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娟
-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皮肤真菌病的治疗药物被引量:1
- 2001年
- 张文娟
- 关键词:皮肤真菌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
- 盐酸特比萘芬乳膏1周与咪康唑乳膏1周、4周治疗趾间型足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1%特比萘芬乳膏1周、2%硝酸咪康唑乳膏1周、4周治疗趾间型足癣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入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3组,包括特比萘芬1周组(特比萘芬外用每日2次连续1周后再使用3周安慰剂)、咪康唑1周组(咪康唑每日2次连用1周+3周安慰剂)和咪康唑4周组(咪康唑每日2次连用4周),用药后第1、3、4、6、9、12周随访进行临床、真菌学评估。结果152例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进入疗效分析。4周随访时,特比萘芬1周组,咪康唑4周组和咪康唑1周组的真菌治愈率分别为94.7%、87.8%和82.6%;3组综合疗效有效率分别89.5%、81.6%和63.0%;第12周随访时,3组真菌复发率分别为12.96%、13.95%和21.05%;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分别为2.38%、2.38%和3.57%。结论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1周治疗趾间型足癣与外用咪康唑乳膏4周疗效和复发率相近。
- 李岷张建中王家俊章强强温海顾军曾凡钦赖维姚晨张文娟顾菊林徐红陈江汉毕新岭张军民黄怀球朱敏张超英李莉吕桂霞沈永年刘维达
- 关键词:抗真菌药临床研究性
- 银屑病皮损VDR表达水平的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为了解维生素 D受体 (VDR)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采用 RT- PCR方法检测了 1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 VDR mRNA表达水平,并与正常人皮肤做对照。结果显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 VDR mRN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皮肤 (P< 0.05)。寻常型银屑病皮损 VDR mRNA水平下降,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 佟春光张文娟
- 关键词:银屑病VDRRT-PCR皮损维生素D受体MRNA
- 白癜风患者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的测定被引量:6
- 2002年
- 对白癜风患者皮损组织液内皮素-1进行定量测定,以探讨内皮素-1在白癜风发病及疾病转归中的作用。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了27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白斑及非白斑区皮肤组织液中内皮素-1含量。皮损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含量为68.86±14.28pg/ml,非皮损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含量为38.80±16.68pg/ml。两组间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白斑区较非白斑区内皮素-1含量显著增高,统计学示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本研究提示内皮素可能与白癜风的发病有关,并可能在白癜风的转归中发挥作用。
- 杜娟王微张文娟朱铁君
- 关键词:白癜风内皮素-1皮肤组织液
- 白癜风皮损VDR表达水平的研究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 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在白癜风皮损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RT-PCR方法首次检测了14例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皮损 VDRmRNA表达水平,并与正常人皮肤做对照。结果 与正常人皮肤 VDR mRNA水平相比较,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皮损VDR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进展期白癜风皮损 VDRmRNA水平下降,可能对白癜风的发病起一定的作用。
- 佟春光张文娟朱铁君
- 关键词:白癜风维生素D受体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皮肤白血病1例被引量:3
- 2002年
- 患者,男性,22岁。1999年5月出现发热,经血液和骨髓穿刺证实为急性髓性白血病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2000年2月行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并顺利植活。移植后4个月患者发现前胸部出现紫红色结节、斑块,组织病理为“继发皮肤白血病”,骨髓穿刺和皮损免疫组化诊断为“急性髓性白血病M5型复发”。经10天化疗,患者皮损减轻。
- 蔡林杜娟何炎玲张文娟朱铁君
- 关键词:皮肤白血病病理
- 以甲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寻常性银屑病一例
- 2004年
- 张文娟王雅慧李会申陈秀新
- 关键词:甲损害首发症状寻常性银屑病合并症甲真菌病
-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一例被引量:7
- 2005年
- 齐焕英张文娟张建中
- 关键词:错构瘤斑痣皮肤血管瘤表皮痣黑素细胞
- 圆酵母样亨德逊霉引起皮肤真菌病国内首例报告被引量:5
- 2000年
- 报告国内首见圆酵母样亨德逊霉所致头癣、体癣 1例。 患者女性, 68岁,干部,曾旅居过缅甸、泰国。主诉头皮出现脱屑性斑片并断发、痒 3个月,皮损向左侧延及耳轮、耳背,右肩出现脱屑性斑片,痒 3周。 以上皮损处取材镜检均见粗细不等之淡棕色分支分隔菌丝,关节菌丝。断发镜检见发外孢子、发内关节菌丝。皮损处多次取材培养,均为同一菌落。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 27℃培养,菌落生长良好。接种 3 d后 ,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可见白色绒毛状菌落, 10 d后逐渐变为灰褐色绒毛状菌落,背面为黑褐色,镜下见粗细不等之分支分隔菌丝、关节孢子、棕色厚壁孢子及烧瓶状分生孢子梗。关节孢子特征呈双轮廓。在含有放线菌酮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上菌落未见生长。鉴定为圆酵母样亨德逊霉 (Hendersonula toruloidea)。 本文首次用实验证明该菌可侵犯毛发。在血琼脂基 37℃培养,菌落呈酵母样,镜下见孢子形成的假菌丝。首次提出该菌为双相型真菌。
- 张文娟刘彦梅佟春光陈周桑菊花
- 关键词:皮肤真菌病
- Jackson-Lawler综合征1例
- 2004年
- 报告1例Jackson-Lawler综合征。患儿男,10岁。自出生后3个月起双手、足指趾甲增厚,伴面部、躯干、四肢丘疹和结节。甲真菌检查阴性,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多发性脂囊瘤,临床诊断为Jackson-Lawler综合征。
- 李会申张文娟崔树岩孙祎山苏燕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