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抗雪

作品数:4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大豆
  • 3篇基因
  • 2篇转基因
  • 2篇耐盐
  • 2篇耐盐性
  • 2篇耐盐性分析
  • 1篇盐胁迫
  • 1篇育种
  • 1篇农杆菌
  • 1篇转基因技术
  • 1篇转基因体系
  • 1篇转基因育种
  • 1篇胁迫
  • 1篇模化
  • 1篇基因枪
  • 1篇基因挖掘
  • 1篇基因育种
  • 1篇根癌
  • 1篇根癌农杆菌
  • 1篇规模化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林抗雪
  • 2篇侯文胜
  • 2篇韩天富
  • 1篇蒋炳军
  • 1篇刘薇
  • 1篇孙石
  • 1篇陈普
  • 1篇于洋
  • 1篇周扬
  • 1篇陈莉
  • 1篇毛婷婷
  • 1篇马立明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转TaNHX2大豆的耐盐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在盐胁迫条件下,通过对转Ta NHX2(小麦Na+/H+转运蛋白编码基因)大豆的盐害表型、光合作用强度以及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考察,评估其生产应用潜力,以期获得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耐盐大豆新种质。【方法】以实验室前期获得并初步鉴定具有一定耐盐性的转Ta NHX2大豆T4代株系为材料,在主茎第二片复叶完全展开时(V3期)进行草丁膦抗性、PCR和RT-PCR检测。选取阳性植株,在主茎第三片复叶完全展开时(V4期)进行Na Cl胁迫处理,处理期间观察记录盐害表型;待植株长至初荚期(R3期)测定其光合作用参数;最后,分单株收获已生长至完熟期(R8期)的大豆植株,考察其株高、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其中,昌平春播试验点设置0、150和200 mmol·L-1 3个Na Cl浓度,北圃场夏播试验点设置0和200 mmol·L-1 2个Na Cl浓度,盐害表型观察以及光合作用参数测定只在北圃场试验点进行。【结果】分子鉴定表明外源Ta NHX2在转基因后代中成功转录表达,遗传稳定。在无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与受体植株长势相当,叶片大小相似,光合作用强度相近。而在200 mmol·L-1 Na Cl溶液胁迫处理下,转基因与受体植株均出现矮化、叶片变小、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的现象,但与受体植株相比,转基因大豆株系C12、C21和C19的矮化程度较低,叶片较大,光合作用相关参数数值较大,其中株系C12和C21与受体的净光合速率(Pn)差异具有显著性。另外,无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与受体品种自贡冬豆各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数值相近,而在昌平试验点设置的150和200 mmol·L-1 Na Cl溶液胁迫下,转基因株系各农艺性状数值均高于受体对照,其中150 mmol·L-1 Na Cl胁迫下,C12、C21和C19的单株粒重,C19的单株荚数与受体差异显著。200 mmol·L-1 Na Cl胁迫处理时,株系C12、C21和C19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C12和C19的株高均与受体对照
林抗雪刘修杰孙石陈莉韩天富侯文胜
关键词:盐胁迫
大豆分子育种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0
2014年
分子育种是当今世界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已成为国际大豆种业竞争的核心技术。介绍了2012-2013年间国内外大豆分子育种研究的新进展:以高通量测序为基础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更深入、更广泛;克隆并验证了与开花、产量、结瘤和抗逆性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基因;发掘出一批新的分子标记或QTL,强化了传统分子标记与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机结合;在遗传转化体系优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并在大豆中对一些目标基因进行了功能鉴定;一批具有抗虫、耐除草剂等单一及复合性状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种获得多国安全认证,允许进口食用、饲用或商业化种植,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大豆分子育种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曲梦楠蒋炳军刘薇毛婷婷马立明林抗雪韩天富
关键词:大豆高通量测序基因挖掘分子标记转基因育种
转TaNHX2基因大豆的耐盐性分析及转NTHK1基因大豆表型的初步鉴定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现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资源及生态问题。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作为一种中度耐盐作物,在盐碱条件下其生长发育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产量的大幅度下降,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耐盐大豆新品种是应对土壤盐碱...
林抗雪
文献传递
大豆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被引量:28
2014年
大豆是最早进行转基因品种大面积商业化种植的作物,也是目前转基因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在食品、营养、工业和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1996—2012年的17年间,全球共累计种植转基因大豆76 310万公顷,给种植户带来了约370亿美元的收益。2013年,共有11个国家种植了8 450万公顷转基因大豆,约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8%,大豆种植面积的79%。尽管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已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大豆的转基因技术体系一直未能实现重大突破,高效、稳定的转基因技术体系仍是开展转基因品种选育和基因功能研究的瓶颈因素。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转化系统和基因枪介导的体细胞胚转化系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自1988年采用这两种方法几乎同时获得了首批可育转基因大豆植株以来,大量的研究工作者对其开展了改良和优化研究,实现了转化效率的提升和再生方式向胚性悬浮细胞等的拓展,在大豆农艺性状改良和基因功能研究中发挥了作用。文章综述了大豆转基因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问题,比较了大豆不定芽器官发生再生途径、体细胞胚再生途径和原生质体再生途径的特点;归纳了根癌农杆菌和基因枪介导的大豆转基因体系构建研究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其在大豆基因型选用、外植体选材、再生方式、筛选策略等技术参数和转化效率。分析认为:尽管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可用于大豆转化的基因型、外植体类型等均有了很大拓展,转化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多个报道中获得了超过10%的转化效率,甚至出现了转化效率高达30%以上的研究报道。但这些转化效率数据多数是在样本量较小的试验中获得的,而且在同一研究报道中,不同转化操作重复间的转化效率差异往往很大;在单因素对比试验中获得的高转化效率,往往在
侯文胜林抗雪陈普贾志伟周扬于洋刘雁华
关键词:大豆转基因体系根癌农杆菌基因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