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瑜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幼贝
  • 2篇环境因子
  • 2篇蛤仔
  • 2篇菲律宾蛤仔
  • 1篇性腺
  • 1篇性腺发育
  • 1篇盐度
  • 1篇养殖
  • 1篇养殖区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状况
  • 1篇营养状况评价
  • 1篇水质
  • 1篇水质评价
  • 1篇排氨率
  • 1篇壳长
  • 1篇壳色
  • 1篇海带
  • 1篇海带养殖
  • 1篇耗氧

机构

  • 4篇大连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张瑜
  • 3篇杨凤
  • 2篇刘连会
  • 1篇王华
  • 1篇刘辉
  • 1篇孙丕海
  • 1篇赵力强
  • 1篇闫喜武
  • 1篇聂鸿涛
  • 1篇朱德鹏
  • 1篇曾超
  • 1篇何阳阳
  • 1篇柴成林
  • 1篇袁洪梅
  • 1篇王晔
  • 1篇朱恒涛
  • 1篇鹿瑶

传媒

  • 3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低温对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幼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为了探明不同壳色蛤仔的耐低温能力和低温下的基础代谢状况,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低温(7.6、3.0、0.6、-1.6℃)对壳长约17 mm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Zebra clam、白蛤White clam和两者杂交所得白斑马蛤White zebra clam 3种壳色品系幼贝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由7.6℃逐渐降低至-2.1℃,并且在冰水混合状态下胁迫7 d时,3种壳色蛤仔的存活率依次为白斑马蛤(98.6%)〉斑马蛤(93.3%)〉白蛤(74.6%);随着温度的降低,3种壳色蛤仔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排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耐低温能力强的蛤仔,其接近冰点时(-1.6℃)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较高,随温度下降的幅度也较小;3种壳色的蛤仔O∶N值为6.86-20.72,壳色对O∶N值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及温度与壳色的交互作用对O∶N值影响极显著(P〈0.001),低温导致蛤仔呼吸代谢底物发生变化,而3种壳色蛤仔之间呼吸代谢底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0.6-7.6℃时,3种壳色蛤仔耗氧率Q10值为1.426-3.203,总体平均为2.508,排氨率Q10值为0.276-3.422,总体平均为1.724;温度由0.6降至-1.6℃时,Q10值异常升高,以白蛤升高最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蛤仔耐低温的生理机制和定向选育抗低温的蛤仔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胥贤杨凤朱恒涛张云野刘连会张瑜赵力强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壳色耗氧率排氨率
辽宁沿海薄片镜蛤的繁殖周期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为了解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的性腺发育周期,于2013年8月—2014年7月对大连市庄河海区薄片镜蛤的繁殖周期及其与生长海区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叶绿素a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盐度周年变化不大;组织学观察显示,薄片镜蛤周年只有一个产卵季节,6—7月配子成熟,7—8月集中排放,9月—翌年3月性腺变化很小,大部分个体处于形成期,未观察到休止期;配子成熟和排放期间,水温和叶绿素a均处于周年较高水平,性腺发育过程受温度和叶绿素a共同作用的影响;薄片镜蛤卵径随性腺发育逐渐增大,排卵前最大(56.9μm),排卵后迅速减小。研究表明,通过卵径能较为准确地判断薄片镜蛤的性腺成熟度,建议将5—8月定为薄片镜蛤的禁捕期。
鹿瑶刘辉聂鸿涛朱德鹏刘连会张瑜闫喜武
关键词:性腺发育环境因子繁殖周期
大连市金州海带养殖区理化因子动态及营养状况评价被引量:2
2017年
为调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养殖区的水质状况,选取大连市金州正明寺和登沙河两个典型海带养殖区,以及登沙河附近排污口海区,研究了海带养殖期间各理化因子的动态,并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水温为(5.90±5.10)℃、透明度为(1.2±0.4)m、pH为8.12±0.09、溶解氧(DO)饱和度>90%的条件下,海带生长良好,养殖中后期无机氮(DIN)和可溶性活性磷(DIP)明显下降;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表明,3个海区的DO、COD_(Mn)、pH均符合国家二类水质标准,DIN、DIP含量在养殖前期超标,最高达四类或超四类海水水质;综合营养状况评价表明,两养殖海区均属贫营养水体,主要表现为氮限制,而污水口海区为富营养水体,DIN含量高,呈较严重的磷限制;有机污染指数评价表明,登沙河水质良好率为80%,正明寺为60%,污水口为40%,因此,养殖中后期按照合适的氮磷比例适当施肥将对海带生长有利。本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海带的健康养殖技术、评价海带养殖的生态作用以及海区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柴成林袁洪梅张瑜王晔杨凤孙丕海
关键词:海带养殖水质评价
环境因子及规格对菲律宾蛤仔幼贝潜沙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作为埋栖型滩涂贝类的典型代表种类,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具有很强的潜沙行为。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态行为学,在室内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常见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 H值以及流速和规格大小对蛤仔幼贝(6—12 mm)潜沙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10—30℃,盐度25—30,p H值在6.0—9.0范围内蛤仔幼贝均能100%潜沙;在试验观察的4—5 h内,盐度由30突变至10时没有蛤仔潜沙,突变至20时有20%—30%潜沙(20℃,庄河蛤仔)或100%潜沙(15℃,福建蛤仔);p H值由8.0突变至10.0时不能潜沙;以暂养海水的温度(15或20℃)、盐度(30)和p H值(8.0)为中心,随着各个指标向两侧突变潜沙时间延长;流速为3、4和5 cm/s时,随流速增大潜沙速度加快;在规格6、9 mm和12 mm的幼贝中,以12 mm潜沙速度最快。若以半数潜沙时间(ET_(50))为判定指标,则适宜潜沙温度为15—20℃,盐度为25—30,p H值为7—9(莆田蛤仔)和8.0(庄河蛤仔)。在适宜条件下,蛤仔幼贝1 min内开始潜沙,3 min内有半数潜沙,5 min便全部潜沙。研究发现环境突变对蛤仔潜沙有明显影响,在天然海区放养蛤仔时应该注意购买地和放养海区温度、盐度和p H值的差异,并且选取10 mm以上幼贝放养效果较好。所得结论对完善菲律宾蛤仔幼贝的行为学及其底播养殖技术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杨凤曾超王华文永升何阳阳张瑜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盐度PH值壳长
共1页<1>
聚类工具0