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丹
-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版画中的农业图像——以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图》为中心被引量:2
- 2016年
- 中国作为农业文明古国,自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和黄帝元妃西陵氏勤于耕织的精神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耕织活动作为农耕社会维系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备受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农业社会里,男耕女织不仅代表着满足人民基本的衣食需求,也关系着国家整体的经济生产,因此鼓励农桑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本文以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图》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楼璹系统《耕织图》的图像比较,揭示了焦秉贞在《御制耕织图》中对地域特点淡化及普适性图像建构的视觉传达策略,充分展现了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将农业与政治、农业与民族关系互相作用的政治目的,并形成了官方文献走入民间的图像案例。
- 解丹
- 关键词:图像符号
- 传承与创新的轮回——第十二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教学年会研究
- 2016年
- 每两年一届的版画年会已经走过24年了,第十二届年会以'传统符号的当代性应用'为主题恰巧昭示着版画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内在循环,正如杨锋教授在展览前言中写的'学院版画的特点是学院的功能所决定的,它集教学、创作、科研为一体,通过对版画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来培养人才。于是对传统版种的梳理、创作上个性化表达,都成为这个学科的基础,由于有了这个基础,学院版画与社会版画创作在现象上有所不同,它不会因为'市场'而失衡,也不会因为社会审美趣味而改变,反之,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与丰富生动的面貌在不断左右者中国版画'
- 解丹
- 关键词:版画教学
- 版画中的男耕女织——以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图》为中心被引量:6
- 2016年
- "男耕女织"既是儒家对太平社会的构想,又是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男耕女织不仅代表着满足人民基本的衣食所需,也关系着国家的存亡与安危。楼璹首创的《耕织图》在历史上掀起了第一次对农业图像表现的高潮,而清代康熙年间《御制耕织图》的出现则掀起了历史上第二次对农业图像表现的高潮,从绘本到刻本、从石刻到瓷器装饰、从农书到日常用品,清代《御制耕织图》的传播范围之广、图像演变之多是史无前例的。本文围绕清殿本《御制耕织图》展开研究,针对众多学者指出《御制耕织图》在农业生产环节、农具中出现的种种不符合农业生产实践的问题,从图像视觉传播与清代统治者的政治意图两个角度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破解焦图中的图像编码,还原作者对该图像创作的真实意图。
- 解丹
- 明代《西厢记》版画插图中的梦境探究被引量:2
- 2015年
- 明代所刊刻的《西厢记》不同版本的版画插图,从微观的角度反映了整个明代版画插图在视觉传播中的演变方式。对其中表现梦境的作品进行解读,可以发现梦境的表现是一个将集体潜意识、明代社会思潮及古代梦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使梦境的图像化表现更具时代性和视觉传播性,使插图艺术逐渐脱离文本而成为独立的视觉艺术。
- 解丹
- 关键词:《西厢记》版画插图梦境
- 凤翔木版年画中耕织图像的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年画是农耕时代百姓获取信息、知识以及表现自身情感和心理认同的最普遍的媒介形式,普通百姓既是年画的受众群体又是创作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意识,尽管不同地域的年画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但是民间年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也常常表现出某种趋同性,是整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文化心理和情感的反映,这就使得年画本身即承载着普通民众的社会精神和人文精神,又有效的发挥了其调节社会关系和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
- 解丹
- 关键词:年画图像中耕受众群体文化心理文化意识
- 清殿版《御制耕织图》研究
- “男耕女织”即是儒家对太平社会的构想,又是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男耕女织不仅代表着满足人民基本的衣食所需,也关系着国家的存亡与安危。楼璹首创的《耕织图》在历史上掀起了第一次对农业图像表现的高潮,...
- 解丹
- 关键词:视觉空间教化功能版画作品
- 文献传递
- 综合与跨界的多维视角——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暨年会展综述
- 2016年
- 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大学城美术馆、科研创作处承办;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国际交流处协办的'以版画为起点·综合与跨界的实践——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及作品展'于2012年11月29日上午,在广州美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开幕式由广州美院副院长吴卫光主持,黎明院长致欢迎辞,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姜陆对年会致辞,本届年会的执行主任李全民教授对年会及作品展的情况作了介绍。年会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英国、澳大利亚等院校的80多名代表参加。
- 解丹
- 晚明“才子佳人”戏曲版画插图中的视觉传播被引量:7
- 2014年
-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对数量更多的绘制于其他媒介上的图形和图画都视而不见,如壁画、书籍插图、年画等等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以"形似"为特点的绘画作品。尤其是晚明以来的画论鉴赏将"形似"视为不入流,这些"不入流"的作品被排除在了古代学者的研究范围之外。然而这些作品恰恰是大众能够广泛接受和欣赏的艺术作品。也正是我国古代艺术中最具有视觉传播能量的艺术作品。本文选取了晚明时期传播性较强的"才子佳人"戏曲版画插图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视觉传播方式和绘画特点将明代中期到明代末期的才子佳人戏曲版画插图作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通过分段研究、本人认为晚明戏曲版画插图作品从对舞台模仿的知觉性表达到将现实生活与戏曲情感相互融合进而形成对观众心理与视觉期待的图像建构过程,使晚明戏曲版画插图从文字的附属地位逐步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
- 解丹
- 关键词:才子佳人视觉传播知觉
- 内蒙古地区师范院校中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西方艺术史课程的重构与探索
- 2020年
-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各地的综合性大学通过增加学科门类、合并办学等方式实现办学多元化,其中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学院即伴随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而出现。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专属职能,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共同参与的开放性教师培养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这种体系不仅使教师的来源与培养增加了多元性,而且对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社会需求和综合性院校的挑战,怎样改革师范学院的艺术类教学,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发挥师范院校特有的优势,培养出更具有竞争力的艺术教学人才?该文在当代艺术视域下,从线性教学思路向模块式教学思维的转换、基于"视知觉"理论为研究的艺术史课堂互动性学习以及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与西方艺术史课程中的融合几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中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 解丹
- 关键词:艺术理论西方艺术史教学改革师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