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华
- 作品数:36 被引量:5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思与在的辩证展开——《庄子·天下》篇首章诠释
- 2016年
- 《庄子·天下》篇作为后序,涉及天下或道与不同致思立言者之间的关系。通常的理解总是倾向于将纷然的致思立言者视为对于道或天下的分裂与扭曲,从而力图突出天下或道自身(其自身的完整性与自在性)。实质上,《天下》篇强调的恰好是,一方面天下或道尽管为不同治方术者所扭曲与割裂,但是,天下或道却只能经由言和思才能得以敞亮;另一方面,敞亮天下或道的思与言又具有不同的层级和品次,庄子突出了在个体之处的真实独得之境的辩证过程及其对于整体的回归。两方面统一在一个世界整体之在与主体思与言的体用不二之中,世界整体之在与主体的思与言,彼此互为体用,并展开为基于主体思与言的辨证过程。
- 郭美华
- “一本”与“性善”——论戴震对孟子道德本体论的圆融与展开被引量:7
- 2013年
- 胡适曾评论说,戴震是八百年来中国思想史上与朱熹、王阳明并列的三个极重要人物之一,甚至说他是朱熹之后的第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参见胡适,第139、144页)戴震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博采六经、孔孟之言所作的思考之中,尤其对孟子思想的发展值得重视。孟子倡言性善论,为人的道德生存活动奠定了基础,戴震则抽勒出“一本论”与“性善论”来深化孟子的道德本体论,在三个方面作了富有意义的展开:其一,在道德存在论的视野下,人的道德存在与自然存在之间常相背离。如何在人的整体性生存中安顿道德和自然,孟子语焉不详。戴震则通过对孟子不甚引人注目的“一本”论的强调,突出了道德和自然基于“行事”的统一。其二,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历代主流理解都倾向于认为是先天本体自身圆满自足,本体自身之本质即善。戴震则在道德与自然“一本”于“行事”的基础上,强调道德主体经由自觉行动实现自然与必然之间的连续性展开,即继继不已之展开为善的根本所在,从而用“以善为性”取代了简单的“人之性善”。
- 郭美华
- 关键词:道德本体论孟子思想性善论自然存在圆融
- 从《易传》看传统境界哲学的形上基础
- 郭美华
- 文献传递
- 熊十力在辛亥革命后的哲学反思——以《<庸言>札记》和《心书》为中心
- 2012年
- 熊十力亲身参加辛亥革命,但之后潜心哲学思考。其最初的哲学思考主要体现在《<庸言>札记》和《心书》中,二者可以视为熊氏对于辛亥革命的哲学反思。本质上,革命要造就一个真实的世界以适合于人自身的真实存在,然而熊氏的反思表明:哲学对于革命中精神缺乏的反思,逐步引向哲学与革命的分离,以及哲思者与政治现实的分离;同时,如此分离豁显出的本质在于,革命并不造就真实本身,真实的证成是由哲学及其担当者完成的。
- 郭美华
- 关键词:熊十力辛亥革命
- 认知取向的扬弃——《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疏解被引量:4
- 2018年
- 从人自身的真实存在来理解人的本质,需要克服认知主义的错误。对于《孟子》中极为重要的"生之谓性"之辨,传统上充满了分歧。理学之朱熹,心学之牟宗三,都认为孟子否定了"生之谓性"说。心学主流与气学派都肯定"生之谓性"这个命题本身,即认为人的现实生存活动造就人的本质。"生之谓性"的本义恰好区分于"白之谓白"的理解,后者是一种基于认识论的普遍主义执取,而前者注目的则是生存论的切己之行。行动或行事的具体活动,是孟子论性的起点和归宿。孟子言性,一方面关注普遍性的担保问题,另一方面更突出个体性的生命践行。
- 郭美华
- 关键词:生之谓性个体性认知主义
- 熊十力体用哲学的展开及其取向被引量:2
- 2004年
- 熊十力在其"新唯识论"思考中,将对真实存在的探求展开为"破相显性"、"即用显体"与"作用见性"三个逻辑环节,从而将传统体用哲学展开为一个过程。在此基础上,熊氏对于主体、实体与现象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有益的阐释。但他最终却走向了"摄用归体"的歧途,乖离了现实而突出单纯的超越性绝对实体。
- 郭美华
- 关键词:熊十力哲学
- 道德与生命之择(初稿)--《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章疏释
- 本文以对《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章的疏释,阐述了生命与道德选择的关系。指出:从生命存在及其展开的整体过程来审视,生命与道德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抽象理智中的非此即彼的对峙,而是统一融和于生命自身的更广、更深的丰...
- 郭美华
- 关键词:《孟子》伦理道德生命价值文化阐释
- 论“学而时习”对孔子哲学的奠基意义——对《论语》首章的尝试性解读被引量:8
- 2009年
- 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间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 郭美华
- 关键词:孔子
- 人禽之别的担当--对孟子抱负的生存论理解
- 笔者指出对孟子之“言”性,无论在历史的诠释中还是今天的理解中,都注目于“言性之何以言”、倾心于言说与思辨,湮没了作为孟子言性之起点的“人禽之别”的担当蕴意。因此,所谓人禽之别,在孟子处,其要义并非单纯言说与思辨所能相应的...
- 郭美华
- 关键词:生存论意识形态
- 传统伦理学的特质及其衰落——论蔡元培对中国古代伦理学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作为中国伦理学史研究的肇端,蔡元培将传统伦理学的特质主要归结为四点:其一,非宗教性是传统伦理学的基本取向;其二,传统伦理学主要把道德主体性理解为主体对自身行动的自觉划界;其三,传统伦理学强调整体性或合群性是道德之所以必要的基础;其四,传统伦理学将"中"视为整体内在秩序性与个体主体性的统一。同时,他将传统伦理学的衰落原因总结为无自然科学和逻辑学为基础、政治宗教与学问纠结不分以及长期封闭而无异国文化做参照。
- 郭美华
- 关键词:划界整体性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