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斌
- 作品数:9 被引量:102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从追求宏大理论到走进学校日常生活——对教育学科学化进程的一种系谱学描述被引量:32
- 2003年
- 福柯的系谱学对权力/知识的分析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与书写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学实践领域也受其冲击而发生了话语的转换。如果我们从系谱学的角度来反思教育学寻求学科化的历史进程,就会扩大对学科这一概念的理解:作为权力/知识实践方式的学科制度不仅是科学化的标志,也是控制现代生活的策略与技术。因此,对作为一门学科形式存在的教育学知识的寻求未必是适当的或必要的。目前,我们似乎更应该走进学校日常生活,由此迈向具体的教育实践。这或许是教育学走出迷茫之路的一条可能的途径。
- 谭斌
- 关键词:系谱学福柯教育学
- 再论学生的需要——兼作对现阶段合理对待学生需要的建议被引量:27
- 2006年
- “学生的需要”是一种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的社会建构,基本方向就是将孩子自发的“我想要”纳入到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轨道。在教育过程中,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自由和控制的辩证法来表达。我们应在正确处理这对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合理表述以及合理建构“学生的需要”。
- 谭斌
- 关键词:教育学社会建构
- 论学生的需要——兼与张华《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演讲的商榷被引量:37
- 2005年
-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广泛展开,“学生的需要”这个口号被用来作为许多教育改革活动的依据甚至“旗号”。本文就此概念进行了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指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伦理性,并不能简化为其主观的“我想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时代中国教育理论对“学生需要”的建构过程和建构逻辑。最后,本文将“学生的需要”与“生活世界”、“学生的经验”等概念作了必要的区分,并简要梳理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 谭斌
- “彼得·潘写作”视野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我们如何创作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如何塑造我们的儿童被引量:7
- 2010年
- 儿童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过教育儿童、为儿童树立榜样的角色。另一方面,通过儿童文学这个平台,我们关于儿童的知识被不断地建构。社会化话语是这个建构过程得以合法化的根据。然而,这一话语中所隐含的独断性却否认和遮蔽了儿童是作为一种异文化的存在。"彼得.潘写作"视野对成长、成熟、社会化、教育等既有观念的社会学反思,提醒我们应该重新看待儿童的生活与教育。
- 骆蕾谭斌
-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教育
- 体验死亡:儿童道德感的发生——兼作对当前学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 问题是道德实践及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对存在之本质的思考直接指向人们对死亡的体验。 “面死而生”是道德实践及道德教育的形而上基础。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应该以儿童对存在的思考、也就是对死亡的体验为出发点。成人对死亡的体验构成...
- 谭斌
- 关键词:道德教育现象学
- 生活体验研究:论“面死而生”的道德教育意蕴被引量:1
- 2010年
- 存在问题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对存在之本质的思考直接指向个体对死亡的体验,道德教育应该以儿童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为出发点。一方面,儿童对死亡的体验引导着儿童自身道德感的形成,这是道德教育的形而上基础;另一方面,成人对死亡的体验构成了成人对儿童的责任感,这是道德教育在存在论意义上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各种死亡话语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和分析,呈现"面死而生"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蕴,尝试寻找一种以生活体验研究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 谭斌
- 关键词:生活体验研究道德教育
- 教育系统中的权力关系与教育松绑
- 2009年
- 教育系统中的权力关系主要由国家与教育,学校与家庭、社区,行政管理与教师专业自治之间的矛盾构成。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维权力空间中,国家行政权一直处于上位,严格控制着教育体制的各个环节。教育松绑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力关系,实现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即国家将一部分教育决策权转移给地方行政和学校,从而改变国家统一决策的状况,使教育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服务。学校本位经营是以学校为基点解除政府对教育不必要的管制,是教育松绑的出发点。在教育松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以免加大社会的不平等。
- 谭斌郭楠
- 关键词:教育系统权力关系学校管理
- 看上去很美——从“另类儿童”的“小红花情结”反思儿童教育被引量:5
- 2009年
- 儿童作为一种悖论式的存在,一方面寄托着成人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以"小红花"为标志的对其天性的规训。这一悖论通过文学艺术中"另类儿童"的"小红花情结"得以显现。论文从描述影视文本中"另类儿童"的教育经历入手,反思以"小红花"为代表的制度化教育对儿童天性的规训,揭示教育在"天性与规训"之间的矛盾。论文受现象学教育学的启发,提出要尊重"儿童的秘密",在敬畏、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给予其一种"恰当的教育关心",将儿童基于天性的成熟和发展合理地纳入到社会需要的轨道中。
- 游韵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