椎病生物力学
异体骨髓内棒治疗长管状骨骨折被引量:1
2000年
宋涛刘世敬张嵩袁国栋郝宝龙王彬庞桂山
关键词:长管状骨骨折
闭合复位经皮多枚钢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48例分析
2010年
袁国栋刘世敬
捆绑带结合异体骨板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12例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我院骨科2006-04-2010-05收治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12例,均采用捆绑带加异体骨板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63~71岁,平均67.3岁。其中8例为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后,4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柄假体皆为骨水泥固定。
袁国栋郑四化
关键词:骨板髋假体
手术治疗足舟骨体部骨折12例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我院1998-02-2010-08采用手术内固定方式治疗足舟骨体部骨折1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18~51(平均32)岁。开放伤10例,闭合伤2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压砸伤2例。根据Sangeorzan分型:Ⅰ型骨折2例,Ⅱ型骨折6例,
袁国栋刘世敬
颈椎前路不同方式减压固定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多节段病变不同减压、融合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CCF)术,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疲劳2000次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稳定潜能指数(SPI),测定疲劳2000次后尾端螺钉和椎体间的活动度。结果:3种方式减压、植骨、钢板固定后,稳定性均明显提高;屈伸疲劳1200次后,ACDF、ACHDF组标准化的螺钉—椎体间活动度曲线无变化,而ACCF组曲线升高;疲劳2000次后,ACD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无变化,ACHDF组轴向旋转SPINZ降低,而ACC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均降低,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3节段病变3种手术方式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疲劳后仍保持较好稳定性,而ACCF组耐受疲劳性较差,节段间活动度增大,远端螺钉松动,稳定性降低。
刘世敬袁国栋余正红赵卫东梁栋柱钟世镇
关键词: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生物力学
跟外侧血管蒂骨膜瓣移植治疗儿童距骨坏死随访被引量:1
1998年
应用跟外侧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距骨坏死5例,结果显示:术后3~4个月X线片距骨密度及形态明显改善,8个月距骨形态恢复正常。并经3~10年的随访,疗效肯定。其具有以下优点:①清除死骨彻底减压;②重建距骨血液循环系统;③带血管的骨膜植入可为距骨带入成骨效应成分,加速骨重建。
宋涛郝宝龙王彬张嵩刘世敬袁国栋庞桂山
关键词:距骨骨坏死骨膜移植
颈椎椎体斜形切除减压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单节段和双节段椎体斜形切除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具中老年(年龄53~65岁)尸体新鲜颈椎标本,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测定正常状态、C4椎体斜形切除后及C4、C5双椎体斜形切除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出各向运动中性区(NZ)及运动范围(ROM),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C4椎体斜形切除后,C3/4、C4/5、C5/6节段间的屈伸、侧弯、旋转ROM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3~6整体屈伸ROM增加9.6%,侧弯ROM增加13%,旋转ROM增加12.5%;NZ分别增加8%、11%和11%,ROM及NZ和正常标本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4、C5两个椎体斜形切除后,C3/4、C4/5、C5/6节段间的各向ROM均有增加,但和正常相比,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但C3~C6整体屈伸ROM增加28.5%,侧弯ROM增加32.4%,旋转ROM增加34.8%,和正常及C4单椎体斜形切除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3~C6节段间NZ的变化,和正常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C4单椎体斜型切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颈椎单椎体斜形切除术,并不改变生理载荷下颈椎各个方向的稳定性,而C4、C5两个节段椎体斜形切除后,C3~C6整体屈伸、侧弯和旋转活动度均增加,稳定性降低。
刘世敬袁国栋余正红赵卫东钟世镇
关键词:颈椎不稳生物力学
颈椎前路减压术中椎体切除安全边界确定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通过CT扫描,评价术中X线造影技术在确定颈椎前路安全减压范围时的应用价值和精确度。[方法]5具新鲜人C3-T1标本,行C4~6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减压槽内注入欧乃哌克,拍摄正位X线片,测量造影剂边缘距双侧钩椎关节连线的距离;然后CT扫描,测量减压槽骨性边缘距双侧横突孔内侧壁的实际距离。[结果]造影剂距钩椎关节连线的平均距离左侧4.7mm,右侧4.2mm,CT扫描显示减压边缘距横突孔内侧壁的平均距离左侧为6.1mm,右侧5.9mm,X线造影所测得的距离均小于CT所测得的实际距离。[结论]减压术中X线造影技术通过测量造影剂边缘距钩椎关节连线的距离,可安全估计减压槽边缘和横突孔内椎动脉的实际距离,为颈椎前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时安全减压范围的确定提供可靠方法。
刘世敬袁国栋张景僚余正红赵卫东钟世镇
关键词:椎动脉损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
胸腰段椎骨骨折导致脊髓压迫性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2007年
目的观察胸腰段椎骨骨折导致脊髓压迫性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伤后4h~1w、影像学检查提示脊髓受压的76例患者,采用手术减压、纠正压缩畸形、植骨固定等治疗,并随访疗效。结果76例手术后均获随访,其中74例(93%)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且神经功能恢复与手术时机有关,与内固定方式无明显相关。患者神经功能在术后半年内恢复最快,半年~1年仍有恢复,超过1年则极少再继续恢复。结论对于胸腰段椎骨骨折导致的脊髓压迫性损伤,手术减压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神经功能,脊柱内固定可以达到稳定骨折、防止术后脊柱不稳造成的继发性脊髓损伤。
宋涛袁国栋徐琦
关键词:骨折脊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