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瑞芬太尼
  • 3篇瑞芬太尼复合...
  • 3篇芬太尼
  • 3篇芬太尼复合
  • 3篇芬太尼复合丙...
  • 3篇复合丙泊酚
  • 3篇靶控
  • 3篇靶控输注
  • 3篇丙泊酚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静脉
  • 2篇静脉靶控输注
  • 2篇脊柱
  • 2篇脊柱手术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右美沙芬
  • 1篇再灌注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贾晓鹏
  • 4篇郝建华
  • 4篇郭正纲
  • 3篇祈喆
  • 1篇吕续磊
  • 1篇靳恒
  • 1篇苏小军

传媒

  • 1篇北京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右美托咪定在左半肝切除术中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在左半肝切除术中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60例行左半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以1μg/(kg·h)的速度静脉泵入10 min,然后以0.5μg/(kg·h)的速度静脉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予以同等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肝门阻断前(T0)、肝门开放后(T1)、关腹前(T2)和术后第1天(T3)检测患者的肝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243.6±59.1)min,肝门阻断时间(24.7±10.3)min。肝门阻断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较阻断前逐渐上升,SOD逐渐下降(P均<0.05)。术后第1天实验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均低于对照组[ALT:(114.5±32.8)U/L vs(189.2±57.3)U/L;AST:(98.5±35.4)U/L vs(168.8±45.3)U/L;ALP:(206.5±78.3)U/L vs(297.7±116.4)U/L;TB:(20.8±6.2)μmol/L vs(24.9±8.3)μmol/L;P均<0.05];实验组细胞因子指标IL-6和MDA分别为(176.5±28.7)pg/ml和(8.6±3.3)n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276.5±74.2)pg/ml和(15.4±5.3)nmol/L(P均<0.05);实验组IL-10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别为(15.8±3.1)pg/ml和(37.6±10.1)U/ml,均高于对照组的(9.2±3.4)pg/ml和(24.9±7.8)U/ml(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减少氧自由基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丁海涛刘紫琪贾晓鹏郝建华
关键词:肝切除缺血再灌注损伤麻醉
右美沙芬用于80例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右美沙芬用于80例胆囊切除术的超前镇痛作用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8月-2011年11月我院接收并确诊的80例ASAI~II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按患者意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麻醉诱导前30min肌注右美沙芬20mg;对照组40例,麻醉诱导前30min肌注等量生理盐水。术中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值、心率、平均动脉压等;术后统计术中(除麻醉诱导外)镇痛药的用量,并对患者伤口疼痛进行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术中镇痛药(除麻醉诱导外)用量大于治疗组,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伤口无痛者治疗组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美沙芬对于胆囊切除术有超前镇痛的作用,麻醉诱导前30min肌注20mg,不仅可以减少术中镇痛药的用量,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减轻了术后患者伤口的疼痛。
郭正纲苏小军靳恒贾晓鹏
关键词:右美沙芬胆囊切除术超前镇痛
80例利多卡因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脊柱手术患者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麻醉下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骨科脊柱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和利多卡因治疗组(n=40)。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诱导和维持,给予利多卡因(33.0μg.kg-1.min-1,利多卡因治疗组)或等量的生理盐水(盐水对照组)。分别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平均效应室浓度(Ce)和丙泊酚平均血浆浓度(Cp)以及各临床指标。结果与盐水对照组患者相比,利多卡因治疗组患者围麻醉期在较低的丙泊酚平均血浆浓度下即可维持稳定的麻醉深度;并在较低的瑞芬太尼平均效应室浓度下即可维持满意的镇痛(P<0.01);利多卡因治疗组在术后恢复室(PACU)以及术后2、6h的时间点其视觉模拟评分(VAS)有明显降低(P<0.01);舒芬太尼用量也有明显减少(术后6h内)(P<0.01);利多卡因在血浆浓度不低于(0.45±0.09)μg/mL时具有镇痛效应。结论利多卡因能显著减少舒芬太尼用量;术后疼痛以及靶控输注麻醉下的丙泊酚用量。
郭正纲郝建华吕续磊贾晓鹏祈喆
关键词:利多卡因丙泊酚瑞芬太尼脊柱手术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重度烧伤患者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深度的观察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评价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TCI)重度烧伤患者麻醉深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重度烧伤择期(〈1周)行焦痂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18~65岁,ASAⅡ-Ⅲ级,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31%~50%或三度烧伤面积11%~20%,随机分为BIS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两组均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诱导和维持,分别记录患者入室,意识消失,插管后2min,手术前,手术开始后2、15、30min,术毕,呼之睁眼和Aldrete评分9分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术中各时间点药物靶浓度,记录患者从停药至呼之睁眼、Aldrete评分达9分的时间。结果 A组与B组比较,患者麻醉维持过程中的瑞芬太尼靶浓度(2.12±0.35ng/mlvs 2.50±0.21ng/ml)和丙泊酚靶浓度(2.54±0.22μg/ml vs 2.86±0.31μg/ml)均明显降低(P〈0.01);A组患者在停药后呼之睁眼(7.90±0.58min vs 8.35±0.66min)、Aldrete评分9分的时间(9.15±0.69min vs 11.13±0.96min)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从意识消失起,除插管后2min时点,其余术中各时点的MAP均较入室时的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各时点的HR也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 BIS用于重度烧伤患者围术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恢复清醒时间。
郭正纲郝建华贾晓鹏祈喆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烧伤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在老年患者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应用于老年脊柱手术患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80例行脊柱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非老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每组40例。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诱导和维持,分别记录各时间点药物靶浓度及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记录患者从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拔管、Aldrete评分达9分的时间。结果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在较低的瑞芬太尼(2.5ng/mlvs.4ng/ml)和丙泊酚[(2.88±0.22)μg/mlvs.(3.05±0.32)μg/ml]靶浓度下即可意识消失,维持过程中瑞芬太尼[(1.45±0.18)ng/mlvs.(2.50±0.21)ng/ml]和丙泊酚[(1.68±0.23)μg/mlvs.(2.66±0.31)μg/ml]靶浓度也明显降低(P<0.01)。老年组患者在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7.77±0.54)minvs.(7.39±0.61)min]、呼之睁眼[(8.35±0.66)minvs.(7.90±0.58)min]、拔管[(9.30±0.97)minvs.(8.49±0.64)min]、Aldrete达9分[(11.13±0.96)minvs.(9.15±0.69)min]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两组患者从意识消失时点起,除插管后2min时点,各时点的MAP均较基础值有明显降低(P<0.05);各时点的心率也较基础值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根据年龄因素个体化调整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维持麻醉深度稳定并减少药物蓄积带来的苏醒延长。
郭正纲郝建华贾晓鹏祈喆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