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秋
- 作品数:30 被引量:14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艺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媒介素养的学术坐标:源于媒介研究,超越媒介研究
- <正>十多年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快速发展,已使"媒介素养"这一概念获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及学界认同。然而,正如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瑞妮·霍布斯曾指出的,"对于一位对媒介素养研究有浓厚兴趣的青年学者来说,他们面对最大的...
- 张艳秋
- 社会道德负面新闻谨防造成刻板印象被引量:1
- 2011年
-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道德负面事件往往成为媒体追踪的热点。近期发生的广东"小悦悦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社会公德的探讨。联系到几年前的"南京彭宇案",除了拷问社会道德及法制监管等问题外,媒体报道社会负面新闻带来的刻板印象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 张艳秋丁颖
- 关键词:社会道德刻板印象负面新闻社会价值体系负面事件社会公德
- 非洲出版业的历史、现状与挑战被引量:2
- 2016年
- 本文在对非洲出版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非洲出版业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多元挑战。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提升,我国出版业走进非洲也迈入了新的阶段,了解和把握非洲出版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走向非洲,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 张艳秋雷蕾
- 关键词:出版本土殖民
- 中国媒体对非传播的“义”与“利”被引量:5
- 2015年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双方在政治、外交、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中非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中非之间的利益,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具有更深远的世界意义。然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非洲国家,长期以来均深陷于西方媒体刻板印象化的负面报道之中,并且非洲社会对中国发展及其与非洲的合作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知。
- 张艳秋罗雪
- 关键词:中国媒体负面报道
- 微博新闻:传统媒体发展的“又一村”被引量:5
- 2011年
- 回首2010年,“小微博、大传播”是对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基本概括。2009年底至今,以新浪微博领衔的中国微博传播的火爆式发展,不但改变了普通人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①微博新闻在成为传统新闻报道模式新增亮点的同时,也让遭遇互联网挑战的传统媒体在迷茫寻路中,忽又“柳暗花明”。
- 张艳秋廖梦夏
- 关键词:传统媒体发展传统新闻普通人互联网
- 中非故事的建构性叙事解读--以独立性质的自媒体播客平台"中非项目"为例
- 随着中非双方合作不断深入,有关中国故事和中非故事的媒体叙事成为影响中非间互通互联、民心相通的重要因子.然而,对于中国故事与中非故事的叙事,西方舆论一直占据国际传播的主导位置,造成众多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了中非之间的理解与...
- 张艳秋张耀兰Simon Matingwina
- 国外是如何治理网络谣言的被引量:4
- 2013年
- 近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传播呈激增之势。放眼世界,网络谣言危害已成为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不断探索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 张艳秋王嘉培
- 关键词:网络谣言即时通信工具手机短信谣言传播社会问题新媒体
- 非洲媒体涉华新闻报道的话语框架与议程设置——以全非网为例
- 2024年
- 在媒体视角下,形象建构对中非民心相通及中非合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诠释包裹”理论,本研究通过大数据舆情监测和话语框架分析,探讨非洲新闻聚合媒体——全非网涉华新闻报道的话语框架和议程设置。研究发现,全非网的涉华报道框架主要有四类:事实框架、进步框架、冲突框架和责任归因框架。其中,事实框架是基础框架,以中性态度为主。由于西方价值观和新闻观在非洲媒体生态中的深度渗透,加之非洲本土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能力上的不足,事实框架和冲突框架下的涉华报道大量引用西方媒体、智库和学者的观点,与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上的趋同性较强。然而,在进步框架和责任归因框架中,全非网展现出部分“以非洲为主”的新闻话语建构性与自觉性。研究还发现,非洲各国在具体涉华议题中的利益考量存在差异,中非关系的新闻话语和议程设置呈现出明显的媒体偏向性,这背后反映了政府、政党、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方对新闻报道框架和议程设置的影响。本文建议在洞察非洲媒体生态的基础上,超越以往以国家形象为导向的研究框架,建立中非媒体“统一战线”,改进传播话语与叙事体系,增强中非话语自塑能力。
- 张艳秋陈远
- 关键词:涉华报道
- 数字公共外交与中国国际传播——以民营媒体企业为例被引量:6
- 2018年
- 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国际传播生态,也将公共外交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公共外交”(Digital Public Diplomacy)也相应呼之欲出。数字公共外交不但对传统公共外交形成延展,其传播主体也从政府主导走向共同参与的多元行为体。
- 张艳秋
- 关键词:公共外交民营传播生态
- 民心相通的媒体路径与建构--对非洲新公共外交的思考被引量:14
- 2017年
-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提出了“五通”概念,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2015年3月,在我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将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区域之一,而“五通”概念也再次被提及和阐释。其中,民心相通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及学者的普遍关注,毋庸置疑,促进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是开展区域合作的民意基础和发展基石。
- 张艳秋张耀兰
- 关键词:公共外交民心媒体海上丝绸之路货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