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神经病
  • 2篇小纤维
  • 2篇小纤维神经病
  • 2篇肌萎缩
  • 2篇病因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特点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神经根...
  • 1篇形态学
  • 1篇炎性
  • 1篇炎性脱髓鞘
  • 1篇炎性脱髓鞘性
  • 1篇腰骶
  • 1篇腰骶丛
  • 1篇影像
  • 1篇震颤
  • 1篇上肢
  • 1篇上肢远端肌萎...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赵彦胤
  • 2篇乔凯
  • 2篇丁正同
  • 1篇陈向军
  • 1篇林洁
  • 1篇王毅
  • 1篇朱莹
  • 1篇刘含秋
  • 1篇刘珏
  • 1篇熊淑华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实用疼痛学杂...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0
  • 3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分裂性手内肌萎缩和年龄的关系
2010年
目的:观察分裂性手内肌萎缩(分裂手)现象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203例健康受试者的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进行测定,将受试者按年龄段分成3组,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形相关的方法对两者的比值、差值和年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CMAP波幅比(拇短展肌/小指展肌)和CMAP波幅差(拇短展肌-小指展肌)降低。结论:分裂手现象出现于正常老年人。
朱莹赵彦胤乔凯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和电生理检测结果,探讨该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分析77例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F波潜伏期及响应率,并分析针极肌电图中上肢肌受累情况.结果 在77例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中,男74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17.7±2.6)岁,平均病程(28.2±25.7)个月;57例患者以单侧上肢受累为主诉.尺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最多见;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响应率降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均在正常范围内.针极肌电图表现为慢性神经源性改变为主,部分呈活动性改变.其中仅10例发现单侧上肢肌异常,67例均表现为双上肢肌损害.77例患者均有颈7~胸1节段的神经源性损害,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5、6节段损害表现.无一例见颈1~颈4及其他节段支配肌的神经源性改变.结论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神经传导检查突出表现为尺神经CMAP波幅降低,尺神经和正中神经F波响应率降低.针极肌电图表现为双侧颈7、8与胸1节段支配肌呈慢性神经源性损害,可伴有颈5、6节段支配肌受累.
林洁赵彦胤乔凯
关键词:肌萎缩上肢肌电描记术F波
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09年
特发性震颤(ET)的病因可能包括环境和遗传因素。血中哈尔碱和铅浓度的增高可能和ET发病有关。遗传具有异质性,目前已经发现有3个基因位点可能与其发病有关,GABA转运体1型(GABA transporter subtype 1,GAT1)可能为另一个候选基因。除震颤外,ET患者还可有小脑体征、执行功能受损和痴呆等表现。目前有一些新的辅助检查手段帮助鉴别ET,尤其是与早期帕金森病震颤相鉴别。一些新的药物也被证实有效。
赵彦胤丁正同
关键词:特发性震颤病因
腰骶丛MRI形态学成像在诊断CIDP患者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索CIDP患者MRI的腰骶丛神经形态学变化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3.0T MR对16名CIDP患者及2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骶椎常规MRI扫描,以及FS 3D MERGE、STIR序列扫描。通过腰骶丛神经冠状位MIP图像,分别测量腰4~骶2双侧神经的直径。健康对照组及CIDP组所测神经根粗细值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ROC曲线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L4神经根直径4.07±0.70mm,L5神经根直径4.6±0.88mm,S1神经根直径4.35±0.50mm。CIDP组L4神经根直径5.06±1.38mm,L5神经根直径6.1±1.02mm,S1神经根直径5.58±1.40mm。两组L4、L5及S1神经根直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临界值为4.47mm,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8.3%和81.0%。结论:MRI腰骶丛神经根成像对CIDP患者神经根形态学改变具有诊断意义,4.47mm可以作为诊断CIDP患者腰骶丛神经增粗的临界值。
李冲杨杨朱恂赵彦胤刘含秋
关键词:神经影像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腰骶丛
汉化版PD-Q量表在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临床价值初探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汉化版PD—Q量表在带状疱疹患者中评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选取2013至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和皮肤科首诊的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患者73例,以临床诊断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NP)和非神经病理性疼痛两组,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汉化版PD—Q量表评分,同时评定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与Pittsburgh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来研究患者情绪及睡眠情况。然后将PD—Q评分与临床诊断比较,探讨PD—Q量表用于ZAP中的诊断准确性,并分析入选患者发生NP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汉化版PD—Q量表用于ZAP患者中能区别NP的能力为中等(AUC为0.845),建议采用13分作为PD—Q量表用于ZAP患者中筛选NP的截点分,敏感性可达82.5%,减少对NP的漏诊,增加NP的治疗率。PHN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发生NP的危险因素与PD—Q评分以及病程显著相关,两者各自的危险度分别为1.30和2.02,说明PD—Q评分增高、病程越长,ZAP患者发生NP的机会就越高。PD—Q量表适用于PHN4种亚型,各亚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激惹型得分较麻痹型和非激惹型高,说明PD—Q量表对激惹型患者的识别以及个性化治疗的选择具有提示意义。结论汉化版PD—Q量表适用于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对识别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亚型有帮助。
赵彦胤熊淑华张毅韬刘珏王毅陈向军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
小纤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2009年
小纤维神经病是一种很常见的周围神经病,通常表现为神经痛和(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尽管病因不清楚,但主要的病因包括糖尿病前期状态和免疫介导的疾病等,其中以糖尿病性最为常见。由于在一般的临床体格检查和常规电生理中没有异常表现,所以诊断较困难。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有定量感觉测定、定量发汗轴索反射测定及皮肤活检躯体表皮内的神经纤维定量检查等,其中皮肤活检被认为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
赵彦胤丁正同
关键词:小纤维神经病发病因素
定量感觉测试及其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定量感觉测定(QuantitativeSensoryTest,QST)检查的特点以及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esPolyneuropathy,DPN)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了2008年11月到20...
赵彦胤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小纤维神经病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