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安徽省1999~2011年流行的风疹病毒基因型别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风疹提供分子流行病学基线数据。方法使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Cell)或Vero/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Cell Transfected to Express the Human Singaling Lymphacyte Actiration Molecule(SLAM)],从1999~2011年疑似风疹病例采集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风疹病毒,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分离到的风疹病毒进行E1基因的1107个核苷酸片段扩增,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从采集的145份疑似风疹病例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到72株风疹病毒(分布在10个设区的市),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靶基因序列(739个核苷酸片段)的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显示,72株风疹病毒分属三个基因型:1E(62株)、1F(8株)和2B(2株)。lF基因型风疹病毒分离于1999年和2000年,2B基因型风疹病毒仅在2000年分离到,之后未再检测到这两个基因型风疹病毒。1E基因型风疹病毒于2001年在安徽省首次检测到,随后陆续在7个市监测到,安徽省2001~2011年流行的I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基因亲缘性关系树上存在多个不同的分支。72株风疹病毒大部分核苷酸的突变为无义突变,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除8株在个别重要位点发生变异外,其余毒株的重要位点均未发生改变。结论安徽省在2001/2002年发生了风疹病毒1E与1F的基因型更替,近年风疹的流行是由IE基因型风疹病毒的多个传播链引起的,且不同传播链的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各市持续传播。
目的阐述引起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基因特征。方法采集HFMD暴发初期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上述培养物。扩增病毒株及核酸样本的VP1编码区全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暴发初期分离出3份病毒株,经中和试验及RT-PCR证实为EV71。根据VP1全基因序列与EV71基因型、亚型参考株构建亲缘性关系树,17份测序结果与C4亚型聚为一簇,与A、B、C1、C2、C3、C4基因型别(亚型)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2.0%-83.0%、84.3%-85.4%、89.7%-91.1%、89.1%-90.7%、88.3%-89.8%、93.0%-94.6%;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3.9%-95.2%、96.6%-97.6%、97.9%-98.6%、98.6%-99.3%、98.3%-98.9%、98.6%-99.6%;簇内比较显示,1株2006年的EV71毒株与另16份2008年样本在C4亚型内又分属两个亚簇,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6.2%-96.9%、98.3%-99.3%。结论引起安徽省2008年HFMD的EV71为C4亚型,与2006年分离的1份毒株有差异,提示安徽省存在C4亚型的不同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