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相关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毒性
  • 1篇血压
  • 1篇依达拉奉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脑炎
  • 1篇硬化斑块
  • 1篇脂蛋白
  • 1篇脂蛋白相关磷...
  • 1篇脂蛋白相关磷...
  • 1篇脂酶
  • 1篇治疗脑梗死

机构

  • 3篇海安县人民医...
  • 1篇南通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郜俊峰
  • 1篇吴兆华
  • 1篇秦延昆
  • 1篇曹建
  • 1篇曹建
  • 1篇黄晓勇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五聚素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清五聚素3(PTX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11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55例健康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分析不同颈部斑块特征及狭窄程度患者的Lp-PLA2、PTX3及MMP9水平差异。结果病例组患者的Lp-PLA2、PTX3及MMP9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443、9.293、18.339,P <0.05);不稳定型斑块的病例组患者的Lp-PLA2、PTX3及MMP9测定值均高于稳定型斑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05、5.364、11.707,P <0.05);轻度、中度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的Lp-PLA2、PTX3及MMP9测定值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38、16.854、20.641,P <0.05);脑梗死患者的Lp-PLA2、PTX3及MMP9测定值与患者IMT测定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581、0.556、0.602,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Lp-PLA2、PTX3及MMP9水平较健康人群升高,且与颈动脉斑块特征及狭窄程度有关。
郜俊峰曹建秦延昆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基质金属蛋白酶9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
流行性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了解江苏省海安地区流行性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特点。方法选取58例本院收治的流行性病毒性脑炎患者,采集血液,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脑炎病毒(JEV)IgM抗体。对JEV IgM阴性病例的标本进行其他病毒的检测,包括肠道病毒(EV)、EB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HSV)、腮腺炎病毒(MuV)以及巨细胞病毒(CMV)。结果从58例患者中检出乙脑病毒IgM阳性病例1例,阳性率为1.72%;其余57例患者的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38例(66.67%),其中EV 17例(44.74%),HSV 10例(26.31%),MuV及EBV各4例(各占10.53%),CMV 3例(7.89%)。结论江苏省海安地区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E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乙型脑炎病毒(JEV)已不再是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
曹建吴兆华黄晓勇郜俊峰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原学
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52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经头颅MRI或CT确诊的急性脑梗死的患者96例,根据治疗时段和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治疗,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4.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郜俊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疏血通依达拉奉老年患者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甘露醇不同剂量在降颅压中应用比较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甘露醇不同剂量对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对照组给予速尿20mg一次静脉注射,6h后改为常规剂量甘露醇250ml治疗。观察组发病后24h内接受半常规剂量125ml甘露醇治疗,每日6~12h一次静脉滴注。均在发病48h后复查头颅CT。结果 1)发病48h后复查头颅CT,出血量对照组(27.3±7.2)ml,观察组出血量(26.6±6.8)ml。神经功能评分:对照组(30.3±3.8),观察组(30.2±3.7)。出血量和神经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周后两组疗效评估,对照组好转率为86.4%,观察组好转率为85.1%,两组好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甘露醇使用半常规剂量也能达到同样效果,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甘露醇使用剂量。
郜俊峰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甘露醇速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