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朝涌 作品数:49 被引量:185 H指数:7 供职机构: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3D打印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在骨外科临床本科实习生中的教学应用 2024年 探究3D打印技术联合PBL教学模式在骨外科临床本科实习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骨外科临床实习的本科生60例,经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给予传统教学)与观察组(给予联合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教学效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 联合教学模式在该科临床本科实习生中教学效果显著,不仅可提高临床实践、自主学习能力,还可提升自我能力,且教学模式在带教中获取了高度满意值,适用推广。 陈椿荣 张静 伍志海 贝朝涌关键词:PBL 骨外科 实习生 自我能力 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2008年 踝关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损伤机制复杂,多合并韧带损伤及关节脱位。现就踝关节骨折的解剖、生理特点、分型、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对踝关节骨折应全面、综合处理,以恢复踝关节解剖结构及其稳定性,并注意软组织的修复及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固定,必要时行踝关节融合或置换术。 贝朝涌 林卓锋 杨志关键词:踝关节 骨折 BMP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4年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多种生长因子参与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关键的骨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徐威 粟谋 贝朝涌 蒋林彬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折 成骨 骨组织工程 影响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4年 自从意大利科学家Levi-Montalcini等[1]于1951年首先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来对其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明确了NGF在神经系统中调节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元生长、发育、分化过程并维持其正常存活有突出的正性作用[2]。伴随着分子生物医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NGF及其受体的作用进一步被阐明,已普遍认识到NGF在复杂的疾病损伤修复机制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少学者研究结果证实,NGF对骨折愈合和神经损伤的修复有明显影响,1990年Frenkel等[3]首次报道鸡胚的软骨和骨细胞内有NGF。张贵春等[4]研究证实了 NGF能促进肌肉和骨的修复。提高内源性 NGF的表达可以促进机体损伤后细胞的修复,本文就NGF生物学性质及影响 NGF基因表达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粟谋 徐威 蒋林彬 贝朝涌关键词:基因表达 骨折愈合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损伤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2009年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1月-2007年5月,收治9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50例,女42例,年龄20~77岁,平均46.7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8例,高处坠落伤26例,压砸伤12例,摔伤6例。骨折根据Müller分型:A型29例,B型12例,C型51例。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21例,Ⅱ级39例,Ⅲ级24例,Ⅳ级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h~24d,平均7d。内固定采用解剖钢板43例,逆行交锁髓内钉37例,骨螺钉、螺栓、克氏钉12例。术后膝关节功能采用HSS评分标准评定,并对年龄、性别、术前ASA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治疗方式、复位质量、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是否行CPM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10个因素对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88例切口Ⅰ期愈合;术后1周4例切口感染,给予清创换药后愈合。9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32个月,平均23.1个月。骨折于术后3~7个月获临床愈合。术后出现伸膝装置粘连、活动度<80°29例,创伤性关节炎25例,骨折移位6例,膝轻度内翻或外翻7例,固定物松动6例。膝关节功能按照HSS评分:优52例,良15例,可10例,差15例,优良率为72.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ASA分级、骨折分型、复位质量、是否行CPM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6个因素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分型、复位质量、是否行CPM功能锻炼、年龄4个因素是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结论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年龄、术前ASA分级、骨折分型、复位质量、是否行CPM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因素均可明显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术前调整患者的身体状态,使骨折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术后早期主动、被动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以便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功� 贝朝涌 王锐英 唐际存 李强关键词:股骨远端骨折 膝关节 脱钙骨基质与慢病毒介导沉默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 被引量:4 2021年 背景: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在骨组织中具有促进和抑制骨形成的双向作用,P75NTR过表达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矿化作用。P75NTR可抑制纤维蛋白的降解和骨折周围新生血管的生成导致骨折不愈合,其抑制骨组织修复与其介导凋亡通道有关。