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刚 作品数:16 被引量:92 H指数:6 供职机构: 绵阳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机械工程 更多>>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4450例分析 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总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4450例。采用三孔法操作,阑尾系膜单极电凝,体外打结结扎阑尾根部,简易标本袋取出阑尾。结果 4413例成功完成LA,37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8~190分钟,平均(56.00±15.50)分钟;术中出血2~35 ml,平均(10.0±5.5)ml;术后住院1~12天,平均4.2天。术后切口感染10例,术后肠梗阻及术中肠道损伤各1例,无术后肠漏、残端瘘、腹腔脓肿、切口疝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LA治疗阑尾炎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轻,术后住院时间短,康复快,并发症少。 钟春林 刘文 向荣超 邓志刚 赵平武关键词:阑尾炎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前、术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前、术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5例胃肠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治疗前后胃肠道穿孔的MSCT表现。结果45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道穿孔的病例中,经MSCT诊断出44例,诊断符合率为97.78%。44例显示不同程度的腹腔游离气体主要分布区域:前腹壁下12例,肝肾间隙8例,小网膜囊7例,肝门10例,肠系膜间7例。胃肠道穿孔伴随征象:12例胃肠穿孔处周围局限性积液,5例穿孔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并见渗出或脓肿,8例胃肠壁局部增厚,5例胃肠道局部损伤,6例小网膜囊积液及积气,8例弥漫性腹膜炎。结论MSCT检查可有效显示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特点,术前MSCT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术后可有评估患者手术效果。 尚建英 邓志刚关键词:多层螺旋CT 胃肠道穿孔 游离气体 流程再造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外科防控中的应用——以四川某地级市某三甲医院为例 被引量:7 2020年 截至2020年2月,四川省一代输入型病例已几乎筛查完毕,但是无湖北武汉旅居史的二代感染病例量逐渐增加。作为一所各类资源并不丰富的地级市医院的外科系统,如何在积极支援武汉的同时做好自身院内感染的防控,避免手术室和外科病人以及医务人员的感染,成为管理者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家卫健委出台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诊治指南规范,运用流程再造的理念,总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外科防控体系的构建方法和应急管理的措施,以供基层医院参考。 尚建英 王东 何梅 石波 邓志刚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外科系统 应急管理 绞窄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时机选择与手术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研究绞窄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时机选择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肠梗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分为绞窄性肠梗阻组(78例)和单纯性肠梗阻组(92例),分析早期诊断指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体温高(OR=2.948,95%CI 1.878-4.232)、心率快(OR=3.485,95%CI 2.482-4.785)、腹痛持续时间长(OR=2.452,95%CI 1.285-3.523)、腹膜刺激征(OR=7.875,95%CI 6.447-9.457)、C反应蛋白(OR=3.445,95%CI 2.270-4.795)、白细胞介素1(OR=11.477,95%CI 9.587-13.237)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OR=9.423,95%CI 7.849-10.899)、腹部手术史(OR=13.594,95%CI 3.104-5.423)是绞窄性肠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单纯性肠梗阻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卧床时间显著低于绞窄性肠梗阻患者[(1.9±0.4)d比(3.4±0.7)d,(4.8±0.8)d比(7.4±1.1)d,P〈0.05]。单纯性肠梗阻患者术后1 d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为(2.8±0.5)分、术后3 d NRS疼痛评分(1.9±0.3)分、术后5 d NRS疼痛评分(1.2±0.2)分,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术后1 d NRS评分(4.8±0.7)分、术后3 d NRS疼痛评分(4.1±0.6)分、术后5 d NRS疼痛评分(2.7±0.5)分,单纯性肠梗阻患者与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治疗前后与处理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腹膜刺激征、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可作为判断和预测绞窄性肠梗阻的可靠指标,指导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改善患者预后。 向春华 智星 邓志刚关键词:绞窄性肠梗阻 急腹症 手术时机 肥胖胃癌患者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肥胖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D2根治全胃切除术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9月为164例肥胖患者(BMI≥25 kg/m2)行胃癌D2根治并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开腹组49例,腔镜组11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与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量、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270.2±73.5)min vs.(240.4±53.2)min],术中出血量较少[(90.0±38.2)ml vs.(206.4±50.5)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早[(2.8±1.3)d vs.(3.4±1.5)d],进食流质时间较早[(3.5±1.4)d vs.(4.3±1.7)d],下床活动时间较早[(3.0±1.8)d vs.(4.7±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淋巴结清扫数量[(21.2±4.2)vs.(23.2±9.7)]、并发症发生率(17.4%vs.20.4%)、术后住院时间[(10.5±9.5)d vs.(12.3±3.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胃癌患者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手术时间较长,但术后恢复较快,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赵平武 鲍峰 邓志刚关键词:胃切除术 肥胖 腹腔镜检查 体质指数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43例和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传统开腹组)4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严重并发症2组无显著性差异,常规并发症腹腔镜组显著低于传统开腹组;腹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更早,肠功能恢复时间更短,疼痛指数更低。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具有与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同样的安全性,并能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应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向荣超 赵平武 向春华 邓志刚 鲍峰关键词:右半结肠癌 腹腔镜 开腹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总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在基层医院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为3021例阑尾炎患者行LA的临床资料,总结阑尾残端及系膜的处理方法。结果3021例患者中,成功实行LA 2996例,手术时间25~120min,平均55min,术中出血2~15ml。住院时间1~10d,平均4d,切口感染5例,均为中转开腹患者,无术后肠粘连及肠梗阻患者,无阑尾残端瘘及肠漏患者。结论 LA安全可靠,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鲍峰 邓志刚 赵平武关键词:腹腔镜 阑尾炎 经内环补片单点固定法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索经内环补片单点固定法在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中可行性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115例行经内环补片单点固定法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病人临床资料,统计该组病人手术时间、术后使用镇痛药例数、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除1例病人中转开放手术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8 min(36~70 min),术中出血0~20 ml,术后排气时间为(12.3±4.0)h,下床活动时间为(18.0±3.8)h,平均住院时间2.8 d。术后12例出现并发症(10.6%),其中慢性疼痛2例(1.7%)、阴囊积液3例(2.6%)、术后尿潴留4例(3.4%)、皮下血肿1例(0.8%)、局部异物感2例(1.7%),随访12~55个月,无复发。结论经内环补片单点固定法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可行,操作简单,经济实用,适合临床应用。 钟春林 赵平武 王大川 刘文 于颖娟 邓志刚关键词:单点 腹腔镜手术与氧化应激 被引量:19 2012年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诸多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相对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OS水平究竟如何变化?是否可预防?目前尚无一致结论。现就腹腔镜手术与氧化应激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邓志刚 赵平武 王东关键词:氧化应激 腹腔镜检查 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12月为153例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的临床资料,59例患者术前1 d肠镜下于肿瘤周围注射纳米碳(观察组),94例患者直接手术(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大体标本情况及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标本长度较短[(17.8±5.3)cm vs.(19.7±4.2)cm,P=0.020],近切缘距肿瘤距离较短[(7.3±3.7)cm vs.(8.6±3.3)cm,P=0.028)],远切缘距肿瘤距离较短[(4.7±1.8)cm vs.(5.7±2.6)cm,P=0.014)],淋巴结检出数量较多[(16.9±6.5)vs.(11.2±5.9),P<0.001],淋巴结<12枚比例较低(13.6%vs.59.6%,P<0.001)。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有助于指导合理选择手术切除范围,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鲍峰 李国强 邓志刚 向春华 向荣超 智星 刘文 柳万忠 龙煊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淋巴转移 纳米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