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军

作品数:23 被引量:135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疾病预防
  • 4篇疾病预防控制
  • 4篇病毒
  • 3篇地震
  • 3篇螺旋体
  • 3篇螺旋体病
  • 3篇基因
  • 3篇钩端螺旋体
  • 3篇钩端螺旋体病
  • 2篇地震后
  • 2篇灾区
  • 2篇震后
  • 2篇人力资源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麻疹
  • 2篇奈瑟菌
  • 2篇脑膜
  • 2篇脑膜炎

机构

  • 23篇安徽省疾病预...
  • 5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铜陵市疾病预...
  • 3篇芜湖市疾病预...
  • 2篇安庆市疾病预...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马鞍山市疾病...
  • 2篇铜陵市卫生局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合肥市疾病预...
  • 1篇宣城市疾病预...
  • 1篇怀远县卫生防...
  • 1篇十七冶医院
  • 1篇安庆市卫生局

作者

  • 23篇任军
  • 5篇陈霞
  • 5篇唐继海
  • 4篇胡万富
  • 4篇刘丹青
  • 3篇周淑洁
  • 3篇吴家兵
  • 3篇顾黎莉
  • 3篇刘红
  • 3篇杨小祥
  • 3篇李马超
  • 3篇沈永刚
  • 3篇何兰
  • 3篇赵月萍
  • 2篇孟凡亮
  • 2篇王俊
  • 2篇胡源
  • 2篇张建中
  • 2篇邹清华
  • 2篇陆志坚

