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文 作品数:7 被引量:18 H指数:3 供职机构: 枣庄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化学工程 更多>>
梭菌MH18菌株诱导碳酸盐矿物的形成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细菌作用下碳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有助于了解微生物成矿的机理。【方法】在LagoaVermelha培养基中(Mg/Ca为6:1)对一株分离自土壤样品的梭菌MH18菌株进行了为期35天的碳酸盐矿物培养实验,同时还完成了一组无菌对照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沉淀物的矿物成分进行了测定,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沉淀物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MH18菌株在Lagoa Vermelha培养基中诱导形成了以高镁方解石为主的碳酸盐矿物;这些矿物起初具有哑铃状的外形,后来发展为球状;无菌对照实验中出现少量沉淀物,但X-射线衍射技术图谱显示它们是非晶态物质。【结论】MH18菌株具有促进碳酸盐矿物结晶的功能;碳酸盐矿物的特殊形态(哑铃状和球状)可能与细菌形态存在着某种成因上的联系。 郭文文 马恒 李福春 王金平 苏宁关键词:梭菌 碳酸盐矿物 球状 赖氨酸芽孢杆菌GW-2菌株诱导碳酸盐矿物的形成 被引量:2 2019年 为研究细菌促进碳酸盐矿物形成的机理,在B4培养基中对一株分离自土壤的赖氨酸芽孢杆菌GW-2菌株进行了为期40 d的培养实验,同时完成了一组加灭活菌的对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培养液中的细菌数量、pH、Ca^(2+)浓度、沉淀物重量等进行测定.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对矿物种类进行测定,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对矿物形态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1)GW-2菌株具有促进碳酸盐矿物生成的能力,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沉淀物的重量逐渐增加;(2)GW-2菌株诱导下形成的矿物经历方解石→方解石+球霰石的转化;(3)矿物形态主要为由三角板片构成的碗状和由花瓣状构成的半球. 郭文文 李福春 吕杰杰关键词:方解石 三种好氧细菌诱导碳酸钙矿物的形成 被引量:12 2013年 研究微生物诱导碳酸盐矿物形成的能力对于理解碳酸盐的微生物矿化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微生物参与下碳酸钙系列矿物的形成过程既与微生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与物理化学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实验条件相同是对不同微生物矿化能力开展对比研究的前提.目前,针对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矿化能力而开展的对比研究工作还相当缺乏,相关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各研究者根据微生物类型来确定实验条件(尤其是培养基成分)进而开展实验所获得的结果.为了对比研究不同微生物在促进碳酸盐矿物形成以及对所形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本文利用从同一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三种好氧细菌-蜡状芽孢杆菌(GW-1菌株)、赖氨酸芽孢杆菌(GW-2菌株)和微杆菌(GW-3菌株)在B4培养基中、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为期40d的培养实验.测定了沉淀物重量、溶液的pH值和电导率,并利用SEM和XRD技术对矿物形态和组成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三株细菌均具有诱导碳酸盐矿物形成的能力,其能力的大小顺序为:GW-2菌株>GW-1菌株>GW-3菌株;(2)细菌死亡后的自溶过程使溶液pH值升高;(3)GW-1菌株和GW-2菌株作用下分别形成四方双锥状方解石和半球状方解石,而GW-3菌株则有利于形成球状球霰石.此外,文中还讨论了细菌促进碳酸盐矿物形成的主要过程,认为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有机氮源转化为NH+4和死亡细菌的自溶可能是导致溶液pH值升高并促进碳酸盐矿物沉淀的主要过程,细菌呼吸作用产生CO2及其后的化学过程可能是细菌将有机碳源转化为无机碳沉淀的重要途径. 李福春 郭文文关键词:蜡状芽孢杆菌 方解石 细菌促进碳酸盐矿物形成的机理研究 碳酸盐矿物的形成有可能伴随着大气CO2的固定。因而,该过程被认为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研究表明,很多细菌能够在微观尺度上改变溶液的化学性质,被动或积极地创造出CaCO3的过饱和条件。研究细菌促进碳酸盐矿物形成的机理... 郭文文关键词:碳酸盐矿物 文献传递 振荡与静置条件下细菌诱导形成的碳酸钙矿物类型与形态的对比 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探究培养方式(振荡和静置)对细菌诱导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本文在B4培养基中分别对蜡状芽孢杆菌(GW-1菌株)、赖氨酸芽孢杆菌(GW-2菌株)和微杆菌(GW-3菌株)三种细菌进行了为期40天的振荡培养实验及相应的无菌对照实验,重点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矿物成分和形态进行了测定和观察,并将观测结果与静置条件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三种细菌均具有促进碳酸盐矿物沉淀的功能,但能力有所不同,从大到小的顺序为GW-2>GW-1>GW-3;(2)在振荡和静置两种培养方式下,GW-1和GW-2菌株诱导形成的矿物均为方解石,而GW-3菌株诱导形成的矿物均为球霰石。这说明细菌种类是影响矿物相的重要因素,培养方式对矿物相无明显的影响;(3)对于GW-1和GW-2菌株,其在振荡培养条件下诱导形成的矿物形态呈现多样化,而在静置培养条件下形成的矿物形态则比较单一。对于GW-3菌株,其诱导形成的矿物均为球形,与培养方式无关。 郭文文 郭文文 李福春关键词:方解石 细菌 振荡培养 梭菌SN-1菌株参与下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合及其主要矿物成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2012年 在Mg/Ca比值为6的Lagoa Vermelha改良培养基中,对分离自青海湖湖底沉积物的梭菌(Clostridiumsp.)进行了为期100 d的碳酸盐矿物培养实验,同时还完成了一组无菌对照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矿物成分和形态进行了测定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细菌培养实验的沉淀物数量始终多于无菌对照实验;在梭菌SN-1菌株作用下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合的变化趋势是方解石→方解石+单水碳钙石→单水碳钙石+方解石→单水碳钙石,而无菌对照实验产物中矿物的演化方向是单水碳钙石+方解石→方解石+单水碳钙石;在综合分析SEM和XRD观测结果的基础上,推测哑铃状矿物可能是高镁方解石,而球状矿物可能是单水碳钙石。 王金平 李福春 郭文文 汪君 刘铭艳 王果关键词:梭菌 方解石 细菌作用下球状碳酸盐矿物形成的新途径:以柠檬酸杆菌GW-M菌株为例 2015年 为了探讨细菌作用下碳酸盐矿物的形成机理,本文对分离自土壤的一株柠檬酸杆菌GW-M菌株进行了为期165 d的培养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沉淀物的矿物成分进行了测定,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沉淀物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GW-M菌株诱导形成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单水碳钙石)具有多种形态共存并以球状为主的特点,而无菌对照实验产物中的矿物形态则比较单一。在GW-M菌株的作用下,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均可能形成球状矿物:(1)单个哑铃→两端生长→球;(2)两个交叉的哑铃→两个哑铃的两端各自生长→球;(3)三个交叉的哑铃→三个哑铃的两端各自生长→球。 郭文文 李福春 马恒 徐青龙关键词:碳酸盐矿物 哑铃形 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