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症状
  • 3篇疗效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毒性
  • 2篇依达拉奉
  • 2篇神经梅毒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神经系统症状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系统症状
  • 2篇疗效观察
  • 2篇梅毒
  • 2篇梅毒患者
  • 2篇脑脊液
  • 2篇脑血
  • 2篇激素

机构

  • 6篇浙江中医药大...
  • 5篇杭州市肿瘤医...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台州恩泽医疗...

作者

  • 11篇邵森
  • 5篇沈建平
  • 2篇周佳君
  • 2篇陈冠峰
  • 2篇郭莉丽
  • 2篇郭莉丽
  • 2篇陈冠锋
  • 1篇葛小玲
  • 1篇徐铭玮
  • 1篇孙晓伟
  • 1篇徐雁
  • 1篇徐大成
  • 1篇马兰
  • 1篇李昆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医药管理杂...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药学与临床研...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04年
沈建平邵森
关键词:脑出血血清甲状腺激素脑卒中神经内分泌
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诊断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2016年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梅毒患者的实验室和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神经梅毒组(77例)和非神经梅毒组(9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蛋白水平、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压力、血清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脑脊液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差异,分析神经梅毒临床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神经梅毒组的男/女比例、神经系统症状例数、脑脊液蛋白大于50 mg/dl例数、脑脊液白细胞数大于5个/mm3例数、脑脊液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阳性例数、血清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阳性例数明显多于非神经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7.82、77.25、79.60、67.28、172.00、20.45,P均〈0.05);神经梅毒组的平均年龄、脑脊液蛋白、脑脊液白细胞明显高于非神经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91、40.19、71.33,P均〈0.05);两组患者脑脊液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P〉0.05)。神经梅毒组的脑脊液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和脑脊液蛋白、血清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呈正相关(r分别=0.40、0.27,P均〈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脊液蛋白升高、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阳性与神经梅毒诊断的相关性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分别=29.52、10.32,P均〈0.05)。结论高滴度的血清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阳性可作为神经梅素的筛查指标之一,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阳性和脑脊液蛋白异常对于确诊神经梅毒有价值。
邵森
关键词:神经梅毒脑脊液
有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的特点及其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探究有无症状神经梅毒的特点,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的依据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进行治疗的神经梅毒患者83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其是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将其分为有症状组45例和无症状组38例,所有患者每天静脉滴注青霉素,剂量为2 400万U,连续治疗2周,随后每周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1次,剂量为240万U,连续治疗3次。分析2组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的检测结果、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指标检查人数、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有症状组患者血清的白细胞水平为(19.4±5.6)×10^6/L,蛋白质水平为(57.7±14.9)mg/dl,葡萄糖水平为(2.7±1.5)mmol/L,三者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患者脑脊液的葡萄糖水平为(29.5±5.3)mmol/L,白细胞水平为(43.2±13.8)×10^6/L,颅内压力为(189.4±25.1)mm Hg(1 mm Hg=0.133 k Pa),三者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中出现脑脊液蛋白〉50 mg/dl的为27例,出现脑脊液白细胞数〉5个/mm^3的为28例,血清RPR阳性45例,脑脊液RPR阳性45例,均多于无症状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患者在治疗后,95.6%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症状组患者在治疗后,97.3%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神经梅毒患者进行血液以及脑脊液等指标的检查可有助于患者的诊断,而青霉素对于神经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邵森徐铭玮陈冠锋李昆郭莉丽罗涟马兰
关键词:神经梅毒
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在常规治疗后仍渐进性加重的一种临床过程,一般认为在发病后6 h-1 w内进展,多数在起病4-8 h内出现[1]。急性进展型脑梗死占脑梗死的10%-40%[1]。发生卒中进展可明显增加不良神经功能预后及远期死亡率[2]。目前其机制依然未能明确,研究认为卒中进展由多种危险因素及机制共同参与形成,血栓扩展是其中一项重要机制。
周佳君邵森
关键词:急性进展性脑梗死META分析阿加曲班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神经系统症状远期死亡率
依达拉奉治疗8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将42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组)21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1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和90d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判断治疗效果,检测β2微球蛋白以观察对肾功能影响。结果共39例完成临床观察,治疗组20例,随访丢失1例;对照组19例,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随访丢失1例。治疗组的ESS、ADL增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β2微球蛋白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对肾功能无损害作用。
邵森沈建平徐大成郭莉丽陈冠峰徐雁
关键词:依达拉奉高龄Β2微球蛋白
桥本脑病伴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4例临床分析
2011年
桥本脑病(HE),又称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的糖皮质激素敏感性脑病,是与桥本甲状腺炎相关的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文报道4例桥本脑病伴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血清脑脊液抗体检测、影像学表现及预后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邵森沈建平陈冠峰
关键词: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桥本脑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神经系统症状桥本甲状腺炎激素敏感性
依达拉奉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68例发病72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达拉奉联合胞二磷胆碱为治疗组,单用胞二磷胆碱为对照组。治疗14天,以神经功能评分及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为标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时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安全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沈建平邵森郭莉丽
关键词: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急性脑梗死
扶正祛邪方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对脑脊液神经元烯醇化酶、脑血流指标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研究扶正祛邪方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对脑脊液神经元烯醇化酶NSE、脑血流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病毒性脑炎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扶正祛邪方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热、头晕头疼、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脑电图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脊液蛋白定量、NSE、S-100β、CRP水平及大脑前、后动脉血流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蛋白定量、NSE、S-100β、CRP水平及大脑前、后动脉血流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祛邪方治疗病毒性脑炎可缩短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降低脑脊液中NSE、S-100β、CRP的表达水平,改善患者脑血流状态。
白春峰邵森吕静孙晓伟
关键词:扶正祛邪方病毒性脑炎神经元烯醇化酶脑血流
脑血康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4年
邵森沈建平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康疗效观察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系统评价心房颤动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4期)、Web of Science、CBM和Wan Fang Data,查找国内外有关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有关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4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队列研究,共计69 01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心房颤动会减少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良好神经功能结局[OR=0.85,95%CI(0.73,0.98),P=0.03],但不影响溶栓后死亡风险[OR=1.47,95%CI(0.75,2.86),P=0.26]。2心房颤动会增加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风险[OR=1.36,95%CI(1.26,1.47),P<0.001]及症状性出血风险[OR=1.43,95%CI(1.02,1.99),P=0.04]。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溶栓后3个月死亡风险,但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以及降低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对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需重视溶栓前评估及溶栓后监测。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周佳君邵森
关键词: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溶栓META分析队列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