目的:研究沉默P75NTR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以及种植于脱钙骨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复合体的体内异位成骨能力。方法:慢病毒介导沉默P75NTR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检测荧光蛋白表达和P75NTR蛋白表达;转染两三天后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成骨诱导分化培养7 d和14 d,酶标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慢病毒介导沉默P75NTR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培养,光学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脱钙骨基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情况,进一步成骨诱导分化培养7 d,将组织工程骨复合体移植大鼠双侧背部皮下4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慢病毒介导沉默P75NTR转染率可达70%左右,P75NTR目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未转染组和阴性病毒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与未转染组和阴性病毒对照组比较,沉默P75NTR转染组第5,6天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未转染组和阴性病毒对照组比较,沉默P75NTR转染组成骨诱导第7,14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P<0.05);③沉默P75NTR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可以形成良好黏附,该组织工程骨复合体在皮下异位成骨能力显著增强;④结果表明,慢病毒介导沉默P7NTR转染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于脱钙骨基质可制作成良好的骨组织工程骨复合体,该组织工程骨复合体具有一定的异位成骨作用,为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提供重要的理论基 陈俊毅 王宁 彭称飞 朱伦井 段江涛 王烨 贝朝涌关键词:慢病毒 肩胛骨骨折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4 2008年 肩胛骨骨折较少见。随着对骨折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内固定材料的发展,目前的新观点认为采用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可以减少保守治疗所引起的肩关节外展疼痛及无力等并发症的发生。 林卓锋 贝朝涌 杨志关键词:肩胛骨 骨折 双基因转染BMSCs诱导成骨的研究进展 2014年 目的对双基因转染BMSCs诱导成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有关双基因转染BMSCs诱导成骨的文献,并对BMSCs的特点、双基因转染BMSCs协同诱导成骨的效果及优势、双基因转染BMSCs的应用前景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双基因转染BMSCs诱导成骨效果远优于单基因转染,且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活性也显著增强,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实验也获得良好效果。结论双基因转染BMSCs诱导成骨可弥补单基因转染的不足,在骨科领域研究中具有较大发展前景。 陈宁 贝朝涌 蒋林彬 粟谋 徐威关键词:BMSCS 诱导成骨 双基因pCDNA3.1-NGF-IRES-BMP2真核质粒转染大鼠BMSCs诱导成骨的研究 目的 研究双基因NGF 与BMP2 转染大鼠BMSCs并诱导BMSCs 成骨分化后表达情况.方法 将第三代大鼠BMSCs,分为五组,单基因pCDNA3.1-NGF 转染组(A 组),单基因pCDNA3.1-BMP2 转染... 贝朝涌关键词:BMSCS 转染 NGF BMP2 诱导成骨 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种腰椎融合方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 2024年 背景:国内外近年来广泛使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行椎间融合,但其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仍较少,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是否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腰椎融合术式有待进一步论证。目的:对比单侧双通道内镜腰椎椎间融合(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LIF)与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更高效的腰椎融合术式。方法:纳入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行UBE-LIF的患者35例,行MIS-TLIF的患者286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消除混杂因素,选取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节段4个协变量进行1∶1(卡钳值为0.01)匹配,匹配后两组各29例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中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丢失量、住院时间;采用目测类比和功能障碍指数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价;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两组疗效的优良率,采用Lenke腰椎骨性融合动态X射线片评估两组的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在手术时间上MIS-TLIF组短于UBE-LIF组(P<0.05),MIS-TLIF组术中血红蛋白丢失量高于UBE-LIF组、住院时间长于UBE-LIF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腰痛目测类比评分、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相较于术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除了术后1个月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在以上各时间节点随访两组腰痛、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③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疗效评定结果显示,UBE-LIF组优良率为93%(27/29);MIS-TLIF组优良率为90%(26/29),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Lenke腰椎骨性融合动态X射线片评� 万健 王宁 贝朝涌 陈远明 王洪岗关键词:经椎间孔入路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