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川慜

作品数:7 被引量:6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人大
  • 2篇代表履职
  • 2篇选举
  • 2篇人大代表
  • 2篇履职
  • 1篇代表大会制度
  • 1篇代表议案建议
  • 1篇代表直选
  • 1篇代表制
  • 1篇地方人大
  • 1篇地方政府
  • 1篇选举制
  • 1篇选举制度
  • 1篇政府
  • 1篇政府回应
  • 1篇政府回应性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身份
  • 1篇政治态度
  • 1篇直选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7篇陈川慜
  • 2篇黄冬娅

传媒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公共行政评论
  • 1篇党政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地方人大的代表功能与地方政府的回应性:以深圳市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地方人大的代表功能的发展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政府回应性的提高?现有的研究对该问题的探讨十分有限。基于深圳市的案例,通过访谈资料、文件材料、新闻报道及统计数据,揭示了地方人大的代表功能的发展促进了民众各方面诉求的表达,扩大了民众诉求的政策影响力,推动政府回应特定社区、特定群体及民众对特定公共服务和特定政策的诉求,从而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回应性。
陈川慜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政府回应性地方政府
中国人大兼职代表制的优势与改革
2011年
对于中国人大主要实行的兼职代表制,多数研究持有否定的态度。然而本文认为,兼职代表制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未来的人大制度改革中应当予以继续坚持和完善。本文对兼职代表制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兼职代表制在相似性、亲近性、专业性和民主性上存在着独特的优势,并回应了对兼职代表制的主要批评。本文也指出了专职代表制存在精英化、寡头化和官僚化等一些问题。最后,本文并进而探讨了兼职代表制的改革方向。
陈川慜
关键词:人大兼职代表制专职代表制
单位体制下的人大代表履职——对三地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的统计分析
人大实行的以兼职代表制为主的代表制度使得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带上了单位体制的 烙印。本文通过对Y 省K 市、G 省S 市和G 省人大代表工作单位和其领衔提出议案建议的数量 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代表的工作单位类型与其履职积极程...
陈川慜
关键词:CONGRESSBEHAVIORUNIT
党对选举的领导及其变迁——以1953-2011年广州基层人大代表直选为例
本文以广州1953-2011年的基层人大代表直选为例,采取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取向,综合运用历史档案研究、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回答了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对选举的领导方式的历史变迁这一核心问题。...
陈川慜
关键词:选举制度中国共产党
地方大部制改革运行成效跟踪调查——来自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经验被引量:33
2012年
对顺德大部制改革的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制改革后顺德党政部门的职能职责得到优化,窗口服务得到改善,资源得到整合,管理层级扁平化,行政效率提高,决策执行的监督和运行机制得到完善,事权得到比较合理的配置。与此同时,问卷调查也发现多数顺德民众对顺德的大部制改革予以了支持和肯定。而受访者在政府部门办理业务时对业务办理过程及其变化的评价是影响他们对大部制改革成效评价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的调查也发现,顺德大部制改革在职能职责调整、上下级对接协调、事权划分等方面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顺德民众对大部制改革的了解程度比较低,其对大部制改革的评价仍有提升的空间。
黄冬娅陈川慜
关键词:大部制
中国地方人大监督力度评估:指标设计及应用被引量:5
2017年
现有评估议会权力的指标体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借鉴现有评估议会权力的指标的基础上设计的"地方人大监督力指数"的指标,可以较恰当地评估地方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基于该指标,对2012年全国各地市级人大监督力度的评估和统计分析发现:人大监督存在地方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大的任期年度和立法权的类型对市级人大的监督力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该指标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地方的人大监督工作的得失,促进地方人大之间的竞争和人大监督权的发展。
陈川慜
关键词:人大
县级人大代表履职:谁更积极?被引量:26
2015年
利用2013-2014年全国县级人大代表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以"议案和建议数"以及"是否投过反对票或者弃权票"来测量代表的履职积极性。本文发现:第一,选举激励对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有重要影响,但是与西方不同的是,县级人大代表往往并非为了谋求连任而积极履职,相反,他们更可能是为候选人提名和正式选举阶段所形成的公民授权的认知和积极履职的道义责任感所激励。第二,政治身份对代表的履职行为有混合影响,在提出建议议案上,领导干部更为消极,专职代表更为积极,但同时党员代表却更可能投过反对票。第三,是否投过反对票与人大代表的政权支持程度和政策满意度并无显著相关性,它更多地反映了代表的权威主义价值认同。第四,人大代表积极提出建议议案的动力机制与投票行为的动力机制存在相当的差异,提出更多建议议案的人大代表并非就更倾向于投出反对票和弃权票,反之亦然。
黄冬娅陈川慜
关键词:政治身份政治态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