传媒

  • 12篇安徽预防医学...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况,评价儿童乙肝疫苗(HepatitisB Vaccine,HepB)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取得的效果。方法按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安徽省6个县(区)1~14岁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感染标志。结果在1340份血清标本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标化阳性率为1.95%,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标化阳性率为62.07%,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标化阳性率为5.50%,HBV感染率为11.93%;1~14岁儿童HepB标化接种率为87.14%;城市和农村儿童标化接种率分别为92.04%和80.76%。结论安徽省儿童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下降明显,HepB纳入免疫规划管理14年来效果显著。
唐继海罗献伟刘丹青沈永刚陆志坚王斌冰赵月萍陈晓琴周淑洁陈霞晏开力王建军戴振威任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应正视的问题被引量:2
2007年
任军
关键词:疾控
安徽省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北移现象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针对由黄疸出血群和犬群引起的肺出血型钩体病在我省的北移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肺出血型钩体病主要发生在我省Ⅲ型地区的皖南 ,而 80年代以来 ,原本在Ⅲ型地区流行的主要流行菌群—黄疸出血群 ,开始在Ⅰ型地区和Ⅱ型地区出现 ,并于 90年代后造成局部地区肺出血型钩体病的爆发流行 ,病死率高。结论 肺出血型钩体病在我省出现了北移现象 。
刘红吴家兵顾黎莉何兰任军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更迭
安徽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状,为今后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收集省、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数、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从事的专业等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徽省疾控制中心人员队伍在数量、学历、职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结论各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做好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资源规划,加快引进人才的步伐。
任军王靓陈德陈叶纪桂凌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
5.12地震后什邡市马井镇居民生活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盛维立彭玉秀任军李业群杨小祥陈放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
大肠埃希菌O157:H7携带stx2::IS1203v基因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携带志贺毒素基因变异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志贺毒素基因,使用核苷酸序列测定判断是否存在志贺毒素的新变种,用HeLa细胞毒性实验研究其细胞毒性的变化。结果1992—2002年中国部分地区分离到的289株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中有3株菌携带的志贺毒素2(stx2)基因有1.3 kb的插入序列(IS)插入,且这段IS和IS1203变种(IS1203 variant,ISl203v)有100%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ISl203v插入到3株大肠埃希菌O157:H7 stz2基因的位置及开放性读码框(ORF)方向有所不同。除此之外,3株菌原有的stz2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且为Stx2原型毒素。和Stx2原型毒素相比,这3株携带stx2::IS1203v基因的菌株对HeLa细胞的毒性明显降低。结论分离到IS1203v插入stac2基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IS1203v的插入可导致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降低。
罗霞叶长芸李芳汪华任军景怀琦徐建国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O157:H7志贺毒素
安徽省1999~2011年风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1999~2011年流行的风疹病毒基因型别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风疹提供分子流行病学基线数据。方法使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Cell)或Vero/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Cell Transfected to Express the Human Singaling Lymphacyte Actiration Molecule(SLAM)],从1999~2011年疑似风疹病例采集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风疹病毒,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分离到的风疹病毒进行E1基因的1107个核苷酸片段扩增,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从采集的145份疑似风疹病例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到72株风疹病毒(分布在10个设区的市),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靶基因序列(739个核苷酸片段)的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显示,72株风疹病毒分属三个基因型:1E(62株)、1F(8株)和2B(2株)。lF基因型风疹病毒分离于1999年和2000年,2B基因型风疹病毒仅在2000年分离到,之后未再检测到这两个基因型风疹病毒。1E基因型风疹病毒于2001年在安徽省首次检测到,随后陆续在7个市监测到,安徽省2001~2011年流行的I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基因亲缘性关系树上存在多个不同的分支。72株风疹病毒大部分核苷酸的突变为无义突变,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除8株在个别重要位点发生变异外,其余毒株的重要位点均未发生改变。结论安徽省在2001/2002年发生了风疹病毒1E与1F的基因型更替,近年风疹的流行是由IE基因型风疹病毒的多个传播链引起的,且不同传播链的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各市持续传播。
周淑洁朱贞陈霞何维宽余文周唐继海苏颖柴瑜刘丹青沈永刚许文波任军
关键词:风疹病毒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
安徽省肠道病毒71型VP1区基因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阐述引起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基因特征。方法采集HFMD暴发初期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上述培养物。扩增病毒株及核酸样本的VP1编码区全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暴发初期分离出3份病毒株,经中和试验及RT-PCR证实为EV71。根据VP1全基因序列与EV71基因型、亚型参考株构建亲缘性关系树,17份测序结果与C4亚型聚为一簇,与A、B、C1、C2、C3、C4基因型别(亚型)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2.0%-83.0%、84.3%-85.4%、89.7%-91.1%、89.1%-90.7%、88.3%-89.8%、93.0%-94.6%;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3.9%-95.2%、96.6%-97.6%、97.9%-98.6%、98.6%-99.3%、98.3%-98.9%、98.6%-99.6%;簇内比较显示,1株2006年的EV71毒株与另16份2008年样本在C4亚型内又分属两个亚簇,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6.2%-96.9%、98.3%-99.3%。结论引起安徽省2008年HFMD的EV71为C4亚型,与2006年分离的1份毒株有差异,提示安徽省存在C4亚型的不同分支。
晏开力赵月萍陈晓琴周淑洁陈霞刘丹青沈永刚任军
关键词:手足口病基因型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人力资源状况,为提高疾控机构卫生检验能力和水平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依托"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分析省、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卫生检验工作人员的数量、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数据。结果安徽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人员队伍在数量、学历、职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省级总体情况较好,县(区)级卫生检验人员匮乏,学历、职称低等问题较突出。结论各级政府应重视做好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促进全省卫生检验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丁刚王靓陈叶纪任军杨善发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人力资源
安徽省沿江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前后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分析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爆发性流行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方法在安徽省沿江、沿淮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设立监测点,通过不同时期对自然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钩体情况的调查,在汛期前、洪涝灾害期间、灾后,对自然人群、宿主动物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主要宿主动物标本进行病原分离。结果沿江地区1998年洪涝灾害期间自然人群钩体感染率为13.49%,高于灾后的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8,P<0.01)。沿淮地区2003年洪涝灾区与非灾区自然人群钩体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48%和5.35%。结论洪涝灾害能够对灾区钩体病的发生产生影响,是否会导致该病流行,主要取决于传染源带菌率高低、洪涝灾害的规模、洪水持续时间、洪涝灾害发生时间与钩体病流行季节是否一致、易感人群免疫水平等因素。但传染源带菌率的高低是确定钩体病流行或大流行的关键因素。
任军顾黎莉刘红王建军王俊吴家兵何兰李芙蓉胡万富王以银罗兆庄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洪涝灾害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自然人群宿主动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