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结合面耦合特性的微观几何机理研究
- 2017年
- 为分析结合面法向和切向特性耦合关系的规律和机理,研究了粗糙表面微观轮廓的几何特征与结合面法向和切向特性耦合关系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砂轮轮廓特征和砂轮修整金刚石刀具刃口的几何特征.通过测量磨削表面的微观轮廓,结果表明:磨削表面轮廓在粗糙峰顶附近的倾角约为10°.磨削表面轮廓特征与砂轮磨削的特点以及砂轮磨削表面修整方式有关.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与切向刚度的耦合,与结合面之间微观接触摩擦以及轮廓峰微观的几何特征有关.等效的两微凸体侧接触时接触点处的切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两微凸体侧接触时的初始接触状态以及微凸体轴线的间距与粗糙表面轮廓倾角相关.
- 张文革杨超王世军
- 关键词:砂轮
- 基于真应力-应变关系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模型被引量:3
- 2016年
- 提出一种粗糙表面的法向弹塑性接触分析的建模方法。基于微凸体的弹塑性有限元接触模型,分别研究了40Cr、45和Q235三种钢材料的微凸体与刚性平面的法向接触特性。有限元模型中采用三种材料的真应力-应变关系,考察了不同强化特性对微凸体接触性质的影响。建立了微凸体在弹性、弹塑性、塑性变形阶段统一的接触变量变化规律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应用概率统计理论建立粗糙表面法向弹塑性接触模型。所建立的接触模型中微凸体接触变量的变化规律完全基于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无需将微凸体的变形过程区分为不同的变形阶段,避免了接触变量在各阶段采用不同函数表达式带来的连续性和光滑性问题,以及在弹塑性阶段采用插值函数的随意性问题。通过与其他接触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证明了所提出接触模型的合理性。
- 王世军杨超王诗义杨慧新赵金娟李淑娟李鹏阳
- 关键词:弹塑性变形
- 基于横观各向同性假定的固定结合部本构关系及有限元模型被引量:8
- 2016年
- 提出了一种固定结合部的有限元建模方法。该方法将接触层等效成均质、虚拟的横观各向同性材料。根据结合面的变形和载荷关系,推导了虚拟材料本构矩阵中5个独立变量与法向应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将这个本构关系引入到有限元分析中用以建立机器的固定联接面模型。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赵金娟王世军杨超王诗义杨慧新
- 关键词:有限元本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